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
在中国,有接近2.5亿人患有高血压,其中有23%的人群需要药物控制,但又有多少人能负担得起降压药物的开支呢?
《循环杂志(Circulation)》曾刊登一篇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继光教授等中美学者联合撰写的文章,研究者以中国使用率>5%的5类降压药物的价格与美国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在国内这几类药的价格竟然是美国的3.3倍。
表1 中国常用处方降压药物与美国的价格比较
虽说现在生活水平上升了,但我们要知道,人有不少人因吃不起药而无法控制病情,或者无法遵从医嘱。
一、一样的降压药,为什么我们卖的贵?
明明是同样的药物,为何来到中国,药价就翻了几番,难道是中国售卖的药物镀了层“金“?研究者给出了三个解释:
1.我国药品上市成本高
中国药物上市与美国本土上市不同,这几类降压药属于进口药,药品生产注册程序冗长而费用较高,这个过程中无疑增加了药物的市场成本。
2.从生产到进入市场产生的成本
药物注册批准后,可不代表就能正式售卖。我国的医疗机构使用药物需根据国家的基本药物目录,药物想通过临床测试,首先就要在目录里有名字。而这一目录,隔几年才更新一次,就需要时间等。
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后,还需要纳入省级基本药物目录。此外,每个医院都有自己的药物目录,这一层层下来都是需要时间的。
3.医生的“灰色收入”
患者用药都需根据医生指定,而为了让药物在患者中广泛使用,药厂厂商会鼓励医生在处方中使用这些药物。而医生每推荐一次,可以获得一定的收入,这些花费,也会让药价抬高。
目前,政府也在严打这一类“灰色收入”,调整临床医生的薪酬结构,提高透明度和问责制。2018年5月,北京市医管局就已发文规定:医师为患者开具外购药品处方时,不得指定患者去特定的药店、药房或其他医疗机构购买。除此之外,全国各地对这种行为一直是零容忍。
二、药品集采后,降压药价格“跳水”
高价的药品,普通老百姓如何负担得起?这不,国家队出手了。2020年,国家正式启动“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
所谓的“国家集中带量采购”,就是指国家把医疗机构零散的采购量集中“打包”,以量换价,一起“团购”。这样不仅从源头上治理医药购销中的不正之风,也减轻了社会医药费用的沉重负担。
据湖北省医疗保障局测算,中选药品的价格与省级平台挂网价相比,平均降幅61.26%,按湖北首年约定总采购量计算,可节约采购金额7.03亿元。
广东省医疗保障局也公布实施后的估算:国家第一批集采的25个药品,在广东与2019年度的平均采购价格相比平均降幅56%,实施10个月,减少药品费用50.6亿元;第二批32个药品,与2019年度的平均采购价格比平均降幅71%,实施半年,已减少药品费用10.37亿元。
如此大的降价幅度,最终受惠的是广大百姓。
三、健康贴士:高血压患者勿擅自停药
国家集中采药的实施,最直接的受益人就是患者,国家都出手控制药费价格,患者还不好好听医嘱吃药吗?
除了药价的负担,不少患者认为“是药三分毒”。医生让患者坚持服用,患者偏偏减量或不服。而高血压目前无法根治,属于慢性疾病,只能靠服用药物改善,若是患者擅自停药,会大幅增加血压波动性,对心脏、大脑、肾脏都会产生危害,提高了心血管病风险。
一般情况下,大部分高血压患者几乎都需要终身服药了。除非出现以下几种状况,可能需要停止使用降压药:
1.继发性高血压
如妊娠引起的高血压、精神高度紧张引起的高血压、某些炎症患者伴发的高血压等,这些高血压患者在除去诱发因素后,血压可以恢复正常,降压药物就可以停止应用。
2.有效生活方式干预后
不少高血压是由于不良生活方式所导致,如肥胖、食盐摄入过多、酗酒等,若患者血压只是轻度升高,经过纠正上述不良因素,其血压有可能降至正常水平,可考虑停止用药。
3.发生严重心脏疾患
有一些严重的心脏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在病情后期血压会有所下降,血压控制在正常的状态下是可以停药的。
中国的医疗改革仍在继续进行中,患者有药可用,有药能用,有药够用才是我们所期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