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
随着心血管疾病的多发,阿司匹林被送上了神坛,因为阿司匹林除了解热镇痛之外,还可以抑制血小板的凝集,能阻止血栓形成,在临床上用于预防短暂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人工心脏瓣膜和静脉瘘或其他手术后血栓的形成。
AHA/ASA动脉粥样硬化事件一级预防指南建议:阿司匹林应长期用于10年心血管事件风险≥6%~10%的人群,以防止首次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I 级推荐,A级证据)。这是2006年美国AHA/ASA发布的指南。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目前对于阿司匹林的应用应该有所变化。
此外,阿司匹林因为其作用广泛且强大,导致其滥用情况也比较普遍。其实,阿司匹林是有适应症的,并不是对所有人都适用,是否用药要做评估。其中尤其要注意的是,对于血压控制不好的病人,小剂量长期应用阿司匹林的脑出血风险会明显增加。所以,高血压人群即使经过评估可以长期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也要密切关注出血风险。
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方面的适应症
除了解热镇痛之外,阿司匹林因为对血小板凝集的抑制作用而具有的适应症有:
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疑似患者的发病风险;
中风的二级预防;
预防心肌梗死复发;
降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其继发脑卒中的风险;
预防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
降低稳定性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发病风险;
动脉外科手术或介入手术后,如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冠状动脉旁路术(CABG),颈动脉内膜剥离术,动静脉分流术;
降低心血管危险因素者(如血脂异常、冠心病家族史、糖尿病、高血压、肥胖、抽烟史、年龄大于50岁者)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
是否每日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疾病
虽然阿司匹林越来越多地被用到预防心血管事件中来,并广获赞誉,但是近年来,对于每日服用低剂量的阿司匹林是否应该作为降低上述疾病风险的一级干预手段,一直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近期,这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结论与过往认识出入较大。
2018年8月25日,在 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 上,哈佛大学和牛津大学的临床研究报告都显示:对于尚未出现心血管疾病的人来说,阿司匹林的预防作用并不足以抵消其带来的副作用。
国际顶级医学期刊《JAMA》(美国医学会杂志)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未能证明阿司匹林可提供安全有效的保护,以预防心血管疾病。同时却可能导致严重的医疗问题,如肠道和颅内出血、溃疡、肾功能衰竭、失明等;对于非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定期服用阿司匹林会导致大出血风险增加近50%,风险>益处。
日本的学者研究发现,每日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对心血管疾病的低危和中危人群没有明显的效果。
曾经数十年来,美国FDA其实一直在致力推广阿司匹林的应用,但目前发现并不是对所有人都适用。
FDA在2014年总结道,虽有证据表明,每天服用阿司匹林有助于预防处于心脏病发作及卒中高风险的人发生上述疾病,但并没有充足的证据表明它可以被用于预防首次出现上述疾病。
2019年3月份,美国心脏病学会公布指南,不再推荐健康老年人服用阿司匹林作为预防心脏病、高血压的措施。
阿司匹林的副作用1 胃肠道症状
阿司匹林的副作用有很多。常见的有胃肠道反应,引起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长期使用易致胃黏膜损伤,引起胃溃疡及胃出血。
2 过敏反应
某些特异性体质者(多见于中年人或鼻炎、鼻息肉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可引起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及哮喘等过敏反应,这是由于阿司匹林抑制前列腺素的生成所致,也与其可以影响免疫系统有关。
3 中枢神经系统
大剂量服用时,可出现恶心和呕吐,还可出现所谓水杨酸反应,症状为头痛、眩晕、耳鸣以及视听力减退;用药量过大时,还可出现精神错乱、惊厥甚至昏迷等,一般在停药后2~3天可完全恢复。
4 肝损害
大剂量应用时可造成肝损伤,这种损伤不是急性发作的,且一般停药后时可逆的。
5 肾损害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造成肾损害,如间质性肾炎、肾乳头坏死和肾功能减退等。有人认为,有部分肾盂癌是滥用阿司匹林等止痛药的继发性并发症。
6 对血液的影响
长期应用阿司匹林可造成缺铁性贫血,还可增加出血事件。
7 心脏毒性
治疗剂量一般对心脏没有直接副作用;大剂量可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从而导致外周血管扩张;中毒剂量可通过直接对中枢性血管运动的麻痹作用而抑制循环功能。
8 瑞氏综合征
阿司匹林应用于儿童流感或水痘治疗时可能引起瑞氏综合征。
瑞氏综合征是一种急性脑病和肝脏脂肪浸润综合征,常常发生于某些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以后。病因尚不明确。临床上不主张使用阿司匹林治疗病毒性感冒。
当然阿司匹林作为非常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和高风险人群中的地位仍然是无可撼动的,如无禁忌症需要长期服用。但50岁以上人群是否都应该服用阿司匹林,还是咨询医生,进行综合评估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