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
合理应用氯吡格雷抑制血小板聚集
氯吡格雷是与阿司匹林作用机制不同的另一种新型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药物,与阿司匹林通过血栓素A2途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机制不同,是通过抑制二磷酸腺苷(ADP)途径的血小板活化而抑制血小板聚集。血小板表面有一种受体叫P2Y12受体,在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中起关键作用。抑制或拮抗这一受体的药物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
噻氯匹定是第一个这类药物,但是由于可引起白细胞减少等严重副作用而退出了临床。
氯吡格雷属于第二代P2Y12受体抑制剂,曾进行过许多大规模随机双盲临床研究,是目前比较成熟而且广泛应用的抗血小板药物。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作用机理不同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都是临床上常用的抗血小板凝集药物,主要的临床应用是抵抗血小板凝集,预防血栓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但是从作用机理上来说,这两个药物还是有所区别的,阿司匹林属于血栓素A2抑制剂,主要是通过抑制血栓素A2的合成,从而达到抵抗血小板凝集的作用,除此之外,阿司匹林还具有一直血小板黏附和聚集活性的作用;而氯吡格雷则属于ADP受体拮抗药,通过抑制ADP受体的表达,结合及其活性,从而抑制血小板的凝集,也是临床上用于心血管疾病预防的常用药物,目前氯吡格雷已经替代了副作用较大的噻氯匹定,成为了ADP受体拮抗药的主要药物之一。
这么说好像很复杂,其实也并不复杂,简单说来,就是在人体中有多种机制可以引起血小板的凝集,从而引起血栓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分别从不同的机制,减少和阻断血小板凝集,从而达到减少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的风险。
阿司匹林和泰嘉——临床应用有差异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目前应该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抗血小板凝集药物,但从临床应用范围来说,阿司匹林比氯吡格雷还是要广泛一些。对于心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通常应用这两个药物都是可以的,在有些情况下,比如刚做完支架或搭桥手术的情况下,为了避免术后的心血管栓塞问题,有时候也会联用两个药物,进行“双抗”治疗。
对于未发作心血管疾病的朋友,而心血管疾病风险有属于高危的情况下,应用抗血小板药物进行一级预防时,阿司匹林还是最常用的药物。有的朋友说,对于有胃不好的朋友,应该不用阿司匹林,而选择氯吡格雷,这么说并不准确,实际上,只要有抗血小板凝集作用的药物,就都会有导致出血的风险,研究表明,对于有消化道出血风险,又确需服用抗血小板凝集药物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时加服胃黏膜保护剂,与换服氯吡格雷的消化道出血风险,没有明显差异。
哪些人适合用氯吡格雷
氯吡格雷对胃的刺激作用较小,不能耐受阿司匹林的患者(如溃疡病、胃肠道出血史等)和高龄老年人,可用以替代阿司匹林。但是由于氯吡格雷价格远高于阿司匹林,所以对于可以耐受阿司匹林的患者来说,还是以选择阿司匹林为好。
氯吡格雷的用法
急性冠脉综合征:
在出现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或不稳定型心绞痛)时,为了充分抑制血小板聚集,需要阿司匹林每日100毫克和氯吡格雷每日75毫克联合应用(即“双抗”血小板治疗)。既往没有用过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患者,还需要给予一次负荷剂量(阿司匹林300毫克,氯吡格雷300毫克)。
防止冠脉支架内血栓形成:
为了防止冠脉支架内血栓形成,冠脉支架术前也应给予负荷剂量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术后继续使用阿司匹林每日100毫克和氯吡格雷每日75毫克双抗血小板治疗1年。1年以后阿司匹林每日100毫克,或氯吡格雷每日75毫克,长期维持。目前绝大多数支架都是药物涂层支架,即在支架表面涂上一层雷帕霉素或紫杉醇,以防止支架内血栓形成。这些药物涂层也可以抑制血管内皮的生长。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一样,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也是不可逆的。因此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如需要做外科手术,也应停药5~7天,待体内血小板聚集功能恢复后再手术,以免术中或术后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