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病,无论是从它对整个社会影响的广度,还是从深度来看。
今天的我们,恰好处在乙肝病毒传播的转型期——可以疫苗预防、可以检出,却仍然无法根治。
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传播途径有母婴、血液以及血液制品、破损的皮肤黏膜和性接触。
1:1.2 亿中国人是如何感染乙肝病毒的?
在中国,对乙肝病毒的正式研究始于 1973 年。
那一年,北京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陶其敏教授开始研究乙肝,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表面抗体的检测方法。
但一直到上世纪 80 年代,中国才全面实施了对献血员的乙肝表面抗原筛查。
在中国,从文献中,能够找到 2000 年北京佑安医院做的传播途径调查,调查了在此医院就诊的 400 名慢性乙肝患者。
佑安医院的调查发现,在乙肝疫苗未使用的情况下,垂直传播占 39%,母亲阳性较父亲阳性更易传染给下一代。
此外,医源性感染的主要感染途径是注射和口腔就医,分别占被调查者的 20.5% 和 9.8%。
1998 年《实用预防医学》上的「口腔科常用钻针乙肝表面抗原污染调查」显示,当时被调查的口腔科,常用钻针的乙肝病毒携带率几乎有 11.1%。
佑安医院的这次调查规模虽然有限,但基本反应了乙肝病毒的各类传播途径在中国所占比例。
在当时,除了母婴传播之外,大量的乙肝感染者的感染原因是,共用了消毒不彻底的针头。
像口腔就医这类的医源性感染,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地区所占的比例也不容忽视。
毫无疑问,上世纪末,血液传播在乙肝的传播中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然而,因为乙肝感染率的巨大基数,输血传染的概率并不显眼。
即使在 80 年代对血液全部进行乙肝表面抗原检测之后,有的血液样本呈阴性,血浆中仍能检测到乙肝病毒 DNA,仍然有一定的几率令受血者感染上乙肝。
直到 2014 年,使用核酸检测的方法对血库中的血液进行筛查,这才完全杜绝了因正规输血染上乙肝的可能。
也就是说,直到 2014 年,我们才终于能用上「干净」的血源。
2:杀灭乙肝病毒药物开发成功
日前,俄罗斯联邦消费者权益保护和公益监督局流行病学中心科学研究所的代表向卫星通讯社表示,俄科学家已研制出一批可以破坏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毒基因组的药物,该药物或在6年后上市。
专家表示,目前世界上还没有类似药物,现有药物只能抑制但无法杀灭病毒。
俄消费者权益保护局下属临床诊断科学咨询中心负责人丘拉诺夫表示:“截至不久前,破坏目标病毒基因在技术上还是不可行的。我们药物的作用是基于新型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
据悉,该种药物的临床前试验将于2019年开始,5年后或步入俄医药市场。
专家指出,俄罗斯约300万人患有慢性乙肝,全球患病人数超过2.5亿,每年死于这一疾病的人数超过100万。
3:避免歧视,正确对面乙肝群体,做好当下工作。
乙肝不会通过共餐传播,因为病毒无法进入口腔、食道和胃肠道的细胞,人体消化道里也缺少病毒生长繁殖所需的物质。
但很多对乙肝一知半解的人,至今仍会拒绝和乙肝病毒携带者同桌吃饭。
虽然能杀死乙型肝炎的药物已经研制成功,乙肝很可能会被完全治愈,但根据报道该药物要在6年后才能上市。所以当下,疫苗接种是控制乙肝病毒传播的主要手段。
如何对待那些已经感染并携带病毒的人,这个问题时刻考验着我们,正确看待这一群体,避免歧视,这些才是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