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怎么吃(枇杷怎么读)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中国焦点在线讯】(木乐)那一天一大早起床,习惯性地打开朋友圈,看到一个好友分享在朋友圈的一篇关于枇杷的文章。

  他在文章中兴奋地讲述了他生平“第一次摘食枇杷果”的那种“喜不自胜的感觉”,讲述了他“因生平没见过枇杷果”而认为就是“黄色,味道酸甜,大弹珠般大小”的认知,讲述了他于枇杷成熟季节在成都街头看到了那“大如鸡蛋;微黄而红”“像少女脸蛋般的润泽”“食之,如食蜜桃,汁甜肉厚且核儿小”的枇杷,进而产生这种果子不是枇杷的误解。这种认知上的反差,让他进一步读懂了一句古语:“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接着,他又列举了南方的树种移栽北方以后的变异情形,像香樟树、棕榈树等移栽北方后“长成了发育不良的样子”。

  他在文章最后说,南方的植物移栽到北方就像是一个“营养过剩的胖子”变成了“灾荒年代的穷人,面带菜色,瘦骨嶙峋,可怜巴巴。”结果是“‘南树北移’成了另一种盆景而已,但又没有真正盆景的艺术效果。”

  “五月枇杷黄似菊,谁思荔枝同此时。”也是那一天早上,我坐车去访友。下车时,看到站牌旁边有两个中年妇女,其中一个手里提着一个塑料袋,塑料袋里装着一些黄杏一样的果子,我上前指着塑料袋里边的果子问道:“这是什么东西?”那两个女人同时答道:“是枇杷果!”并让我品尝。我顺手从袋里取出一个比较大的果子,拿在手里仔细观赏一番,黄色,圆滚,有光泽,鸽子蛋那么大,挺可爱。

  那女的很热情,说:“你尝尝,可好吃!”我正愁着没地方洗一下,她紧接着又说:“你把果皮揭一下,就可以吃了。”

  于是,我伸出大拇指和食指把果皮一片一片揭下来,然后便露出杏黄色的鲜嫩果肉,我迫不及待地将果肉送到嘴里。“味道有一点酸酸,真是好吃!”我禁不住说出声。哦,原来这就是枇杷!我也生平第一次吃到了枇杷果。

  “咔!咔!咔!”一阵响声迫使我回过头去,顺着响声望去,只见马路中间绿化带旁边正有人手持长杆敲打着树上的果子,果子随着击打声“噗噗踏踏”滚落了一地。

  我问那个女的,她说:“那就是枇杷树!”

  “我经常在这里走动,怎么不知道这就是枇杷树啊?”我自言自语。

  这时,我的第一感觉是他们在摘食树上的果子。然而走近一看,那些人都身着“园林绿化”字样的坎肩儿,他们大概是绿化公司的。

  我不自觉地走上前去,问道:“你们怎么都把果子从树上全部敲掉下来啊?”

  一个老者说:“果子熟了,害怕有人来这里摘食果子,马路边上不安全啊!”哦,原来他们是把果子敲下来,免得有人摘食果子出现安全事故,他们想得太周全了!我不禁在心里赞叹道。临行,我随手在地上捡了几颗枇杷果揣在兜里,攥在手里,想带去朋友那里叫他们尝尝。

  实际上,我最先是在读本上认识“枇杷”的,从词的构成看,“枇杷”是一个单纯词;从音韵看,“枇杷”是一个双声词。而且还有一个“琵琶”,它们是同音词,都读“pí pá”。按照形声字规律,“枇杷”从“木”,与植物有关;“琵琶”从“两个‘王’字”,“王”的偏旁在造字中常表玉器,而古代的乐器很多都是用玉器做的,因而“琵琶”与乐器有关。虽然两个词语读音相同,可是,“枇杷不是这琵琶”。

  可是,我一直没有见过枇杷,不知道“枇杷”是什么东西,包括什么形状,什么颜色,什么味道,多大多小。平时去水果超市,买的比较多的是苹果、香蕉、梨子、桃子、杏子、橘子、橙子、大枣、草莓、葡萄、猕猴桃,根本没有买过高档水果,也难怪不知道枇杷,不认识枇杷。

  那一天回家以后,我马上打开电脑,立即搜寻了关于枇杷的文字,想深入了解一下枇杷的相关知识。这时我才明白:枇杷“树高3~5米,叶子大而长,厚而有茸毛,呈长椭圆形,状如琵琶。别名又叫芦橘、芦枝、金丸、炎果、焦子。枇杷与大部分果树不同,在秋天或初冬开花,果子在春天至初夏成熟,比其它水果都早,因此被称是‘果木中独备四时之气者’。枇杷的花为白色或淡黄色,有五块花瓣,直径约2厘米,以五至十朵成一束,可以作为蜜源作物。”(《百度百科》)之后,还浏览了一些图片。

  此时我对枇杷的外形、特征、别名、叶子、花色、分布、枇杷果的特点,以及枇杷叶、枇杷皮、枇杷核、枇杷根的用途与功效才有了一定的了解。

  最后引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枇杷诗作结:

  深山老去惜年华,

  况对东溪野枇杷。

  火树风来翻绛焰,

  琼枝日出晒红纱。

  回看桃李都无色,

  映得芙蓉不是花。

  争奈结根深石底,

  无因移得到人家。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PTU@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