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渤海财险来说,亟待解决的问题并非只是资金问题。如何扭转连年亏损的局面,才是公司当下必须跨过的“鸿沟”。
来源:经理人传媒旗下《中国保险家》杂志 文/肖霄
陷入“贫血”多年的渤海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渤海财险”)关键时刻终于得到股东输血。渤海财险起家于天津,由天津的国有骨干企业发起设立,2005年10月18日开业,是首家总部设在天津的全国性财产保险公司。
2021年6月中旬,天津银保监局发布批复文件显示,批准渤海财险增加注册资本金约3.48亿元。增资后,渤海财险的注册资本金从16.25亿元变更为19.73亿元。
原有部分股东注资也是无奈之举。2021年一季度,渤海财险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已降至106.62%,同比下降6.32%,偿付能力评级由B级降到C级。
据此前增资公告显示,拟增资的3.6亿元由第一大股东天津市泰达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出资1.46亿元,增资后持股比例不变,为40.62%;原股东之一的天津渤海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出资2.14亿元,升为第二大股东,持股16.06%;第二大股东澳大利亚保险集团由于未参与此次增资,其持股比例由16.92%下降至13.93%,退居第三;其他国有股东的持股比例亦相应下降。
不过,一次“输血”能否救渤海财险于水火,还得看公司近年的经营状况。
偿付能力连年下滑直逼监管红线
渤海财险近年来的财报显示,其偿付能力一直在监管红线上苦苦挣扎。
财报数据显示,2012年渤海财险偿付能力充足率为525%,其后就开始持续下滑,一路下降到2018年的140.20%。此后更是难以扭转颓势,到2019年四季度其核心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直接跌至112.61%,在财险公司中垫底,成为当时唯一一家综合偿付能力低于120%的财险公司。2020年二季度末,稍有回升至123.47%,但在2021年第一季度随即下滑至106.62%。
同时,值得的是,公司2019年4季度、2020年1季度风险综合评级均为C级。
据银保监会发布《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规定,一旦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00%,银保监会应采取监管谈话,要求险企提交预防偿付能力充足率恶化或完善风险管理的计划,限制董事、监事、高管薪酬水平,限制向股东分红等四项全部措施,此外还可责令增加资本金、停止部分或全部新业务等。
事实上,监管层也高度渤海财险的偿付能力持续不佳的问题。2020年5月,公司收到银保监会下发的《监管函》,要求公司管理层制定改善偿付能力充足率的工作计划,切实加快推进增资扩股工作;同时加强经营管理,调整业务结构,扭转持续亏损的不利局面。
对此,渤海财险在报告中表示,2019年底在接受监管约谈后,管理层就谈话内容第一时间向主要股东单位进行了汇报,并结合实际情况,根据监管要求作出经营管理安排,及时向监管部门报告公司偿付能力风险防范方案及实施计划。2020年上半年公司持续偿付能力情况,制定偿付能力应急预案。积极与股东单位沟通,制定了增资扩股方案,力争在三季度增资到位。
尽管增资最终推迟了将近一年才完成,而且增值额也仅是险险将渤海财险的偿付能力拉高一线,但若公司不能有效转变业务模式,提升经营模式,那么再度需要“输血”的日子不会太久。
“输血”治标不治本
对于渤海财险来说,亟待解决的问题并非只是资金问题。如何扭转连年亏损的局面,才是公司当下必须跨过的“鸿沟”。
公开数据显示,渤海财险成立成立16年来,仅在2009年、2015年以及2020年分别实现0.57亿元、1.05亿元、0.075亿元的盈利,其他年份均亏损,2016年-2019年,渤海财险净利润分别亏损0.18亿元、1.94亿元、1.12亿元、3.57亿元。2020年终于扭亏为盈,但也只是实现了0.07亿元的微利润,对于公司经营所需的资金来说根本就是九牛一毛(见下图表)。
过度依赖车险业务是造成公司连年亏损的“罪魁祸首”。数据显示,车险在渤海财险的保费收入贡献中占据了大半江山,2017年-2019年分别为91.27%、88.6%、88%,而承保利润却始终处于亏损状态,同期分别亏损3.1亿元、2.37亿元、4.5亿元,均超过公司总体净亏损数额。
车险综改后,中小财险处境愈发艰难。在此背景下,转型谋求非车险业务板块成为唯一出路。渤海财险也积极进行各种探索,包括两次引战混改的尝试。
2016年底,民营上市企业美锦能源拟斥资不超过6亿元入股渤海财险。但在2018年7月,增资项目终止,美锦能源表示:“由于近来市场环境、监管环境发生变化,双方对自身发展战略、产业布局进行了调整,经协商,终止此次增资事宜”。
2019年末,渤海财险在天津产权交易中心挂牌不超过10亿元的增资项目,对应持股比例不超过29.74%,然而经过一年的挂牌,四次延后增资截止日,仍然没有盼来合适的战略投资者。
引资困难是中小财险公司的共同窘境,也凸显出中小财险转型之困难重重。
转型难
2019年度年中工作会上,渤海财险总经理阳建军提出“推进车险有质量增长”、“加快推进非车险专业化特色化发展”等工作重点。但根据渤海财险2020年业绩报告显示,其车险保费占总保费比例仍高达87.75%,调整效果乏善可陈。
在2021年的一季度非车险条线工作会议上,渤海财险分管非车险部的总经理助理毛明光更是放言:“做好非车险是最大的政绩,不做非车险是最大的失职。车险综合改革前后三年,是行业非车险转型发展的窗口期。公司实现长远发展,必须要大力推进非车险发展,努力提高非车险业务规模占比。”
面对各种待解的难题,正如其国资股东所言 “渤海财险正面临生死存亡,必须抛开一切进行彻底的市场化改革”。但经营非车险业务显然对险企提出了更高的资本要求。中证鹏元资信评估股份有限公司在一份评级报告中指出,非车险业务对产品设计、精算、技术应用的要求较高,而多数中小财险公司对于非车险业务运营经验不足,专业性水平有待提升。“中小财险公司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其战略发展容易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自身专业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盲目拓展非车险业务易使业务潜藏更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