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文大钱”是多少钱
——浅谈明清朝时期的钱币换算
在《孔乙己》一文中,有这么几句话提到了钱币的单位:
“每每花上四文铜钱,买一碗酒。”
“温一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那么,这里的一文钱到底是多少呢?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这里只介绍三种基本单位: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一两白银 、一两黄金。以上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唐宋之后相差不大。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一般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为了便于换算,便于建立感性认识,我们可以粗略的认为:1两黄金=人民币2000元=10两白银 。1两白银=人民币200元=1000文钱=1贯(吊)钱
另外,很多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考。比如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 根据1石=100斤=70公斤计算,而粮食价格以2元人民币/公斤计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1两白银:约值人民币17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约值人民币0.2元
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在唐朝约为4000元人民币,宋朝为1000元到2000元,明朝为400元到800元,清朝为100元到200多元。从唐宋到明清的银钱价格下降主要因为海外贸易。
现在很多人其实对一两银子是没什么概念的。特别以有的古装电视剧上居然出现两个馒头一碗汤5两银子,一个少奶奶一次赌博输掉一千万两银子等等荒唐的情节,要知道,万历年间国库年收入才达到200万两,而且还是经过张居正改革后国库收入丰富才有的数字。
《红楼梦》里刘姥姥看到贾府上下一餐螃蟹24两银子,感叹说小户人家可以过一年了。要知道刘姥姥家当时也算中产阶级的,有房有地还雇得起工人丫头,第一次上贾府打秋风,得了20两银子,千恩万谢的。由于《红楼梦》故事虽以清朝为原型,生活状况却以明朝为蓝本,史载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现在我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间,以中间价1.75元计算,可以算出明朝一两银子=人民币660.8元。
姑且以明朝的银两价值计算,刘姥姥拿到了一万三千多元的过年费,当然很高兴了。
这一两银子要是拿到唐朝就购买力而言更是高得吓人了。唐太宗贞观年间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就可以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价1.75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130元的购买力。唐玄宗开元年间通货膨胀,米价涨到10文一斗,也是一两银子=2065元人民币。
以上,我们对明清时期的钱币有了一个大概的概念,孔乙己的九文钱相当于今天的1.8元人民币,后来挨打致残的时候,身上只有0.8元钱,是很可悲的,他在粉板上欠的“十九个钱”相当于今天的3.8元。(摘自《语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