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无私的典型事例(大公无私的主人公是谁)

大公无私的主人公是谁(大公无私的典型事例)

昨天聊了欧阳修,他是文坛的一代文宗,却是政坛的“泥石流”,今天就来聊聊欧阳修追的Idol“范文正公”——范仲淹。

提起范仲淹,估计同学们脑子里蹦出的第一个印象,就是全篇背诵并默写的《岳阳楼记》,紧接着冒出来的就是那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能够说出这样的话的人就已经非常稀少了,而能够真正做到的更是少之又少。

那我们今天就来扒一扒这位心忧天下的范文正公。

范仲淹的童年告诉我们: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范仲淹家境和众多文豪一样,那是相当不怎么样。范大人两岁的时候,老爹就挂了,无奈之下母亲只能带着范仲淹改嫁,之后的日子也过得很拮据,所以范仲淹读书非常努力,渴望通过读书真正改变自己的处境。

年幼的范仲淹,煮上一锅粥,等粥完全凉掉,结成一整块,他是就把这锅凉粥切成四块,配上捣碎了的腌菜,早晚各吃两块,这就是划粥断齑的典故。

长大之后,范仲淹就跑到应天府去求学,应天府是宋太祖赵匡胤发迹的地方,能够进入应天府书院这样的顶级学校,范仲淹更是立志要干一番事业。

有一次,宋真宗亲临应天府书院检查工作,同学们都跑出去,想一睹真龙天子的龙颜,只有范仲淹无动于衷,同学就问他怎么不去,范仲淹微微一笑,说“以后见皇帝的机会多的是!”言外之意就是今后必成大器,天天都能见到皇帝。

范仲淹这种等级的大神,自然不会随便瞎吹,在二十六岁的时候就高中进士,踏上了仕途。

作为一名文人,怎么能一帆风顺呢?

刚刚踏上仕途的范仲淹,立志做一名绝世好官,扎根基层,不辞劳苦,脏活累活抢着干,社会治安、盐铁仓库、兴修水利,什么都干,且尽心尽力,尽职尽责。

后来范仲淹的老娘病逝,他回家丁忧守孝,也正是这一时期,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兼应天府书院校长晏殊给范仲淹发来了Offer,邀请范仲淹回母校教书,范仲淹欣然应允,也没什么别的要求,不当班主任就行。

当了老师的范仲淹,不但为人师表,还鼓励学生讨论时事政治,学校风气焕然一新,名气越来越大的他后来被举荐到中央,开始受到宋仁宗的重用。

宋仁宗即位的时候还很年幼,所以朝政由自己的母亲刘太后协理,但是等到宋仁宗成年之后,刘太后并没有还政于皇帝的意思,而且碍于身份,根本没人敢提这件事,生怕惹祸上身。

可是勇敢的范仲淹才不管这么多,直接少个机会上书皇帝,开怼刘太后。这可把推荐人晏殊吓坏了,赶紧把范仲淹喊过来一顿思想教育,却没想到范仲淹无动于衷,于是只能劝范仲淹申请外调,去地方当官。

等到刘太后去世,宋仁宗亲征,范仲淹才被召回京城当官。

宋仁宗为了秋后算账,把之前支持刘太后的一大批官员全都贬黜出去,于是在朝廷里“批判太后、拍皇帝马屁”的风气盛极一时。但是在这个时候,范仲淹中正公平的耿直性格又发作了,他认为刘太后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不能任由别人抹黑太后,上表向皇帝建议。宋仁宗也觉得范仲淹说得有道理,自己无动于衷好像显得自己很不孝顺一样,所以下令禁止再议论太后,朝政也就随之平稳下来。

范仲淹这种大公无私的性格是很容易得罪人的,但是也正是因为他大公无私,所以也并没有人真的把范仲淹往死里整,所以范仲淹的仕途基本上就是被贬、召回、再被贬、再召回,而大公无私的他,虽然职场不顺,但是依旧是尽力办事、忧国忧民。

如果就这么发展下去,范仲淹顶多是个正直的臣子,没办法走到历史舞台的中央,但是机会很快就来了。

不要小瞧读书人:叫我小范老子

北宋这个朝代日子过得挺苦的,一个辽国就够受了,结果西北边疆又冒出一个西夏,不断地进攻西北边境,搞得大宋烦不胜烦,宋仁宗想来想去,就想到了范仲淹(北宋一向有文官带兵的传统)。

普通的文官根本干不好带兵打仗的活,可是范仲淹就不一样了,整顿军纪,提拔人才,军队战斗力是蹭蹭往上涨,比如名将狄青就是范仲淹提拔起来的。

范仲淹发挥了宋军守城的优势,打防守反击战,看准机会就干他一票,打完就跑,西夏人在范仲淹身上根本讨不到什么便宜,就称范仲淹为“小范老子”,说他腹内有雄兵百万,不好惹。

打服了西夏的范仲淹回到京城被委以重任,但是他觉得国家这样下去肯定要出事情,必须要进行改革,所以他决定再来一票大的。

在范仲淹的建议下,宋仁宗开始推行改革,因为当年的年号是庆历,所以这场改革又被称为“庆历新政”。

范仲淹的改革措施中最主要的就是整顿吏治,北宋的官员只要不犯错,混够了年限就能升职加薪,所以很多都是纯混子,所以范仲淹决心整顿官场,把不合格的官员通通淘汰掉,总之就是一句话“who can who up!”谁行谁上!

而这样一来,范仲淹就得罪了无数人,跑到宋仁宗那里疯狂打范仲淹的小报告,而宋仁宗本人又不是特别坚定,搞得范仲淹心好累,干脆申请外调,简单来说就是“老子不玩了!”而改革派的支持者们,比如韩琦、欧阳修这些人,也相继被贬出京城,庆历新政彻底失败。

离开了朝廷斗争的范仲淹,安心的做一名地方官,造福了一方百姓,后来没多久就去世了,享年六十四岁。

像范仲淹这样几乎没有什么人生污点的人,历史上是非常少见的。亲历新政失败之后,范仲淹有个好朋友叫滕子京,年轻的时候和范仲淹一起在大西北扛枪,现在也被贬到巴陵郡,于是这位老哥就重修了岳阳楼,还请范仲淹来写文章打广告。

于是文正公大笔一挥,写出了名(背)垂(诵)千(默)古(写)的《岳阳楼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也成为范仲淹一生最好的注解。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PTU@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