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盖世太保是什么意思啊(盖世太保是什么意思)

盖世太保是什么意思(比喻盖世太保是什么意思啊)

太保一词出现率可谓是非常高。古代演义小说当中,时常会有十三太保一词出现,常见于对作品当中武勇能力出众之人的。正史当中也常常会提到太子太保一词,主要表述的内容集中在东宫教学事务当中。来到近代,我国在对德国秘密警察(Geheime Staats polizei)的翻译上,依旧选择用带有太保的翻译(盖世太保)。为什么会在历史当中出现如此多的太保,太保到底又有什么具体的含义?

太保之宗——召公辅政

最早出现太保的地方,时间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大戴礼记》当中记载,武王去世之后,西周出现太子弱冠的情况。为求稳定朝廷局势,武王死前设下三大官职,作为成王的辅政大臣。三位辅政大臣分别是

召公——太保

周公——太傅

太公——太师

周公和太公大家更为熟悉,毕竟姜子牙和周公旦的威名无人不晓。但是召公本身的作用,可以看到历史地位完全不输给周公和太公。正是源自于周公和召公的谋划,使得周朝出现一国二分的政治局面。召公作为“太保之宗”,历史地位和作用可谓是非同凡响。至此之后,历朝历代都会特别设置有三公(太师、太傅、太保)的官职,作为监国和辅政大臣的官职使用。

能够看到从汉朝开始,能够位列三公之称的官员,社会地位远比想象的更高。三国时代,袁绍因为家族是四世三公,所以被河北世族报以厚望。不仅直接被推举为伐董盟主,更是靠着名望和实力拿下河朔四州之地。最早的太保之位,不仅可以为授官者提供相当多的便利。并且可以看到,有沃泽后辈的作用。但随着古代官职系统的优化,政治制度的改革,三公在历史当中的地位开始不断下滑。以明清作为例子,三公职位依旧可以见到,但是仅仅只是虚名,只是朝廷对高级官员的一种嘉奖。此时也出现过太子太保这样的官职,这里和太保本身又存在着许多的不同。太保的管理权限,主要集中在朝廷的外政之中。主要是治理天下,为皇帝辅政而设置。

而太子太保,主要的官职权限仅仅局限于东宫(太子居住的寝宫),同三公类似,东宫当中存在有东宫三师的职位。而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最早是教导皇太子而特别设立的职位,主要是培养太子尊师重道、讲述礼仪之道的品格。进入到封建王朝晚期,实际上东宫三师也逐渐成为虚职,仅仅只是荣誉职称。不再像早期朝代一样,有教授太子的作用。

十三太保——演义小说的威职

最早出现十三太保的地方,并不来自于演义小说。而是对唐朝末年节度使李克用,十三位义子的统称。由于十三位义子,都被朝廷冠以太保官职,所以才会出现十三太保这一统称概念。不过十三太保内部,并不是每个人都是以义子和太保两个身份进入到统称之中。其中史敬思、康君立在正史当中,并不是李克用的义子。而二太保李嗣昭,真实身份实际上是李克用的亲儿子。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奇怪不符合条件的对象,依旧能够进入到十三太保的情况?这里就需要提到罗贯中。他所撰写的小说《残唐五代演义》当中,为求将戏剧化效果拉满,做了一个非常笼统的决策。因为李克用的义子李存孝出现在小说当中,被罗贯中书写为主要核心人物。所以为求给李存孝加上主角光环,罗贯中特别给到位列十三义子的李存孝一个头衔“十三太保”。总的来看,十三太保的出现仅仅只是因为罗贯中的“偷懒”。笼统的将十三位武将定义为十三太保,以表示对于李克用手下武将的高度赞美。罗贯中的做法,很快得到一系列明清小说家的认可。

他们在撰写自己的唐代小说时,同样也用到十三太保的称谓,来给自己笔下的主角人物增加名气。到了上世纪香港影视剧爆红的年代,又再次想到太保官职的威名。以邵氏集团为首,开始逐渐给主角加上太保官职,以十三太保排列来表述自己主角团队的强大。总的来说,十三太保的出现源自于罗贯中有“蹭热度”的想法。

近代太保定义的变迁

后世由于罗贯中的想法出色,开始不断效仿先人的做法,大量的使用太保官职为主角加戏。进入到近代史当中,许多拜读过演义小说作品的军阀和将领、政治人物,也开始为自己手下配上太保的官职。之所以这么做,也是因为想突出手下人非常精干有才。最著名的例子,便是冯玉祥和唐继尧、梁启超三人。梁启超曾经写信给康有为,信件上就有十三位文人的签名。梁启超便非常骄傲的告诉康有为,他们是文学联合运动当中的’“十三太保”。而唐继尧在护国战争当中,为给自己手下的武将打响威名,也将自己滇军武将凑齐十三位统称为十三太保。冯玉祥的情况类似,也是因为想提高自己手下人的名气,才想到用十三太保壮名气的做法。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PTU@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