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是哪一年火起来的(海底捞成立于哪一年)

海底捞成立于哪一年(海底捞是哪一年火起来的)

从四张桌子的小店,发展成全球中式餐饮市场份额第一。

一天5次翻台率,年服务客户1.6亿人次,会员人数4000万。

全国430家,全球466家店,均直营。预计2020年达到900家门店

张勇

1971年出生的张勇,已年近知天命。

从23岁开始创业,他已经走过了25年。

这25年,他从青涩稚嫩的青年,成长为一位中国餐饮界的枭雄,一位上市公司董事长。

2018年9月,创立24年的海底捞在香港上市。10月,张勇和妻子舒萍夫妇以550亿元人民币财富位居胡润百富榜第34位。

截止目前,海底捞的市值为1605亿港元(约205亿美元)。

今天,按照张勇51%妻子舒萍16%,共计67%的股比计算,他们拥有的海底捞股份价值137.35亿美元,换算成人民币为967亿。

他的人生,从这开始。

张勇出生在誉有“天府雄州”的四川简阳,这里位于四川盆地西部、龙泉山东麓。20岁之前的张勇,身上没有一丝励志富豪的痕迹。学习上他成绩极差,属全年级末位,工作中;迟到、早退、旷工。

让父母唯一欣慰的是,张勇虽然不算个听话的孩子,但他从不惹事,不给家里添麻烦。

家中一共六口人,父亲在镇上国营拖拉机厂当厨师,母亲是一名小学教师,张勇是家中长子,下面有两个弟弟,家里还有一位年迈的奶奶,全家与五户人家共住在一家大杂院。隔壁的邻居是整个小院最富裕的家庭,男主人在县城一家国营事业单位做经理。

物质极度缺乏,贫穷的生活状况,让张勇自小铭记在心。

他暗自发誓要用双手去改变命运,依靠勤奋去创造梦想,这是张勇人生中一直信奉的价值理念。

张勇很爱读书,各种言情、武侠小说、尼采、孟德斯鸠、泰戈尔等西方哲学家的书籍如数家珍,甚至还看完了《仲夏夜之梦》《亨利四世》这样的书。80年代受改革开放影响,报纸上经常刊登的自由主义思想浪潮文章成了张勇每天的必修课。

喜爱阅读、博览群书让他逐渐成为伙伴中的领头人物。即便长大后他也总说:从小时候开始,别人总是会听我的。

初中毕业后,张勇没能升入高中,进入简阳(空分技校)一所可以分配工作的学校,学习电焊技术。

在这,他认识了后来一起创立海底捞的同学施永宏。

张勇并不喜欢电焊。学习期间,他把学校发的各种专业资料送给同学。自己除了读课外书和看报,只剩逃课了。

18岁毕业后张勇被分配到父亲所在的国营拖拉机厂,做一名电焊工。

由于在学校没有用心学技术,他对电焊知识一点都不了解,整天游手好闲,成了厂里一名整日无所事事,不务正业的青年。

没有读成名校,对张勇而言,也许不是件坏事。

从扑克机到小辣椒

1990年在拖拉机厂荒废2年时间的张勇有了做生意的想法,他开始寻找各种机会,观察周围的一切事情。

第一次创业:他拿出2年存的2000元钱,东拼西凑借够5000元到成都买扑克游戏机,准备放在简阳大干一番。可惜中途客车上被骗走1200元买了个假金表,第一次创业以失败告终,他又开始琢磨其它的生意。

第二次创业:张勇盯上了倒油,在那个改革开放的年代,十亿人民九亿倒,还有一亿在寻找。万科的董事长王石正是靠着倒卖玉米赚到第一桶金。张勇并不知道,倒油这门买卖,是需要有关系的。

当时石油在中国是一种稀缺资源,如果能把一些公家驾驶员手里的油买到手,再转手卖给私人司机,就能赚一笔。

张勇跑到成都到简阳的公路上,拿着一块薄木板,一面写上收油,一面写上卖油。蹲了两天时间,一无所获。除了一辆解放牌汽车打开过窗户,年轻司机朝张勇脸上吐了口吐沫,没等张勇反应过来,一脚油门走了。

张勇冷静下来,决心放弃这种“投机取巧”的赚钱想法,踏踏实实找个行当干。

他想起之前在成都当地人都很喜欢吃的一种小火锅,这东西当时在简阳很少见。

第三次创业:那年22岁,张勇正儿八经的在简阳开了一家串串小火锅店,取名小辣椒。

面积20平方,每月租金180元,90年代串串火锅在简阳还是个新鲜玩意,开业之后生意还算不错,半年时间张勇靠着2毛钱一串的小火锅,净赚了一万多,这期间,他认识了日后的妻子舒萍。

舒萍是对面美发店的员工,平日爱吃火锅的她经常来,一来二去,两人互生爱慕。

当感情冲出暗涌,浮出水面后,舒萍占据了张勇的全部精力,初恋的疯狂让张勇把刚起步的小辣椒关掉,过了一把“爱美人不爱江山”的瘾。

半年时间,俩人热恋的新鲜感逐渐消退,火锅店挣的钱也花光了,长期不到单位上班,张勇早被拖拉机厂开除,父母对他的脸色越来越难看。

那时期他觉得除了舒萍以外,自己好像一无所有。迫于生存,又不想打工,骨子里爱折腾的张勇决定重操旧业——开火锅店。

创立海底捞

下定决心后,身无分文的张勇找到女友舒萍;技校同学施永宏;施永宏女友李海燕。满怀信心的对大家说:我想开一家火锅店,愿意跟着我干的,把手中的所有钱都拿出来。

由于之前张勇经营串串店还算成功,大家对他很信任,这次创业张勇一分钱没出,其它3个人凑了8000元,四个人各占四分之一的股份。

海底捞名称由来

最开始张勇取名“大三元”,他之前去北京看到一个名叫大三元的酒店,酒店门庭若市,外观相当上档次,让他印象深刻。其它三位股东觉得名字不合适,不像个餐饮店。

正巧舒萍在旁边打麻将胡了,最后一张是自己摸到,并且胡牌,在麻将术语中称为“海底捞”,张勇猛地一拍手说:好,咱的火锅店名字就叫海底捞。

1994年3月,第一家海底捞火锅在简阳开业,虽然只有四张桌子。

刚开业时,张勇不会炒料,他买来一堆书。经常是左手拿书,右手炒料,这样炒出来的火锅料味道自然不会很好。

营业几天后,店里才迎来了开业的第一批客人,傻了眼的几个人愣了几秒才反应过来。对于第一拨客人,四个人可谓热情似火,关怀备至——在客人吃完的时候,张勇吩咐舒萍给客人赠送一盘点心;结账时,张勇主动给客人优惠了10元钱。

几位客人走时都一致评价:味道真不错!

张勇很纳闷,边学边炒的火锅料,评价怎么会这么高?他品尝客人剩下的火锅。汤一入口,味道太苦,难以下咽。中药放多了,这时候他明白了,顾客是被他们热情的服务所打动,弥补了味道上的不足。

从此之后,张勇深信一个道理:实力大小固然是关键,但却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服务。

张勇开始制定征服顾客的法宝:服务必须要好,态度必须要好,速度必须要快。顾客有不满意的地方,赔礼道歉一定要诚恳。

张勇发现,优质的服务确实能给自己带来不少回头客,这让他服务更加卖力了。

他开始主动帮客人拎包、带孩子、甚至于擦鞋……

总之,无论客人有什么需求,只要能办到的,他从来不会说一个“不”字,总是尽量一一满足,并争取做得更好。

张勇创建的招牌式接待动作今天在所有海底捞门前仍然可以见到:右手抚心,面带自然微笑,微微弯腰,左手自然向前作请状。

经营一段时间的海底捞,生意勉强。大家平时有活就干,没活了一起聊天喝茶搓麻将,合伙人施永宏负责日常收银和采购,大家每月会对一次账,不过不是靠账目清单,全靠良心。

看着极度忠诚却散漫的团队,张勇觉得不是长久之计,他决定找三位合伙人商议下,自己来担任店面经理,负责带领大家、规范各项流程制度。

除了女友不同意被张勇训哭跑出去之外,其它两位都不吱声选择默认。毕竟平时店里大小事也都是张勇说了算,这一次,奠定了张勇在海底捞的发言权地位。

在张勇领导下,海底捞的四人小团队相当努力。

尤其是大管家施永宏,他通常是凌晨2点钟起床,跟踪给海底捞供应鸭血的小商贩,看他们进的货新鲜与否。为检验商贩的话是否真实可信,他总是把手伸到鸭肚子里面,试一试鸭子的体温。

几年光景,小店凭借新鲜美味的原料和体贴入微的服务,在简阳已经小有名气。店铺也挣了些钱,在张勇提议坚持下,几个人同意扩大店面,租下整个一层楼,把经营几年挣的钱全部投入到店铺扩大上。

在装修上,张勇选择装修成当时简阳餐饮业中最气派、最好的,甚至不惜在餐厅安装价格昂贵的空调。

那个年代,很多餐厅、家庭都还没有空调。

重装之后,为海底捞带来了不少“大”客户,很多当地企业家,领导干部也经常来吃饭,这为张勇打下了人脉基础,结识了不少“有头有脸”的朋友。

当时的海底捞,靠着品质与服务,在简阳城上到市长,下到皮鞋匠,可以说是没有一个不知道的。

走出简阳

随着店铺、团队扩大,海底捞的经营管理水平也迈上新台阶、日后的海底捞唯一副总杨小丽,也是此时加入的海底捞做服务员。

此时的张勇,心思已经跳出简阳这个小县城,开始计划着第二家分店。

1999年4月,位于西安市雁塔区大雁塔北广场的西安首家店正式营业。

之所以第二站选择西安,除了西安饮食多元化适合火锅发展之外,更重要的是有人愿意与海底捞合作开店。

张勇将培养几年的得力助手杨小丽派往西安。

几个月时间,西安店不仅没有达成预期营收目标,反而持续亏损。险些把这几年挣的老本亏空,三位合伙人逐渐对张勇失去耐心,他们指责张勇;

不应该去人生地不熟的西安开店”、“张勇心太高,野心太大”、“张勇不愿听取意见,独断专行”等等

被派往西安的杨小丽也向张勇提出辞职。

理由是:西安的合作伙伴对经营中的一分一毫都斤斤计较,海底捞的特色服务在西安也没有实行下去,她位低言轻,做事处处被束缚。

他很理解大家现在的心情,没有急于做出回应。

张勇开始总结海底捞西安失败的教训,他发现最大的问题在管理上。张勇决定;让西安合伙人撤资,并委以杨小丽重任,重新树立起海底捞的核心理念——服务高于一切。决心将海底捞从西安市场重新捞起。

在张勇指引下,杨小丽在西安带领员工发挥出了超乎寻常的真诚、热情和耐心,免费向顾客提供大量“特色服务”。

用餐前后:提供围裙、眼镜布、装手机的透明胶袋、头绳、送点心、水果、菜肴等。

用餐中:做到服务在顾客开口之前,不仅主动加茶添水,及时清理桌面。像血旺、豆腐这类菜,还会单独递上蘸料。

洗手间只要有人用过,都会清洁一遍,洗手台放置洗手液、洗发水、纸巾、发胶等。过生日有人专门唱生日歌,还有川戏变脸,只要提前预订,服务好到“变态”。

总之,小到洗手池旁有专人挤洗手液,递纸巾。大到带孩子可谓无微不至。

今天,这种服务标准海底捞所有门店仍然可见。

有网友曾调侃:海底捞就差喂我吃饭了!

这种经营方式与理念,不到两个月时间,通过口碑传播,让海底捞生意很是红火,即使节假日即便排队一两个小时,顾客也是乐此不疲的等候。

因为除了好的服务之外,在海底捞的排队等候区,不仅有舒适的座椅、各种免费饮料、零食、点心、还为顾客提供美甲、擦鞋等当时其它火锅店没有的服务。

2003年受非典影响,到店就餐顾客极少。海底捞决定推出火锅外卖服务,为了送餐方便,海底捞将传统的煤气罐换成电磁炉,第一天送餐后,第二天上门取回设备。

此事被《焦点访谈》栏目作为“非典”期间餐饮行业的创新进行了专题报道。

这让海底捞赚足了眼球,当时西安没有不知道的。非典过后,门口每天排成长队,日接待量已是之前的数倍。

海底捞“遵义会议”

2004年海底捞在简阳、西安、郑州共布局6家店,张勇有了进军北京的想法。他召集其余三位股东商议。

据统计,北京当时至少有4000多家火锅店。

这几千家店中,除了我国本土的北京涮羊肉、内蒙古肥羊、港式海鲜、广东打边炉、重庆四川麻辣、贵州酸鱼、串串火锅等,还有韩国、日本、印度、泰国的异国火锅。

可谓千家争鸣,千花共放。

进军北京的提议受到施永宏在内三位合伙人的一致反对。

大家认为北京那地火锅太多了,竞争激烈不用说,关键那寸土寸金的地,光前期租场地装修都是一大笔开销,更别说人员工资和运营开支成本,想在北京做成功,比登天还难,怎么算都没戏。

他们决不同意张勇拿着大笔的钱到北京瞎搞。

张勇认为,正是因北京大、北京寸土寸金、北京的火锅行业竞争激烈,海底捞才更应该到“大海”中去游泳,那里才能检验和提高海底捞的经营水平。

越是竞争激烈,越是有商机,发展空间越大。他把其中道理反复讲给三位合伙人,但无论他怎么讲,三个人跟商量好一样,仍然一致反对。

张勇把能用的方法都用了,三个人这次铁了心不同意,张勇是铁了心要在北京开店。

他深切的感受到家族式企业的弊端,他认为自己的决定没有错,他要拼一次。如果要把海底捞做成全国性的知名品牌,就必须打破这种家族企业模式。

张勇决定拆散三人组,将自己的太太舒萍和施永宏太太李海燕辞退,孤身一人的施永宏出于无奈,只得同意张勇的意见。这次调整为日后张勇开疆拓土清除了内部“拦路虎”。

2007年施永宏提前退休是以后的事了。

7月,北京首家店(大慧寺店)营业,地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路2号。

最初海底捞像所有前来北京发展的新火锅店一样,根本没有引起消费者的注意,毕竟北京每天都有倒闭和开业的,大家早已习惯。几个月时间,凭借变态的服务海底捞成了‘吃货’和同行们关注的焦点,大家都来偷师学艺,一探究竟。

甚至不乏中央电视台和北京各大媒体对海底捞进行采访报道,当时新兴的大众点评网上,排在北京火锅前三名的就有海底捞。

产业链布局

既纵深发展也横向拓展。长线思维,在大家拼口味、拼门店数量时,海底捞选择另辟蹊径。

一边在纵深上完善服务,一边暗渡陈仓开始横向拓展——布局整个上游产业链。

和同期其它品牌相比,海底捞发展速度并不快,由于经营理念不同,海底捞采取直营连锁的重资产模式,这种模式导致前期扩张速度较慢。

当时风靡全国,主打“不蘸料火锅”的小肥羊,1999年在内蒙古包头起家,采用加盟连锁模式,2004年,巅峰时期小肥羊全国门店有721家,营收排全国餐饮第二,名副其实的本土火锅龙头地位。

而张勇则选择稳步扩张门店,悄无声息投资整个火锅产业链的上下游,做到供应链的标准化。包括食材供应、底料供应、人力资源、物流配送、装修、甚至后来的监控、收银点餐系统等。并在2011年把每一环节都成立公司独立运作,完全对外开放。不仅为海底捞餐厅提供服务,也向其它餐厅提供食材、底料供应等所有服务。成了一个中间商,打通供需两端,向众多餐厅获取订单后拿到上游原材料议价权。

(图片来源:蛋解创业整理)

海底捞火锅底料公司颐海国际,早于海底捞餐厅在2016年就已经港股上市。

(图片来源:蛋解创业整理)

海底捞不仅仅是一家连锁火锅店,而是扎根与整个火锅产业链的集团,从田间收购到餐桌,涉及整个环节。

三维打击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PTU@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