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千千结的经典句(心有千千结什么意思)

心有千千结什么意思(心有千千结的经典句)

难得让心静下来,学习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后,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儒释道文化深入人心,儒家的孔子、佛家的释迦牟尼佛、道家的老子帮助我们认识世界,教给我们如何做人的道理,启发我们智慧认识自己。

道家的老子是儒家孔子的老师,所以儒道学问可谓一脉相承,它们代表着中国的本土文化。

而佛学却属于外来文化,从后汉明帝永平十年,明帝派特使到西域求佛法,在现在阿富汗处遇到了印度高僧摩腾和竺法兰。中国的使节把两位法师请到中国。带来了佛像和经典,永中十年到中国。这是中国佛教的开始,即公元67年。接下来的两千多年里,佛学被中国人接受,融入本土并发扬光大,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之一。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260字,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但却有着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被认为是般若经类的提要之说。

那么,我就从这部经开始学习,了解并感受经的四大特点(经是古圣先贤给后人的教训。佛法经典,梵文称为修多罗。通常具有“贯摄常法”的特点。贯,就是贯穿所说的道理,多一字累赘,少一字不通;摄,指吸引的力量;常,所说的理论方法永远不变;法,就是法规、规范。)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我对《心经》有了一些认识,以下分享的内容仅为个见,热盼对佛学有研究的您给予指导。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一、佛与人的不同

佛经的智慧能帮助我们了解心迷,透过世间的阴暗、浑浊、无知、愚昧通万化之源。当知道身心与外物同体,便不会被其他所迷惑,心能同大自然一体,获得的就是知觉力。

佛教我们了解,人类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人是自己的主宰,在他的上面再没有更高级的生灵或力量可以裁决他的命运。我们要努力,工作须自己做,因为佛只能教我们该走的路却不能代替我们。

我们还要知道,由智慧得正见远比盲信生信仰重要得多。理解经意,悟到自心,体会用心,照见光明,胜念千经万卷。这将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自然真空合同体。

心经260个字实旨是心,“般若”指智慧。“波罗蜜”指彼岸。“多”是到达了的意思。“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是指用智慧达到彼岸的心法。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49年,讲的就是般若智慧。

由定慧到明理,明心,达到无上正等正觉的理论,《心经》是以心为刚,讲的是心法。心法的最高境界就是练功,自参自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经如路牌,对不明方向的行人,是有用的,对一个不走路的人是无用的,对已经走过这段路的人,也是没有用的。

佛是无上正等正觉的。也就是佛的智慧达到的高度,无人能够企及。觉悟了的人就是佛。而人因执着追求人间功名利禄,在不知不觉间沾染了贪嗔痴慢疑,导致佛性越来越远。最后堕落在六道轮回中。我们要重新恢复对自我的认识,把不好的东西从心里拔除,让身心轻盈,恢复本来智慧。

人是聪明的,因佛性自存心之大无所不包,无所不举,天地万物、日月星河、草木花树、飞鸟兽鱼、无所不见。我们的心既不在内,也不在外,会有自身肉体含心内之感,如灯本含在灯光内,日月光照本身。心盛整个世界而不满。意念一动可达万里之外。

宇宙里无边无际多的行星,距离我们遥远到以“光年”计算。它们此刻显现在我们眼中的样子不是此刻的样子,有的甚至早已消失。我们无法及时见证它们的开始与结束,只能靠推算与想象,“夏虫不可以语冰,井蛙不可以语海”。

二、佛语中“舍利子”是什么?

把舍利子比喻为自性更容易让我们理解。

人们可以思考:燃烧让物质留下灰烬,死亡会留下尸骸。科学告诉我们,灰烬与尸骸很快进入到另一种状态,直到微生物完全分解消失不见,物质世界如此循环,生生不息,永无了期。

我们把可以看得见的称为色。肉眼看不见的称为空。我们借天文望远镜与人造卫星观察到了更遥远的宇宙天体,显微镜帮我们了解到许多微生物。

相同物质又常会以不同形态存在,比如:雨、雪、霜、雾、冰,浪花、蒸气都是可见水,当它们蒸发融合在空中,看不见,消失只代表我们的肉眼不可见,其实它是存在于空中的。因此,“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与空本来就是一体,不能分割。

“受想行识”是客观外物通过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感官触碰后,通过意识形态的加工,在见闻觉知基础上综合反映出的认识。“领受—受、想象—想、思维—行、辨别与判断—识”因心而有。

心在物上物就有,心不在物上物就无。这个心说是思想或意识附着的神识。比如,有的人执着于美衣豪车,那他们就会去想去关注这些。有些人的注意力被其他事分神,就有可能对当下事心不在焉。

“视而不见”与“听而不闻”讲的就是“心是否着物说”。关注点不在吃上,就会食不知味。这样解释也是让我们从深度思考去理解色与空的关系,强调舍利子为自性,认识了自性,会帮助我们更好理解色与空的关系。同样,这启发在学习时,运用“受想行识”的参与,会有利于知识的高效吸收。

宇宙空间无生无灭,万物无生无灭,一切只是由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存在。万物同体即是此理。不论谁也没有离开过宇宙大自然,所以无垢与净的区别,无多也无少。

我们人生里的许多痛苦来自于执着于“有”和“无”,不仅无明与邪见存在于心,而且还会存在疑。要想求进步,在没有确实明了之前,疑是一定存在的,祛除疑是必须的;而祛除疑,又必须确实明了。

叫人不怀疑,叫人必须信,是没有道理的。只说“我相信”并不代表你已有了知与见。强迫别人去相信与接受某些不了解的事物并不是睿智。

但我们可以换一种思维去理解。对事物的理解其实暴露着我们所站的高度。佛是悟了的人,具有人达不到的智慧极顶,这个顶应该是远远高于我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却令佛轻易俯瞰大地,了解众生疾苦。

人在爬到山巅或坐在飞机上能感受地球不同区域带来的辽阔。有了这种经历让我们比那些没有此种经历的人多了一层感受。由此我们推理,因为寿命与眼界,也因为智慧高低,我们终有自己无法企及的地方。

不仅如此,突破心的障碍也不容易。近处的山峦突然起了雾霾会挡住视线,把雾霾比喻成人心里的思想障碍,要看清山峦,只有雾霾除去。而要理解一些智慧,回到本体,只有祛除身体里多年染上的杂尘。舍利子是自性,恢复自性的觉悟就是修行。

可是,人性里的贪嗔痴慢疑有些是自造的,有些是被别人裹挟的,要祛除是多么难啊!这样也就能理解,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成为了佛学启发我们的智慧花。

三、空为无我

当认识到(色)物我都将为空时,空中细小的颗粒还会重塑无数的我时,便有了心安的感觉,因为我们从来未离开过这个世界。

人的生命为何要与这片大地上的万物共生?

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列举了从不同行当中经受磨练而出类拔萃的六人: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他们之所以成就了自己,孟子解说是因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而这其中描写的,是顺应天道的智慧,正因此才成就了他们的才华。这也是道家儒家的思想。

我心中推理过世界初始的样子,那是恒常的,因为恒常,万物之间独立生存且互为妙用,没有杀害的意识存在,也没有占领的概念,没有爱,因为自然之初即如此。

老子在《道经》上讲:“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在“无”中观察天地的奥妙;在“有”中寻找万物的踪迹。“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有和无都是幽昧深远的,它们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老子用道家深邃的知识体系帮助我们认识世界并解释宇宙万物,让我们窥见生命来源的奥秘。做为植物会在季节交替时变成来年的种子或肥料,树木被埋经过岁月变成了煤炭。

动物从“见”到“不见”,变成土壤一份子,或由经别的动物之口消化分解成有机肥,也许,它们的骨骸在土层下久远演变成了石油。动植物互相利用与滋养,世间万物共生共存,相互依托。

万物从产生、发展到消失又全部回归到孕育神奇生命的土地里,就像水汽蒸腾化为雨重归土地。生命如此,生生不息。动植物之间相互依存,营养在转换,又成就了不少物种生生不息,千百年来即如此。

渐渐地,由空聚合所生成的万物色之品种越来越多,这之中便诞生了富有灵性的生物出现。

撒一把相同植物的种子在不同之地,它们生出的后代模样会因野生、有利肥与无机肥农药使用、塑料大棚等有所不同。那么,诞生与不同之辈的人的命运也是如此吧!

大自然是具有魔力的神,所有物种的发展也莫不是如此,动物与植物的不同之处在于动与不动的区别。动物看起来更灵活,似乎活动区域更广阔,可蒲公英的种子又告诉我们,它的母体可以借助风的力量把它的后代们撒播到世界各地。

进化史帮助我们认识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人通过与其它生物之间的互惠互利合作又推动了自身智力的发展。“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生存法则被人类挖掘得很深,并使人成功跃升为统治地球的高智能动物。

四、看待自我个体

每个人在出生时,都会带着前世的原罪,那是不能轻易涂抹的。我们曾经的选择(因)决定了我们行动的方向与结果(果)。而轮回后再次成为人说明生命的启动从出生那刻又开始了。

渐渐地,随着成长,眼耳鼻舌身意不由自主地接收起人间难以避免的贪嗔痴慢疑,并由此为自己制造新的恶业,而这些恶业付出的代价很有可能是前世的果报或现实报的结果。命运的锁链从来不会轻易断开。

至于下世是否还能荣幸为人,这就要看人这世的恶业还会不会轮回为人,严重的恶业会导致人下世进入畜牲道或地狱道。前世积累的善业会让人这世过得顺心如意,福报多多。命运无时不刻地在显化着人每一个当下,这点定要清楚。

人轮回的每一世里,因性别长相不同导致体验不同,这些不同都是一个个前世决定的,每一世的肉身都是灵魂所穿的不同外套。

我们现今所处的世界,因为人口众多导致生活用品增多,向大自然索取能源的步伐在加大,破坏平衡加大了生存危机,生物链本相生互助,一环套着一环。破坏后的修复是很难的。

前世、今时、未来是否能由自己把握呢?前世的历史肯定没办法改变,而今世的命运正在显化着前世善恶的报应,未来将由人的当下行为决定。

所以,决定做怎样的人,完全取决于自己。佛教导我们一定要自皈依,是因为其他任何人包括佛也不会帮助我们消除业障。佛学只是启发自性了悟的学说,佛不会帮我们更改因,人通过果感知到“悔不当初”。“佛畏因,人畏果”,佛是具有远见卓识的。

当了解了人命运的来龙去脉后,也明白了宇宙自然千变万化的道理。认清了宇宙变化的本质,明白了一切。就要问问,人还需要贪恋什么?人间的幸福苦厄,生死别离只在一瞬间。有无、多少、真假、对错等都是幻生幻灭。明理后则心法生,即“心无罣碍”。自心坦然,如如不动,就是达到圆觉,达到圆觉会脱离苦相,脱离苦相便无恐怖之说了。

涅盘,就是指佛自心已达圆觉,与真空母体合而为一,无生无灭。过去,现在,未来,称为三世。三世诸佛皆由此理而证。此理便为自心自明,自性自度,依自性之定智慧,照见愚昧无知,最后明心圆觉,登无上界,与空合体为一。

佛告诉了我们生命真相后,并不是让我们消极看待生命。这些教导除了帮助我们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能在佛学圆满理论的基础上指导我们改变命运,才是其中的重点!

五、总结

读完《心经》后,令我非常震撼,在进入《心经》内容的启发中,偶尔会有包容万物之感,似乎有与宇宙中星球一起旋转的运动感。而更多时,还是清醒地知道,自己只不过是一粒渺小至极的微尘罢了。

《心经》帮助我们取舍反思,进一步选择并去伪存真。世界千变万化,惟心如如不动。眼观宇宙天体昼夜不息,每人都为地球上一国一区 域唯一 ,如沙般渺小,只能心存诚意尽人力,结果显化顺天意。

远足中,我们看到了世界的繁华,人心的浮躁,我们也收获了善良的微笑与爱的滋养。感恩经历,珍惜为人。愿《心经》让我们获得智慧力量的加持,使我们通达万物。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PTU@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