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辰美景奈何天是什么意思(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什么意思)
推荐:《红楼梦》之海棠诗社林黛玉等笔下的白海棠
文/宋执群
(昆曲与园林)
【作者简介】宋执群,生于一九六零年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梅雨》《望海门》,长篇文化散文《锦上姑苏》等。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昆曲与园林)
昆曲《牡丹亭》里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唱词:“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说的是,每到春风吹起,园林总是最先呼应春风,最先洇染春色的人间妙处。
这不仅因为昆曲最初就是诞生在园林,它最初的舞台就是园林里的亭台楼阁,所以生来就带着南方园林的文化基因,而且还因为昆曲几百年里最著名的一出戏——《牡丹亭》所讲述的不朽爱情故事,也是从女主角杜丽娘春日游园发端的。正是杜丽娘最初吟唱出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千古名句,才导致后来的许多昆曲传世名作,如《西厢记》《浣纱记》《红梨记》《玉簪记》《长生殿》《桃花扇》等都无一例外地要把故事安排在园林里上演,要把传奇放置在园林中展开。
(昆曲《牡丹亭》)
就这样,园林浓缩自然山水,浓缩人生江湖的特质,便与昆曲展示人间悲欢和人生传奇的大舞台水乳交融在一起,相互滋养,相互辉映,让园林里的春夏秋冬、风花雪月和昆曲里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浑然成为一体,把人们的世俗生活艺术地转换成了一个亦真亦幻的梦境。正如一位美国学者在观赏苏州网师园夜花园的昆曲演出后所发出的赞叹那样,这是“在最美的舞台上进行着最美的表演”。
的确,昆曲与园林唇齿相依的情景在江南园林里随处可见:几乎每个园林的门窗上都雕刻有昆曲戏文的浮雕;拙政园的看楼戏亭,留园的东山丝竹戏厅,惠荫园的享堂戏台,遂初园的补闲堂轩厅,天平山庄的逍遥亭,怡园的藕香榭等,都曾是搬演昆曲的歌舞场……“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确已在江南园林里吟唱了几百年。
(青春版《牡丹亭》)
那就让我们在这个春风扑面的季节,和昆曲来一场跨越时空的约会吧。
公元1543年,明嘉靖年间的一个春天的傍晚,苏州昆山魏良辅领头的民间戏班在古镇千灯发出第一缕,后来被称作“昆曲”的南方之声时,他们可能没有料到,他们创造的这个戏曲,四百年后将为中国赢得第一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时他们只是在赴一个声色相见的约会,想为南中国的大地增添一片新的说唱生机。因为在此之前,昆曲还只是飘荡在乡间地头的小曲,还不能登大雅之堂。但这一年,魏良辅写成的《南词引正》粉墨登场后,却一举确立了昆曲的正声地位。这部新颖传奇的问世,加速了昆曲作为一个剧种的形成。
(昆曲《牡丹亭》)
至万历年间,家庭昆班开始大量涌现。在江南园林中,一个个昆曲舞台一步步被搭建起来。点点滴滴的戏曲元素不断加入古老的戏种。配器由简单到齐备、表演从无到有、行当从少到多、舞台从简陋到富丽堂皇。自此之后,它将刷新一国的戏曲历史,奠定几百种地方剧种的基础,成为“百戏之祖”,并最终和徽剧相融合,新生出享誉世界的中国京剧。
据说至清朝乾隆年间,不仅苏州“家歌户唱”昆曲:
剪彩镂丝制饰云,风流男子着红裙;
家歌户唱寻常事,三岁孩童识戏文。
——《苏州竹枝词·艳苏州》
就是在京城中,会说昆曲使用的苏州话也会被别人艳羡:
索得姑苏钱,便买姑苏女,
多少北京人,乱学姑苏语。
——尤震《红草堂集》
(昆曲《牡丹亭》)
龚自珍《定庵续集·书金伶》就记载,乾隆六十大寿时专门调来号称“昆腔第一部”的苏州戏班为其祝寿演出,足见昆曲在当时艺冠群雄的地位。
昆曲《牡丹亭》里还有一个著名的唱段: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昆曲《牡丹亭》)
要体会这段唱词的美妙,得先了解一下《牡丹亭》大致的故事情节:
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美女,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日夜相思她。南安太守杜宝女儿丽娘天生丽质,从师陈最良读书。她在读《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时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后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皇帝感慨二人的旷世奇缘,于是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昆曲《牡丹亭》)
想想怀春少女杜丽娘在园林中的感觉、感伤和感叹吧!
“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意思是说,纵然有令人欢心的时光,美丽的春色,却没有欣赏的心情。因为杜丽娘正另有心事,正相思怀人,而伤感伤春,所以她才会感叹如此大好的春光,反使她无法面对, 使她怅想,那让人快乐的事情正在谁家的院子里面上演?
正是杜丽娘的这一段一叹三唱,使得《牡丹亭》四百年前一问世,就成了爱情绝唱。据说,当时有一位狂热追星的少女,因被梦幻般的爱情和杜丽娘的思春唱词所打动,耗尽了全家的资产和自己的全部心力,只求一见心目中创作了如此千古绝唱的偶像。据说,当她终于见到了汤显祖——那个虚构了绝世爱情的糟糠老头时,怎么也不能抚慰自己受到了伤害的心,投河自杀了。
(昆曲《牡丹亭》)
因为杜丽娘所痴情的爱情,一直就是中国女人沉溺其间的美梦:
台上演员演绎的传奇爱情,正是台下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所以观众在欣赏戏曲时,已不光是观看一出与己无关的故事,而是在观赏的过程中,已悄悄将台上的传奇转化成了自己生命中的一种体验。
让人扼腕的是,随着人类娱乐方式的发展变化,到了现当代,昆曲也和其他传统戏曲一样渐渐式微,渐渐失去了观众。
但真正的美,总能让人难以忘怀。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就觉得,让如此美轮美奂的昆曲退出历史舞台,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损失。于是他想创新,想打破常规,想把一种崭新的昆曲演绎形式展现在当代观众的面前。深思熟虑以后,他亲自操刀,改编青春版《牡丹亭》,把五十五折的原本,撮其精华删减成二十七折,在保持原作基本情节的基础上,青春版分上中下三集,把整部大戏浓缩在三天连台演完,以契合青年观众的观赏习惯与需求。
(青春版《牡丹亭》)
果然,青春版《牡丹亭》2004年一经推出,就使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海外巡演获得成功之后, 2005年,青春版《牡丹亭》开始在北大、复旦等国内众多校园巡回演出,一时成为盛况空前的文化事件。在南开大学迎水道礼堂,曾上演一千多座位拥挤着近两千学生观看的火爆场面。当一段跨越生死的爱情故事,穿越时空,以青春靓丽的表演形式再现在当代学子面前时,就如同邂逅了故人,一个个青春的心魂被牵动了。他们与台上追求爱情自由的先人共命运,与祖先执着追求幸福人生的情怀同悲欢,台上台下共同谱写出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人间传奇。
出现这种感人场景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人类的情感是一脉相承的,我们今人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仍然在我们种族的基因中延续着。
如果你想感受唐朝诗人刘方平的“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的诗情画意,那是没有比在园林里观赏昆曲更好的选择了。
希望朋友趁着这大好时光,尽情做些赏心乐事,别辜负了这如此美好的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