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的偏旁(封字)
释说:封
“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这个“封”字是个会意字。甲骨文①的左边的下部是一个土堆,土堆之上栽种了一棵树苗。右上部是一只手(寸),也就是说,手拿树苗往土堆上栽种就叫做“封”。金文②左边的土上的树苗还在,只是把甲骨文右上方的“手”改为面朝左侧立的一个“人”,伸着两臂表示向土中栽种树苗。③是小篆的形体,是从甲骨文蜕变而来,其右并不是侧立的人,而仍然是一只手(寸)。楷书④则把小篆左边的“树”改为“土”,书写方便。
“封”字的本义是在土上培育树木,如《左传•昭公二年》:“封殖此树。”,也就是“栽种培育此树”的意思。要栽种就要聚土,所以聚土筑坟也可称为“封”,如《左传•文公三年》:“封殽(xiáo淆)尸而还。”其大意是:把在殽地战死的人筑坟掩埋好后回去。“筑坟”有将尸体封闭于土中的意思,因此“封”字又能引申为“封闭”义,如《史记•李斯列传》:“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就是说:把信已经封好了,还没等递给使者,秦始皇就死了。从“封信”又可引申为单位量词,如“一封书信”、“一封艾香”等。
请注意:“封”字的左边是上下两个“土”字,不能写成四画一竖。
——左民安《细说汉字》
扩展阅读
会意字。甲骨文作
,即“丰”字,下像土堆,上为树木,全字为植树于土上之形。古代植树于土堆以为封域,丰字正像其形,可见“丰”即“封”之初文。西周文字继承商代文字的写法,如字形3;但也开始增加“又”符,如字形5。此“又”符到了《说文》小篆变为“寸”,成为“封”字的固定偏旁,延续至今。《说文》古文的写法与商周“封”字初形略同,见字形4。《说文》籀文把“土”和“丰”分置左右,字形14的写法略同。中山王鼎则增加“田”符,属于叠加意符的现象,这种写法又省略为“
”, 《说文》误以为“邦”字古文。这些都是春秋战国时期文字异形的表现。《说文》小篆左上从“之”,讹误。“封”的本义是堆土植树为界。《周礼·地官·大司徒》:“制其畿疆而沟封之。”引申为疆界、田界。再引申为界限、局限、禁止、限制等。封土为界即划分土地,特指帝王以土地、爵位、名号赐给贵族和臣下,如“封侯”等,作名词指所封之爵、所封之土,作动词则指建立,如“封建”。由堆土引申为培土、加高,特指帝王所举行的筑坛祭天的盛典,如“封禅”。又特指聚土为坟,埋葬。由禁止、限制等意义引申为堵塞、封闭、包裹等。古代臣子向帝王递呈的重要奏章须封板加密以防泄露,谓之封事,泛称则指一般书信。作名词指用于封装东西的纸包或袋子,如“信封”;作量词,则指包裹或封装起来的东西,如“一封信”等。(林志强)
——李学勤《字源》
来源:汉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