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安禄山是谁)

安禄山是谁(安禄山)

昨日,阅读了安禄山的史料,发现此人有许多特点。比如,安禄山在幽州任职,且因立下军功,受到地方一把手的重用,并收为义子。又最终走向了朝廷的对立面,起兵反叛。反叛的影响很大,使得唐朝由盛转衰。

按理说,安禄山作为异族,在朝廷内凭借军功,跃升到中上阶层,甚至比大多数唐人的社会经济地位要高,此后再经过若干代的努力,家族便可以享用无尽的荣华富贵。但安禄山似乎对此并不满足,而是毫不犹豫地举起了反叛的大旗,直接向自己的恩主开火,实在让人难以理解。本文尝试从民族、政治结构、地理、经济等因素分析安禄山叛乱的因素。

首先,我们需要先明确安禄山的族属。

据姚汝能《安禄山史迹》,安禄山是营州胡人。其母是突厥人,其父在本书中因窜入神话成分,难以推测。只知其养父为安延偃。但《安禄山叛乱的背景》一书认为安禄山的生父正是安延偃,考虑到《安禄山史迹》的撰写者姚汝能站在唐王朝的立场,使得真相难以蠡测。

如果从安延偃是安禄山的生父,那么从其族属推测,安禄山应是粟特人和突厥人的混血。因为安姓来自中亚昭武九姓,其主体是粟特人。《旧唐书·地理志》记载营州与奚、契丹相邻,考虑到这层因素,民间常误解安禄山是契丹人,这是需要明确的。

安禄山

以上是安禄山的基本情况。安禄山因为少数族裔的身份,熟悉契丹的作战特点,因此立下赫赫战功,成就了自己在朝廷的一番成就。但同时,也正是少数族裔的身份,使得自己在官职跃升方面,遇到了天花板。

唐朝旧制,宰相由边将担任。但又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胡人无法为相。比如唐朝开元年间名相张说,曾担任相州刺史、天兵军大使等职。安禄山起自行伍,相继担任平卢兵马使、范阳节度使、河东节度史等要职。职位的晋升,使得安禄山的政治野心急剧膨胀,尤其是在与契丹的作战中,安禄山战功卓著,无人相侔。入内廷成为宰相,自然成为了安禄山的梦想。

其时,朝廷内部的张九龄、杨国忠等官员极为反感安禄山这样出身行伍的草莽之人。张九龄就曾说安禄山“乱幽州者,必此胡也。”另外一方面,权臣李林甫恋栈相位,堵塞其他人进相之阶。这样,相位的更替就冻结了,无人能够继任宰相一职。

晋升无望,且掌握重兵,手下骁勇善战,又受到手下鼓动。安禄山原本就内心膨胀,于是就举起了反叛的大旗了。但在前期,安禄山一直都在隐忍,认杨贵妃为干妈,广泛结交各级官员,长袖善舞,官场关系极为融洽,唐玄宗也对其信任有加。

当然,也可以认为安禄山频繁地来往驻地与朝廷之间,是为了打探虚实。天宝后期,正是属于歌舞升平的时期,府库充盈,疆域广大,时人不会意识到即将发生的动乱。但,最安逸的时候,也是最危险的时候,安禄山恰恰此时发动叛乱,惊醒了许多梦中人。

至于唐代的政治结构。

我在旧文中曾提到唐朝选用官吏的标准不问出身,不问族别,只需有实才即可。一方面使得人尽其才,选拔任用了大批安禄山、哥舒翰、李多祚等番将。另一方面,也埋藏了叛乱的种子。一旦番将掌握重兵,且无法顺利实现升迁,又无人相掣肘,叛乱极有可能发生。

这种政治设计,对安禄山等番将,是福音,也是政治限制。安禄山在范阳,掌管了民政、财政、监察、军政大权,俨然成为了范阳的土皇帝。这是一种极为危险的状态,且这样的状况,在唐代的边地广泛分布,譬如哥舒翰担任过陇右节度副使、河西节度使等职。番将手掌重兵,权大难制,逐渐成为了尾大不掉之势力。且这种情况在安史之乱前已成常态。

唐人游骑图,反映了唐王朝的繁华

我在旧文《胡风、胡舞遍寰宇—浅谈河北道胡化的原因》提到,长期以来,唐朝的军事重心在西域。陇右节度使集中了唐朝绝大部份兵力,且多为骁勇善战之人。这是因为,当时的吐蕃势力崛起,并且与唐朝在河西走廊、西域爆发多次冲突。前文提到的哥舒翰以及高仙芝,均是在与吐蕃人作战过程中,积累军功,不断升迁的。

外实内虚的现状,使得唐王朝无法在两个方向集中用力。河西节度使一职正是为了应对唐蕃战争而设,另外还有剑南、陇右节度使作为主战力量。安史之乱期间,吐蕃利用唐军主力东进的时机,趁机占领河西、陇右、西域的大片领土。因此,军事重心在西方,显然是安禄山叛乱的有利因素。

松赞干布一统青藏高原,自此吐蕃走上强盛期

我曾在旧文《胡风、胡舞遍寰宇—浅谈河北道胡化的原因》中还提到,河北道在安史之乱前已经胡化。这里不仅生活着契丹、奚人,还有粟特、高句丽降人,且普遍善战。汉人反而成为了这里的少数群体,且生活方式从胡俗,这为安禄山叛乱获取舆论支持,补充优质兵员,主要是骑兵,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安禄山军队久与契丹等部落作战,战争经验丰富,武力强大。而且河北道南部农业发达,又可以提供充足的粮饷。

地理因素也不得不考虑。

河北道、河南道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大平原。地形平坦,自春秋战国以来就是四战之地,易攻难守。安史叛军又以骑兵为主,一日行数百里,如入无人之境。平原地形,为安史叛军的突袭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所以《旧唐书》记载,河北、河南道遇到安史叛军,望风归附。这是不争的事实。

当然,经济因素也不可或缺。

唐代的经济重心已转往江淮地区,“国家根本,仰给江淮”。为此,隋炀帝时开凿大运河,联通了江淮、中原、关中地区。安史叛军占领河南道,切断了唐王朝的经济命脉,无法获得有效的供给,从而使得安史之乱绵延数年。

京杭大运河

以上分析了安史之乱的原因。但安史之乱最主要的肇始者安禄山是关键性人物,如果没有这位唐王朝体制内的两面人,善于隐藏,积蓄力量,瞅准时机,发动叛乱,这些也都是无稽之谈。安禄山隐藏地实在好,骗过了许多人,当然也包括开元盛世的创造者唐玄宗,真是“汉皇重色思倾国”,以致“渔阳鼙鼓动地来”才如梦方醒。

参考文献:

  1. (唐)姚汝能:《安禄山事迹》

  2. (后晋)刘昫《旧唐书·地理志》

  3. 全汉昇:《唐宋帝国与运河》

  4. (加拿大)蒲立本:《安禄山叛乱的背景》。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PTU@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