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画了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到底是不是张择端真迹)
北宋末年,非著名画家张择端精心绘制了一幅画,献给了宋徽宗赵佶。徽宗一见大喜,御笔亲书“清明上河图”五字,并钤上自己的双龙小印,成为传世名作《清明上河图》的第一个收藏者。
靖康年间,女真人南侵,徽宗、钦宗父子为金人所掳,宫中金银珠玉被女真人搜括一尽,其中就有赵佶珍爱之物《清明上河图》。女真人不识货,此画始流落民间。数十年后,金世宗大定年间为金人张著所得。张著在画上题跋云“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山东诸城)人士。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于画,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
张择端画像
正是由于张著的佛头着粪之举,后人得知了一些画家张择端的基本信息,使得张择端的名字不至于湮灭于历史长河,默默无闻。
到了元代,《清明上河图》再次被收入蒙元宫廷。只是蒙古人只识弯弓射大雕,根本不懂此画的艺术价值,得来之后随手束之高阁。宋宗室赵孟頫入元后官至翰林学士,看到此画后大为惊异,利用职务便利,将此画偷了出来,秘密送回湖州老家收藏。后来担心事情暴露,赵孟頫偷梁换柱,临摹了一幅赝品送回宫中充数。
明代时,《清明上河图》辗转落入了任大理寺卿的朱鹤年手中。此后数度易手,为严嵩父子所得。据说因为严嵩对此画志在必得,十余户人家破人亡。严嵩失势倒台,家产被抄,画作又重新收入明廷内府。
后来,大太监冯保将此画从宫中偷出,冯保因作恶多端,死后被抄家,查抄物品中不见《清明上河图》,传世名画下落遂成谜。
满清入关,《清明上河图》重现江湖为陆费墀保存,并于画上钤印题跋。后来,此画为湖广总督毕沅收藏。毕沅在任期间悉心保护地方文物,却因“失察贻误,滥用军费”的罪名夺职,被满门抄斩。
《清明上河图》成为清宫廷收藏之物,嘉庆皇帝喜爱异常,命人将它收录在《石渠宝笈三编》一书中。1860年英法联军与1900年八国联军两度入侵北京,侵略者洗劫宫室,《清明上河图》都侥幸躲过劫难,得以保存。
辛亥革命后,根据优待清室的协议,逊帝溥仪仍留居宫中。一天,溥仪在宫中游玩,无意中发现了嘉庆帝的收藏。为遮人耳目,借口赏赐溥杰,每天将许多历代书画珍品带出紫禁城。据专家考证,从唐到清一千余件历代书画精品被溥仪用蚂蚁搬家的方法偷盗出宫,其中包括四种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图》。
“九一八事变”发生,溥仪在日军保护下,带着家眷和从故宫中盗窃出来的珍宝从天津赶往长春,据说三尺多长、宽高一尺的木箱共有一百多个,里面装的全是历代名家字画。
二战结束,溥仪仓皇出逃,临行来不及带走许多,只拣了一些最珍贵的文物随身携带。
溥仪乘飞机正要出逃,为苏联红军迫降,溥仪和他随从携带的珍贵文物为苏联人缴获。
傀儡康德皇帝溥仪
直到1950年,东北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前身)清理战乱中散失的库存文物,《清明上河图》得以重见天日。据记载,当时库房中共有三幅名为《清明上河图》的画作。
经无数专家学者鉴定,一致认为其中一幅有张著题跋的是宋人张择端真迹。
溥仪是否在出逃时带走了《清明上河图》?苏军是否收缴了这幅名画?是否移交给了东北民主联军?亦或是在兵荒马乱的年月,《清明上河图》流落民间,最终重归人民政府,这一切都已经成了历史之谜。
需要指出的是,现在保存在故宫的《清明上河图》,宋徽宗五字题跋已然不见。据此,有人认为,目前我们见到的只是残卷,而非完本。有资料证明——“后佚五尺”,这丢失的五尺何时方能重现人间,好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