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的主要特点(客家建筑)

客家建筑(客家文化的主要特点)

客家是中华汉族中一个具有独特文化特性的民系,客家传统建筑,就是客家文明的一个集中载体。那些散落在客家地区的传统建筑,是客家历史人文的凝结,是客家文化中无声的旋律、无言的诗歌,里面蕴含着深刻的民系思想和智慧,是客家人执着传承和发扬中原汉族文明的高度体现。

1

围龙屋的名称解读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种楼

围龙屋是客家人特有的建筑。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苏南的天井式住宅、陕北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如吊脚楼)、云南的“一颗印”一起,被中外建筑界誉为中华五大特色民居。

↑粤东梅州的一座客家围龙屋

关于客家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建筑,各地叫法略有差别,形制各具特色。闽西客家的土楼恢宏壮丽,很多文章把土楼作为客家特色,诚然,闽西客家地区的永定土楼群和南靖土楼群是最壮观最经典的,但实际上闽南漳泉地区也有不少的土楼,非客家人所建。同时,土楼这个名字只从建筑材质和夯土墙这种建筑方法上传达概念,但夯土墙技术并非客家文化独有,所以土楼这个词是不能代表客家特色传统建筑的。

↑闽南的土楼群,说明土楼并非客家人独有

围龙屋,这个名字及其内在哲理涵义,更好地诠释了客家文化的特色本质,是汉族儒道哲学思想的体现,更有客家风水文化的内涵,综合体现了客家民系在历史、文化、民族等方面的特点。

第一是“围”。先从字面上来看。不论是土楼、围屋,不论是方的圆的,都有一个共同点,要围起来形成一个首尾相接的环。不论是全封闭,还是半圆为屋,半圆为水,都要形成一个合围。

↑围的涵义,随类赋形,因地制宜

围,对外是围墙或屏障,是防御,让外邪外敌不能进入围之内。对内,则是合围,是聚气,团聚宗族自成发展体系。防御和聚气,就是客家人历经动荡不安的迁徙之后的必需——要围才能安。客家人的围,是在漂泊已久、安土重迁之后对生存安定和家族发展的渴望。

围龙屋的围,自成体系,但是又可以有外延,从祖堂为核心点,可以持续向外延展多重。也可以在外面衍生独立的新围。可以蔚然形成生态。这是太极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

↑道法自然

第二是“龙”。龙字在汉族文化中是极有内涵的。围龙屋的龙字,文化涵义和儒道经典、风水经典一脉相承。龙是华夏汉族的图腾,肇自中原的客家人,作为汉族中最执着传承祖先正统文化的一支,更是把崇龙文化极致体现到自己的民居民俗中。

龙,在儒家经典《易经》中,是乾卦之中的阳,是气,是天行健、自强不息,也象征有德行的君子。易经的主要思想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易经· 文言》中孔子说“风从虎、云从龙”,“同气相求”,比喻人和自然之间、贤人嘉士之间气的感应。所以,这个“龙”字表达的是期待住围龙屋的人与好的环境相感应,出君子、出贤才。

↑汉朝的龙 | 西汉环形玉龙佩

围龙屋的龙,也是风水学上的龙。传统客家建筑要考虑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就是风水。唐代风水术形势派宗师杨筠松(祖籍信宜,后居江西兴国三僚村,皆是客家地区),开创了中国南方风水文化之先河。杨公一脉历朝国师辈出,自五代十国、宋、元、明、清各朝千多年,出国师24位,明师72位,其中白衣承昭,由皇帝直接封为钦天监博士者有36人,享誉海内外。

明十三陵、紫禁城、万里长城九镇要塞等重要选址,皆是兴国杨公传人之作。孙中山先生的传记中提到的其祖父和父亲在家中供养的嘉应堪舆先生,想必也应是来自兴国一脉。围龙屋的专业选址者,应该无一例外学习过杨公写的经典著作——《三龙经》。(客名君注:风水是中国古人认知自然环境的一种逻辑体系,这里不是讲封建迷信,而是有据可考的历史和推理;特朗普建房子都请风水师,取用的是其专业性的认知逻辑。)

↑杨筠松的三龙经,授法风水上怎样平地“寻龙”,风水学必读

在风水宗师杨筠松的经典作品《三龙经》里面,他类比取象,运用龙的形神来描述山川河流地理是否藏风聚气,所以风水上有“寻龙”一说,浅白地说,龙就是一种灵动美好的“山水之气”。在风水文化中,好的住宅也是藏风聚气的,而且和人有一种感应,在好的环境中,人会感觉舒服。龙,就是一种吉祥感应的象征。围龙屋的选址、建筑、使用都融入了关于龙的风水思想。

↑非常讲究风水的土楼

围龙二字合在一起,构成了客家人特指的一层含义,是指首尾相应、构成合围形状的龙。

如用拓扑理念来诠释,围龙从拓扑学上来看,就是一个闭环,一个Ring。拓扑是研究几何图形或空间在连续改变形状后还能保持不变的性质的一个学科。它只考虑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而不考虑它们的形状和大小。客家人特有的Ring,就是围龙屋,体现的是客家人历经沧桑、因地制宜、各种创新之后仍然保持不变的汉族精神和文化执念(关于客家人历经的沧桑,请点击客家历史上的六次大迁徙)。

↑拓扑学中的Ring,从几何角度看,就是一条首尾相接的龙

↑汉代玉夔龙蚕纹璧(故宫博物院)

↑客家围龙屋的一种——圆楼

↑乔布斯设计的Apple Park,莫非参考了我们客家人的围龙屋?!

第三是“屋”。客家人把家叫成“屋企”(wukha),不论客家人把家命名为楼、堂、屋、第、庐、居、筑、邸,都是屋企,都是家。所以这个字是有概括性的。正如童谣里面唱的:“什么生来四四方?什么又是圆叮当?什么生来像天堂?什么样子像城墙?我家就是四四方,我的围屋圆叮当,我家里面像天堂,高大围楼像城墙。团团圆,四四方,祖祖辈辈住中央,风里来,雨里去,围龙屋里享安康。“

围龙屋,形象地理解就是龙以聚气,围起来变成房子,变成家。围龙屋,其涵义就不是房子围住了龙气,而是龙变成了屋围,龙在这里就是一种镇宅、辟邪、团结、呵护宗族家人安全的象征。正如曹操跟刘备说的:“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这是讲汉文化中龙具备变化的本质。不论怎样变,皆是可以佑护宗族家人的盖世英雄。

龙是变化多端的,随类赋形,与时俱进。所以围龙屋也是随山赋形而建,随着时(历史阶段)空(地域特点)而变化多端,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顺应不同环境化现成各种形式:土楼、土堡、碉楼、围楼、走马楼、五角楼、六角楼、纱帽楼、五凤楼、四点金、方楼、圆楼、围村、府第式、殿堂式、中西合璧式、九厅十八井……

但是内部的本质不变,其建筑型制、风格,实质上和中原建筑一脉相承(后面展开)。这是客家人恪守南迁前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的体现。

所以,围龙屋就成了客家人以生命诠释汉族核心传统文化的载体。“围-龙-屋”三个字,就代表了客家地区才有的那些美仑美奂、气势恢宏、成千上万的特色建筑,是客家人独有的创造。

2

围龙屋的建筑形态和分布

千举万变,其道一也

围龙屋是世界建筑史上绝无仅有的奇特民居建筑,其成因从历史角度看只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才能产生独特的建筑形态。围龙屋作为客家人特有的传统民居,是客家人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历史等各种因素综合导致的产物。

客家建筑的文化共性,在于其建筑思想和原则,来自古中原建筑思想。客家人源流来自古中原汉族,所以客家围龙屋,就其造型规模和建筑艺术而言,其渊源也是来自北方中原的古宫殿及住宅形式和夯土技术。

按照英国学者Andrew Boyd在其《中国的建筑和都市》中总结的古中国建筑四个原则:1、用墙壁包围四周;2、有中轴线且左右对称;3、中轴线按南北走向,主建筑物面朝南;4、有中庭。按照客家人的话,简而言之,就是:“合围、对称、南向、中堂”。古中原的建筑,不论是以天子御座为中心的皇室宫殿,还是贵族豪宅还是百姓民居,都是如此。

把握这个原则,再去看客家围龙屋的形态,就能体会到客家人创造的渊源和对文化的执着,万变不离其宗。围龙屋的建筑布局既采用了古代宫殿、坛庙、官府等建筑整齐对称、严谨均衡的布局形式。除了结构上的独特外,内部窗台、门廊、檐角等也往往根据经济实力极尽实用或精巧。

客家围龙屋的分布,从大的地理范畴看,自南岭南坡、广西西部,经广东省到福建南部与西北部都是客家围龙屋分布区域,最集中的地方是赣南、闽中、闽西、闽南、粤东边区的几十个县。江西赣南南康、南安、宁都、瑞金等县,福建省龙岩南部的适中、永定东南部的高陂、坎市、湖雷、古竹、岐岭、大溪、湖坑、下洋等乡镇,南靖西北部的奎洋、梅林、书洋三乡,平和西部的芦溪、霞寨、合溪、秀峰、九峰等乡镇,诏安西部的秀篆、官陂等乡,及上杭、宁化、武平等县部分乡镇,广东大埔东南部的双溪、枫朗、桃园,丰顺西部的官西,饶平北部的上善、三饶等乡镇,梅州的梅县、蕉岭、五华、兴宁、平远等嘉应五属,上述地区比较密集。此外深圳、香港也有客家围龙屋村落。此外,广西、贵州、云南、湖南、四川、台湾等省也散见有客家围龙屋。

根据地域不同,围龙屋的建筑形制和叫法也不同。按照客家人南迁顺序,取部分县市代表,包括客家住宅最常见形式五凤楼、闽中三明的土堡、江西赣南的围堡、闽西永定和闽南南靖的土楼、闽西长汀和连城的九厅十八井、梅州、河源、韶关、饶平等地的围龙屋、深圳宝安的围村、深圳观澜等地的客家碉楼、东莞凤岗等地的炮楼等。

一、客家住宅最常见形式五凤楼。客家民居中的五凤楼,特点是三堂两横、前低后高、层次分明,最具中原宫殿气息。五凤楼采取三堂二横式,正面看像中央和四方五个凤凰展翅,所以叫五凤楼。其特点是在纵轴线上,前低后高一次排三幢楼房,间隔天井,天井两边是厢房,三堂楼房连成一个日字平面构图。五凤楼主要分布在闽西、闽北、闽南各县和广东全省。全国五凤楼总数不少于2万座。其中广东有1万座左右。深圳香港等地也保存有不少的五凤楼,有些还带三层碉楼。

↑客家民居之五凤楼,最具中原府第气息。全国有2万多座五凤楼。例如闽西永定的德馨堂、太史第、梅县的世德堂(就是明末太子朱慈烺在松口的行宫)都属于这种类型。

↑五凤楼外侧加围并向外延展,就成为更大的围龙屋

↑大夫第位于永定高坡大堂脚村的一片山坡地上,原名“文翼堂”。

↑福裕楼位于永定湖坑镇洪坑村,始建于清代光绪八年,历时五年完工。该楼临溪而建,呈正方形。

↑世德堂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松口镇铜琶村下店,建于1645年,传说是明末最后的行宫。1644年3月19日,清兵入关,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杀,明朝灭亡。东宫侍讲李士淳携太子朱慈烺潜回家乡松口,以图东山再起。后大势已去,太子在阴那山出家为僧。

↑大万世居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坪山街道大万路。由曾姓客家人于清乾隆56年(1791年)建成,围屋坐东朝西,平面呈回字形,建筑面积1.66万平方米,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是全国最大的客家围龙屋之一。围屋由内外两围环套而成,主体建筑为土木结构,外墙厚达1米,高6米。四周皆有碉楼。内部院落和巷道结构完整,约有房屋400余间。

二、闽中三明的土堡:瑰丽雄奇的防御巨堡。三明市是客家大市,也是福建土堡的中心。复杂的地理环境和动荡的社会是明清时期三明客家地区建筑土堡的主要因素。三明土堡始建于隋末唐初,历经宋元,明清时期达到成熟期,并一直延续至今。历史上三明全境有土堡20000多座,而至今现存仅200余座。从目前遗存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永安、大田、尤溪、宁化、清流、明溪、沙县、将乐等地,并以永安、大田、尤溪三县遗存为多。客家土堡的夯筑技术承传于中原汉代的板筑技术,在建筑形制结构上与坞堡一脉相承。

↑安贞堡,位于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槐南乡洋头村。门联:“安于未雨绸缪固,贞观沐风谧静多”。建于清朝光绪十一年,依山而建,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可供万人避居。

↑琵琶堡,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大田镇建设镇建国村澄坑自然村。全球独一无二的琵琶形状,高高地矗立在梯田之上。这是唯一不太对称的奇特堡垒。据当地《游氏族谱》记载,该堡修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历经八年方筑成该堡。以防御为主,居住为辅的全功能堡垒式建筑,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

↑茂荆堡,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的台溪乡。隐于山间,自成一宅,气势恢弘,风格独特,堡前后高差大,依山势而建,层层屋脊极具音律感,土堡占地3200平方米,由高台阶、高堡墙、前楼、天井、厢楼、正堂、护厝、跑马道等构成。坐东北朝西南,平面呈长方形,通面阔105米,通进深60米,占地约6300平方米。

二、江西赣南,恢弘方正的坚固围屋。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是有着千余年历史的客家古县,境内分布着376座各具特色的围屋,占赣南客家围屋的70%以上,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风格之特别、保存之完好,均为全国之最,被誉为“中国围屋之乡”。

↑燕翼围是龙南县众多围屋中外观最为雄伟、构造最为坚固的一座。燕翼围曾在日军侵华时,因军机飞过误以为是军事堡垒,投弹轰炸,但只炸掉围屋四边其中一角。该事迹被后来任江西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任赣县县长的台湾前总统蒋经国,写入其《本区的真面目》一书中。

↑关西新围,位于江西龙南县城东约15公里处的关西圩旁。始建于1798年(清嘉庆三年),于1827年(道光七年)完工,历时近30年,系关西徐姓第14世子孙徐名钧所建。围屋中间套建一幢前后三进、五组并列、十四大天井的豪华大宅。与大宅配套的有花园、土屋、边房等建筑,其间以廊、墙、甬道连通屏障。占地7700平米。

↑乌石围,位于龙南县杨村镇东水河边。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前方后半圆形。占地约4500平方米,围屋正面长约60米,至后围圆形底部约70米,围墙高约8米。围屋正面左右两角对称,建有高达15米的方形炮楼,炮楼的四面墙上分布许多枪眼和炮洞,围屋坚固异常,具有较强的防御能力。

四、闽西和闽南的土楼,堡宅完美结合的神奇建筑。福建土楼一度被美国卫星拍摄,美国人误认为是中国的核弹发射井。主要位于福建省漳州、龙岩、泉州境内,包括南靖土楼、永定土楼、华安土楼、平和土楼、诏安土楼、泉州土楼等土楼群。永定县土楼最多,现存的圆楼、方楼、五角楼、八角楼、吊脚楼等各式土楼有30多种23000多座。龙岩地区共有著名的圆楼360座,著名的方楼4000多座。

起源于唐朝陈元光开漳时的兵营、城堡和山寨(永定最早的土楼是龙安寨),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 是闽南地区自唐以来“外寇之出入,蟊贼之内讧”的特殊社会环境的产物。以土、木、石、竹为主要建筑材料,利用未经烧焙的土并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用夹墙板夯筑而成。

↑南靖田螺坑土楼群,田螺坑土楼群始建于1662年,整个群体的形成历时304年。其中方形的步云楼和圆形的振昌楼、瑞云楼、和昌楼以及椭圆形的文昌楼,被人戏称为“四菜一汤”。清朝嘉庆年间黄百三郎从永定移居此地,发家后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建了中间的方楼——步云楼。高三层,每层26个房间,全楼有4部楼梯。步云楼建成之后,其后代先后建起了“和昌”、“振昌”(1930年)、“瑞云” ( 1936年)和“文昌”(1966年)四座圆楼。五座土楼之间采用黄金分割比例2:3、3:5、5:8而建造。(第二张摄影 | 王茜)

↑永定河坑土楼群,位于福建永定书洋镇河坑村。河坑土楼群距南靖县城58千米。包括朝水楼、阳照楼、永盛楼、绳庆楼、永荣楼、永贵楼等6座方形土楼,裕昌楼、春贵楼、东升楼、晓春楼、永庆楼、裕兴楼等6座圆土楼和五角形的南薰楼共13座。其中年代最早的朝水楼建于明朝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被誉为“北斗七星阵”。

↑永定初溪土楼群,位于永定县下洋镇初溪村,由五座圆楼和数十座方楼组成。其中的集庆楼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是福建土楼中年代最久远的土圆楼之一,其结构十分独特,楼里有72部楼梯,一户一梯。

↑永定洪坑土楼群,位于永定县东南面的湖坑镇洪坑村,洪坑村东、西、北3面群山耸立、林木葱茏。洪川溪自北而南蜿蜒曲折,贯穿全村,两岸地势狭长,平缓。宋末元初(13世纪)林氏在此开基,2000年有638户2310人居住在该土楼群内,距县城凤城镇45公里。林氏先人在此开基时所建的方形土楼崇裕楼、南昌楼已坍塌。现存明代建造规模较大的土楼有峰盛楼、永源楼等13座,清代建造规模较大的土楼有福裕楼、奎聚楼、阳临楼、中柱楼等33座。建于不同时代、形态各异、规模不一的永定土楼以及林氏宗祠、寺庙、学堂等沿溪而建。

↑永定高北土楼群位于永定县东南面的高头乡高北村,背靠海拔近800余米的金山。全村几十座土楼,依山傍水、高低错落。楼群分布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东南的高头乡11个自然村内。承启楼坐落在高北土楼群的核心位置(大鱼海棠取景处),东为世泽楼、五云楼,西邻侨福楼,均保存完好。承启楼是圈数最多,建筑规模最大的土楼。

↑永定南溪土楼群(土楼沟),位于永定区湖坑镇南中、新南、南江、实佳等村,百余座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土楼,依山就势分布在南溪河两岸,蜿蜒十几里,错落有致,蔚为壮观,令世人叹为观止,被称为最壮观的土楼群。中,有形状奇异、八角突兀的东成楼,有石脚奇特、尖峰向外的庆扬楼,而最为游客津津乐道的,当属振福楼、衍香楼和环极楼。

↑客家围龙屋门口的石楣杆,楣杆石(又名石笔,通常高约10余米),是客家子弟考取功名的记录。客家客家人文风之盛。

四、闽西长汀和连城、梅州、深圳、玉林等地的九厅十八井,美仑美奂的“客家大宅门”、“民间故宫”。“九厅十八井”也是客家民居的特色建筑之一,广泛分布在福建、广东、江西等客家地区。这是客家人结合北方庭院建筑,适应南方多雨潮湿气候及自然地理特征,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厅与庭院相结合而构建的大型民居建筑。九厅,即指门楼厅、下厅、中厅、上厅、楼下厅、楼上厅、楼背厅、左花厅、右花厅等9个正向大厅。十八井即指五进厅共五井,横屋两直每边五井共十井,楼背厅还有三井,共计“十八井”。

↑存耕堂,位于龙岩上杭县中都镇罗溪村。“存心淡泊为君子,耕稼畔歌效古人”。建筑面积3884平方米。建于清乾隆后期。该屋上祖何冲山(1716-1781),因在广东省经营染靛业多年,积累资金,费白银9万多两前后历13年始得建成。该楼为土木结构,砌石为基,夯土为墙,石柱为门。前观五进四横,逐进增高,侧观三直,后排为三层楼房,有房舍180间,9个大厅,18个天井。清同治四年(1865)五月二日,太平天国康王曾驻此堂。附近中都镇古基村人传承创立了传女不传男的“女子五枚拳”,人人习拳,户户尚武。

↑位于龙岩市连城县庙前镇的芷溪村有68座古祠,139幢古民居,这些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普遍采用客家地区“九厅十八井”结构布局建造,以“集鳣堂”、“怡庆堂”、“永裕堂”、“万斯堂”、“立纲堂”、“裕德堂”、“永建堂”、“春熙堂”等为代表。宗祠祖屋内不仅有黄庭坚、何绍基、邱振芳、孟超然、伊秉绶、廖怀清、林则徐等名贤墨宝,而且有众多朝廷所赐的功德牌匾。

↑官厅,龙岩市连城县培田村。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为培田村迎接府县来往官员的驿站。门前有月塘,缘于”九厅十八井,井井水归塘“之说。内外雨坪专为前来的官员而设,武官下马,文官停轿。连城县培田村古民居群,则。培田村有30幢明清时建的高堂华屋、20座古祠、5处书院、1条千米古街、2座跨街牌坊,组成一个连片成群、规模宏大、布局讲究、设计精美的古民居建筑群村落。其九厅十八井以以“双灼堂”、“继述堂”、“官厅”等为代表。

↑广东兴宁九厅十八井,位于兴宁市宁新镇东风的罗氏九厅楼。始建于宋代,保存基本完好。堂号为"豫章堂",过去有二百多人居住。

↑南华又庐位于梅州市梅县南口镇,土地辽阔,环境幽静,风光旖旎,民风淳朴。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侨情,是远近闻名的华侨之乡。“南华又庐”,也叫做 “十厅九井”,建于1904年。“南华又庐”占地一万多平方米,屋内分上、中、下堂,二楼共八堂,左右两侧各四堂,屋背有果园,全屋共有180间房。建此宅耗时18年。

↑鹤湖新居,位于深圳龙岗镇罗瑞合村。为龙岗罗氏家族聚居地,呈城堡式围楼。一共有179间独立的房屋,鼎盛的时候,庞大的围屋里居住着千余罗氏子孙。鹤湖新居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总占地面积约25000平方米,围屋占地面积约15000平方米,是全国最大的客家围屋之一。整个建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由内外两围相套而成,布局错落有致,号称“九天十八井,十阁走马廊”,是客家人开拓深圳东部地区的历史见证。

↑大埔百侯镇“文明毓秀”宗祠。建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是具有客家特色的九厅十八井“睡狮形”围龙屋,大门门楼为独特的牌坊式古建筑。

五、粤东、粤北的围龙屋,交椅一样的“客家庄园”。据统计,梅州目前现存的围龙屋约有二万余座,一般都有二三百年乃至五六百年历史。这些围屋中,相当一部分是移居海外的客家人发迹之后回国建造的,有些已经有了西式建筑的元素和痕迹,但客家围龙屋的本质不变。河源市境内有20多个乡村保存有较完好的客家古建筑群。梅州的围龙屋中,有众多名人故居,有的气势恢宏,有的雅致简朴,不仅故居有着雅致的名字,主人也可能有着声名显赫、百世流芳的故事。(参见画里的名人故居,原来这么好看这么有内涵)

围龙屋多有靠山,山上植被佳。“前有照(池塘),后有靠(靠山)”。朝向大多坐北朝南,由池塘、堂屋、围屋、横屋、化胎五部分组成。。池塘象征阴,化胎代表山,象征阳,两者同时象征天和地。前后两个半圆构成一个太极图,山水和合,阴阳相生。水塘和化胎正环抱中间的人居,构成天、人、地。化胎下有序地排列着形状不同的5块石头,刻上“水、火、金、木、土”五个字,俗称“五行石伯公”,象征围龙屋与世界相和谐。据说兴宁发现清代刻在阴阳两仪五行八卦太极图上的围龙屋建筑图纸,证明了建筑中的道家思想。屋前禾坪,又叫地堂。风水塘边上有田,为取“富”字含义。后半部的房舍建筑,正中为方形主体建筑。最小的围龙屋的建筑面积也在上千平方米,大的则上万平方米。有的大围龙屋居住着上百户人家。

↑张弼士故居光禄第,位于广东省大埔县西河镇车龙村。光禄第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建筑面积4180平方米;建筑结构为三堂四横一围,内有18个厅、13个大井、99个房间;整个建筑工艺精致、绘雕并举、雄浑严谨、气势壮观,是一座超大型围龙屋。屋后有上中下三个大码头。张弼士曾任新加坡总领事,官至光禄大夫(一品大臣),曾受过光绪皇帝、慈禧太后、孙中山、袁世凯、张学良、美国威尔逊总统的接见。张弼士既是商界大亨,更是著名的爱国侨领,为客家八贤之一。张弼士足迹遍布东南亚与中国大江南北,住过的豪宅难计其数,但完整保留下来的屈指可数。在东南亚,唯一保留得最完整的张弼士故居,应是槟城的“蓝屋”(上面后者)。

↑璼公祠,位于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水寨镇坝美村,为梅州市乃至广东迄今发现的最大客家围屋。始建于明朝,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位于五华县水寨镇坝美村,占地面积达3.5万平方米,其规模相当于早先发现的梅县最大的客家围龙屋丙村仁厚温公祠的3倍。高峰时可住上千人。

↑承德楼,位于梅县松口镇的“承德楼”,是梅州市境内保存最完好的典型客家围龙屋,由泰国侨领梁烔昌于1885年历时十年建成,为“三堂二横一围龙”式结构。承德楼梁氏家族, “唯德是崇”,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俗语,创造了“七代联辉”的奇迹。梁密庵为支持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并获孙中山颁发的“旌义状”。

↑磐安围,位于广东兴宁市叶塘镇河西村。坐西向东,始建于清光绪四年(1878),历时20年建成。建筑为土木石结构,呈三堂四横一围一池一禾坪,占地面积6248平方米,建筑面积4828平方米,计有122间。禾坪两侧,左右各建有斗门屋。磐安围取“坚如磐石,安居乐业”之意,为刘姓家族居住地。大门对联云:“根深唐世系;泽沛汉山河。”因先祖约定后代不在周边建新屋,不改变建筑格局,故保存完好。(何志林 摄)

↑铜锣湖村围龙屋,位于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砂田镇的铜鼓嶂山腰上,海拔约1100米。而铜鼓嶂海拔高度1559.5米,为粤东第一高峰。铜锣湖村客家围龙屋已有300年历史,依自然之势而建,以石为墙别有风姿。围龙屋前低后高,有利于通风、采光和排水,大门前有晾晒、活动的禾坪以及池塘等。 

↑饶平道韵楼建于明末清初,有着4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最大八角形围龙屋,直径101米。道韵楼呈八角形,如八卦状,周长328米,高11.5米,墙厚1.6米,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楼屋一色瓦顶,固桶用竹钉不用铁钉,至今没有一梁或一棉被蛀坏。墙基在地面上仅垫两层青砖,墙体为黄土夯筑,至今完好。在总体上,楼内外共构成了八卦图的布局。

↑河源白云楼,位于连平县大湖镇盘石村,是一座方形楼角式围屋:面宽47.5米、进深50米,占地面积2375平方米,坐西北,朝东南,为清末建筑。迄今已有150多年历史。四面砌筑有6个高10米的楼阁,与楼角相连的均为高7.5米的二层楼房,屋外还砌筑了高9米的护墙,楼内到处都是天井。四个角各建有1座碉楼,前后围墙的中间位置各有1座阁楼,二楼顶设骑楼,与碉楼和阁楼相连通,设有瞭望孔和射击孔,外墙嵌有方形圆孔石窗,用于瞭望和射击。(丘立文 摄)

↑“仁厚温公祠”,位于梅州市梅县丙村。共390间房,占地一万多平方米,是典型的客家围龙屋,其规模在梅州地区曲指可数,始建于明代弘治年间,是“四进三堂八横三围龙”的结构。三堂指的是上、中、下堂,三围指的是三排半圆形的围屋,八横指的是堂屋左右两边各四排房屋。

↑蔡蒙吉故居,位于梅县松源镇金星村,建于南宋1185年前后,是梅州地区迄今发现建筑年代最早的围龙屋。蔡蒙吉,抗元英雄,其祖父、父亲和蔡蒙吉本人皆为进士,被誉为“一门三进士”。

↑联芳楼,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西阳镇白宫新联村,与棣华居毗邻,是一座中西合璧式的二层客家民居建筑,于民国20年(1931年)动工兴建,民国23年(1934年)竣工。由旅印尼侨商丘麟祥、丘星祥兄弟等耗资24万光洋而建,取“五叶联芳华”而命名。联芳楼外国洋楼,加入客家围村特色而建的。联芳楼长近百米,宽四五十米,钟楼上端塑有狮子滚球、双龙夺宝、雄鹰展翅、天使临门等雕像。

六、深圳观澜客家碉楼、东莞凤岗炮楼,见证战争的历史和中西文化的交融。广东碉楼目前主要分布在开平,东莞凤岗,深圳观澜、龙岗。其中开平之前是土客大战激烈之地,客家人后来迁走的多。深圳观澜现存的客家碉楼已经剩下114座,年代最早的建于清代嘉庆到道光年间,距今约250多年历史,年代最晚的建于20世纪30年代左右。观澜的碉楼,建筑形式、结构造型逐渐由纯客家风格向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演变,鲜明地反映了近代深圳中西文化交流、建筑风格互相融合的历史。碉楼的“围”,把空间往上延展成为瞭望塔,合围更加狭小和封闭,足见当年战争的惨烈程度。

↑成昌楼,高30米,共8层的为深圳碉楼之最,有“深圳第一楼”之称。

客家形形色色的建筑,因为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外在形态。这些建筑形态,无不体现客家民系在处理人与天地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时间之间等方面关系的理念。

3

围龙屋的客家文化特点

历经沧桑后,要做时间的朋友

客家围龙屋虽然有不同的外在形态,但其内在布局、功能无不体现了客家文化的特点。

第一,客家围龙屋追求天人合一,与自然环境达到和谐统一。客家围龙屋,在选址上注重风水,选择靠山近水向阳的选址。北有连绵高山作屏障,南有远山近丘相呼应。左右两侧有低岭怀抱围护,易守难攻。内有千顷良田,河流婉转有情。俗称四神兽: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客家人注重屋宅后面风水林的生态保护,认为那是“靠山”。同时建筑就地取材,成本较低。

此外,客家风水在各方面又有规定,比如修行方面崇尚”德修运昌“、在屋子朝向方面要求”负阴抱阳“、在排水方面需要”九曲萦回“、在门户的安排上注重”收纳交泰“、在一些细节方面注意”镇凶纳祥“。房屋的朝向、动土的日子、灶台的朝向、上梁的时辰,都必须一丝不苟地讲究。

在建筑形制上,注重天圆地方的宇宙图示,阴阳相协调,处处体现太极的理念。很多人觉着土楼过于刚性,其实不然,土楼往往伴溪而建,内掘有甘美的井,排水道也有讲究,必须是九曲萦回,才不构成”水煞“。

在建筑的一些安排上,还表现出仿生和注重人丁兴旺的意向。例如围龙屋的化胎风水穴位,胎土内安龙神,与祖宗一样享受世代香火。围龙屋象一个伸出双手合抱的人,住在里面,如做交椅一样安稳。著名客家风水师林牧提出过,是按照人体的比例设计围龙屋三堂二横的比例和平面关系,道法自然。

第二,体现儒家文化。围龙屋以祖堂为居住核心,突出客家人敬祖穆宗、慎终追远的文化习性。同时围龙屋内必备私塾,各种楹联和牌匾,注重宣传崇文重教的思想,屋外的石笔宣传积极考取功名入世,并注重忠孝节义。

围龙屋内崇尚晴耕雨读,适应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又砥砺子弟通过读书光宗耀祖。

客家围龙屋采取祠宅合一的设计,同一祖宗的后代,增建新围或者扩建老围,也都是本着”聚族而居“的需要和原则。

子弟教育,设在祖堂,红白喜事,必拜祖堂。房子的设计,也本着要让祖先感到舒服的原则,祖先舒服了,才能保佑子孙后代。这是客家人骨子里的理念。

第三、客家围龙屋处处体现军事防御特色。从客家围龙屋分布的县的名字,就知道历史上这些地方有多么乱。生逢乱世的客家人,在遭逢倭寇、猛兽、瘴疠的侵袭以及本地人的冲突,血与火的冲突不断上演。比如南康、南安、永定、南靖、永安、宁都、平和、和平……这些名字就是建镇时对和平的期待。客家人从中原南迁的汉人,受当地人的排挤和欺侮,为了团结御侮求生存,他们不得不在偏僻的山区聚族面居,也不得不建造具有防御性的城堡式住宅——围龙屋,以抵御盗匪和当地人的侵扰。

↑明末崇祯年间济安楼的会盟立约序

为了提高防守自卫能力,客家人根据当地环境条件,将中原府第式住宅和坞堡壁垒等承袭加以改造。五凤楼形制来自西周至汉唐衣冠士族、官宦大户宅制,围龙屋、土楼、碉楼基本形制为中原世家大族的坞堡形式。

以古堡式的土楼为例,墙体用泥土混合糯米、石块等夯筑而成,做得非常厚实,刀枪不入,而且不易火攻。一二层不设朝外的窗户,或者只开枪眼,三四楼才有朝外大窗用以采光通风、瞭望敌情和向外射击。大门的门框门槛都是条石,门上斜挖了几个护门孔,并安装防火水柜和水槽。有的土楼还夯筑了夹墙。土楼内各种设施齐全,深水井可作为围困时的水源,有各种加工粮食的设备。此外,有的还设置了传声筒和秘密逃生通道。四角建有碉楼的“四点金”,突出的炮楼和耳楼,用以消除射击死角,逼退贼匪。

围龙屋外面的围龙,也是拱卫正屋的防御屏障,围屋间窗户不大,都是自然的瞭望孔、射击孔。

第四、客家围龙屋通过保障宗族团结和后代延展,提供了百世安居的可能性,以求世代做时间的朋友。无论哪种客家围龙屋,礼制厅堂都是建筑核心,以祖堂为核心的空间,构成客家建筑向心布局,祖堂是整栋建筑的焦点。这种点空间,具有极大的开放性,便于后代繁衍扩展。同时对外具有排他性,对内具有向心性和秩序性,在治理过程中还具备整体性。

建筑的豪雄程度,也是建筑家族之经济实力和宗族凝聚力的体现。很多围龙屋,由几代人以数十年时间建成。客家围龙屋,通过客家文化的加持,真正成为了时间的朋友,这个恐怕也是其他民系不太多见的。

想想我们客家人的开基祖,在经历了动荡不居的漫长迁徙之后,终于找好了一块地,用铁䦆头挖起屋基第一块土的时候,此刻他安居的梦想,还只是个种子,选址的周遭还是漫山荒野。然而他充满希望地、富有责任地、豪迈而彪悍地、愚公移山一样地开启了人生的新阀门,或许,带着坚毅而深邃的眼神。

就凭一双手,在有生之年,建一座巨宅,呵护一大家族,以百世安居,这是开基祖的豪迈,他们做到了。房子屹立了数百年至今,后代瓜瓞绵绵、人才辈出。如果说,围龙屋是他们创造的产品,那么这些产品,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写到这里,再提一下乔布斯。他设计的Apple Park,巨大的曲面玻璃(类似圆土楼避开“角煞”)、100% 的再生能源(类似围龙屋就地取材采用环保夯土建筑)、满目葱郁的树林(类似围龙屋的风水林)、一个在园区内的剧院(类似围龙屋内的小社会)…… 一切都映照了客家人祖先伟大的智慧。乔布斯在设计图(上图)上画了一个自发电的POD,可以自给自足的能源供给,类似围龙屋内的深井。他手书了一句话,大概也类似客家开基祖的心态吧:the pod as a generator。而客家人的Generator,就是骨子里自我激发自带效能的客家基因、客家精神。

这些客家巨宅,都好有温度。很辛苦地写到这里,码了一万多字,好像完成了一篇论文的客名君,忽然觉着好感动。

参考文献:

余英. 客家建筑文化研究[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期):14-24.

温春香, 朱忠飞. 清代赣南客家人的风水观与地域社会——以三僚曾氏坟墓纠纷为例[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8(04):18-24.

汤翔燕. 赣南客家乡土建筑—围屋的建筑型制及其室内研究[D]. 南昌大学, 2007.

安国强. 客家大迁徙(上下卷)[M]. 2015.

杨少波. 闽西客家建筑研究及其现代演绎[D]. 厦门大学, 2011.

牛燕燕. 福建客家土楼建筑的再生性研究[D]. 北京服装学院, 2017.

注:本文为客名堂总编原创,整理文献、图片资料及撰写费时费力,希望尊重版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如需转载请关注后加微信hakkatea申请。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图片无法了解到作者。传播文化角度引用。

推荐阅读:

客家历史上的六次大迁徙(原创)

画里的名人故居,原来这么好看这么有内涵

那些隐于客家山乡的王子和公主,你家的族谱可能记载过

从《大鱼海棠》说到客家传统建筑——土楼和围龙屋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PTU@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