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的传说(颐和园里慨叹孤独的光绪皇帝)
如果有朋友问我,你最喜欢北京的哪个景点,我会毫不犹豫地说:颐和园。我16岁第一次见到颐和园的时候,就被园区的景致所迷。这里不但风景怡人,且还含着一段屈辱的历史,可以说,颐和园里曾经上演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孱弱最窝囊的一幕。
于永铎
这一段时间,我一直在北京的西郊一带转悠,上个星期去了八大处,昨天就去了颐和园。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早在元明时期,这里就已经形成天然的景区。现在的万寿山在元朝被称为瓮山。传说有一位老人在山上掘出了一个装满了珠宝的石瓮而得名。元朝期间,中东的色目人大量集聚在元大都,色目人喜欢珠宝,引带着元大都的达官贵族也都喜欢珠宝。因此,元朝时期的民间传说也多与珠宝有关。我们汉民族的传说就没有这么直白,汉民族一般是浪漫和含蓄的,比如传说中有仙女下凡,比如有仙人指路等。其实,世界上各民族的传说大同小异,都是梦想着喜从天降,过上好日子而已。
元朝科学家郭守敬主持元大都的水利建设,他带人开挖通慧河,将昌平及西山一带泉水汇引到翁山脚下的湖内,以调解漕运水道的干涸和泛滥,元朝的时候,这个瓮山脚下的湖泊就有了调济京城用水的功能,当然了,像这样功能的湖泊还有很多。华北是巨大的湿地,水资源丰沛,北京地区更是如此,到处都是湖泊沟汊,南北曹运才得以兴盛。
明朝开国,燕王朱棣守在北京,为明朝守边。由于边地斗争激烈,朱棣显然没有精力游山玩水,事实上,朱棣是中华民族数得上的马上皇帝,他热衷征伐,却鲜有咿咿呀呀的浪漫情怀。北京西北的翁山脚下大好的美景隐在青山绿水之中,没有被皇家发现征用。虽然如此,道家佛家纷纷走入了这个地方,明朝期间,环湖已经建有多座寺观。其中以“大承天护圣寺”规模最巨。瓮山泊此时已经改为西湖,事实上,翁山泊和杭州的西湖确实很像。据史料,每年的春天,京城的文人墨客都会前往西湖赏春作诗。
到了清朝开国,皇家终于发现了这个优美之地。统治基础稳定后,皇家热衷修建园林。1764年,清廷经过十几年的大兴土木,在翁山脚下建成了清漪园,面积290公顷。后来,历代帝王就在这个园子里度夏休息。
咸丰十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这是第一次受辱,庚子国难期间,又被八国联军部分摧毁。光绪十四年,慈禧太后60大寿,其手下拍马屁者就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筹措了3000万两白银,私下里挪到皇家园林工程,重建了清漪园,这次筹建后清漪园就改称颐和园。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廷大败,国人悲愤,纷纷疾呼惩办国贼,整个大清开始了清算。结果,矛头就冲向了颐和园,冲向了慈禧太后。一时间,舆论大哗,人们掂量着,如果老佛爷不动用这3000万两海军军费,如果这3000万两全都投入到购买新式军舰……也难怪民间舆情汹汹,甲午战争前夜,北洋舰队的定远号和镇远号两艘巨无霸将日本联合舰队撵得如丧家之犬。日本舰队见到我们的定远和镇远都要垂下炮口。这两艘舰加在一起不过340万两银子,3000万两能买多少艘巨舰?甲午战争,即便大清倒霉到了喝凉水都塞牙缝的地步,定远和镇远依然是中流砥柱,在大东沟海战时奋勇杀敌,定远全身中炮1000次,依然没有退出战场。
国人恨清廷腐败,悲家国沦丧,一度这个观点占了上风,如果老佛爷不挪用海军经费,3000万两白银能买10艘定远舰,有了10艘定远舰,小日本焉能如此猖狂?现在来看,这个论断显然是以偏概全,即便慈禧太后不挪用这笔款子,海军也不可能拿这笔钱去订购铁甲巨舰,即便去买了铁甲舰,最终也是全军覆没的下场。这是必然的。大清之败败在体制之腐朽,败在统治阶级与普通民众的难以调和的矛盾。这是本,其他都是末。
我站在颐和园的某一处,有时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被囚禁在这里的感受。光绪皇帝想变法,却走了偏门,靠一帮文人鼓噪,最后被权贵势力和慈禧太后联合绞杀,简直是不堪一击。权贵势力所谓的“祖宗之法不可变”其实就是想世世代代盘踞在底层百姓的头上,这个本子,光绪皇帝和他手下的一干人显然是没看明白,这就是你死我活,不是写几篇文章,喊几句时髦的变法口号就能轻易逆转的。
也许某个阴雨天,囚禁在此的光绪皇帝凭栏远眺,慷慨悲歌,那雨就像眼泪一样。总之,任凭他拍遍栏杆,也丝毫感化不了万寿山上阴沉着脸的老佛爷。这是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