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历史(什么是隋朝?)
01
隋时期版图
请横屏观看
武帝宇文邕(yōng)溘(kè)然而逝,北周王朝的国运似乎也被他带到了另一个世界。继位的宣帝宇文赟(yūn)昏庸残暴、不理朝政,而且不到两年便突然病逝,甚至没有来得及交代后事。早就心怀不轨的宣帝的岳父杨坚趁机掌握了大权。继而命静帝宇文阐禅让帝位,建立了隋朝。
国家有兴就有亡,江山易姓也属正常现象。然而,古代中国的朝代更迭自有一套游戏规则。天下大乱之际,率领军队扫平四方,披坚执锐坐上宝座的帝王自可理直气壮,享受万民拥戴、四方来贺。但是,
隋文帝杨坚虽然荣登宝座,但心虚得很,就连靠玄武门之变上台的唐太宗都批评他:“欺孤儿寡妇得天下,恒恐群臣内怀不服,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朝臣既知其意,亦不敢直言,宰相以下惟即承顺而已。”所以,隋唐史学者雷家骥先生认为:“由于政权取得的不正当,故开国之初,外则无力扫除竞争势力,内则无以荡平障碍,只能猜忌为政、妥协为治,是为‘不完全开国’。”
“灵山孕宝”瑞兽纹青铜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不过,虽然隋文帝夺取政权的手段不甚光彩,履历表上留下永远的污点,但他建立隋朝、统一全国的历史功绩却足以光炳(bǐng)千秋。
杨坚既掌握了大权,也继承了北周武帝留下的政治成果,9年之后消灭了龟缩江左的陈后主,统一了全国。南人眼中的“索虏”、北人眼中的“岛夷”都成为大隋天子的臣民。虽然隋王朝二世而亡,但它开启了此后中国300年的统一、融合。所以说隋朝在中国历史上拥有承前启后的关键地位,毫不夸张。、
从南北朝开始,中国北部、西部边陲各族力量都有了新的发展。突厥在北方崛起,逐渐入侵长城以南今辽宁西部、河北北部、内蒙古南部和宁夏北部地区。所以,隋朝刚建国时的疆域较南北朝时期全疆狭小。但这种现象并没持续多长时间。隋朝国祚虽短短30多年,却使中国的领土大为扩展。
83年,隋文帝派河间王杨弘、上柱国豆卢勣(jì)、窦荣定、左仆射高颎、右仆射虞庆为行军元帅,迎击突厥,突厥大败。突厥军事上的失败引发了内部的分裂,阿波与达头占领西域地区,称西突厥,与东面的沙钵略抗衡。
在北方,隋从突厥手中夺回了河套地区,将北界扩展到阴山以北,设五原、定襄二郡。在西北,隋朝进驻伊吾城(今新疆哈密),设伊吾郡。在西南,隋文帝于味县设南宁州总管府,辖境东至今贵州西部,西至云南大理州。
只有在东北,隋朝三征高丽都失败而归,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令朱宽两入流求招降,流求不从。大业六年(610年),又派陈稜(léng)、张镇州等率军攻打流求,隋朝的政治、军事力量随之到达台湾岛,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
清代《冷枚十宫词图册》之隋宫
而且,隋朝虽然仅仅存在了不到40年,但它为唐朝李氏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政治遗产。
隋文帝在灭陈前便进行了一系列内政改革。他废除北周按照《周礼》建立起来的“六官”体制,在中央设立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两级,废除500余郡,大大减少了冗官;废除州县长官自行任命僚佐的制度,最终形成了科举考试的选官制度;改定刑律,制定《开皇律》;颁布均田和租调新法,减轻徭役,进行“大索貌阅”,铸造“五铢”新钱。
隋炀帝即位后继承了隋文帝的这些治国方针,并有所发展。如设置谒者台和司隶台,废除三师、特进官等勋爵虚职;改州为郡,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在选拔人才时,“始建进士科”。即使后来引发百姓揭竿而起、被后世史家诟病的一些措施,也不能仅仅以暴政视之。比如他北上长城,巡视河西走廊,发展与西域、中亚的交通,虽然被司马光斥为“卒令中国疲弊以至于亡”,但却为唐朝经营西域,重开“丝绸之路”打下了基础;他开凿的大运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直至宋朝时期,人们仍享受着它的馈赠。
隋初沿用北齐、北周的州、郡、县三级制,但南北朝以来,郡县的设置十分混乱。不久,隋文帝省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合并一些州县,裁汰冗员,这样既节省了财政开支,又提高了行政效率。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时又改州为郡,以郡统县,虽然仍是二级制。
隋朝国祚之短,与秦朝相类,其历史贡献亦与之相似,就连灭亡的原因也可以拿来比较。就像批评秦始皇父子暴政一样,人们也常常将隋亡归咎于隋炀帝的荒淫残暴。三征高丽、南下江都,再加上天灾人祸,杨氏的江山只好倒塌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
正如王小甫先生所说:“在久乱承平之后,社会秩序的重建和文化的融合与整合都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渐进地实行。而隋文帝、隋炀帝父子却急于收到成效,超越社会发展的客观允许和社会各群体的实际承受能力,一味依靠政治强力进行推动,终于激发了剧烈的政治动荡,乃至引起了统治人群上层的分裂。这是导致隋王朝二世而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隋朝虽然覆灭了,但是古代中国社会秩序的重建、各族群的融合、多元文化的整合、中华民族新的统一体的巩固和发展以及中国新文化形成和繁盛的历史进程并未因此而中断。于是,一个崭新的、更为强盛的王朝——唐王朝继起而兴,义不容辞地接过了隋朝未尽的历史重任,把中华文明的发展推上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另外,隋朝在短短的四十年里,还在文化史上留下了不容忽视的一笔,其中尤以诗歌为盛。南北朝长期分裂,文风也迥然有别,“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由于继承东晋的南朝聚集了以前的中原冠带,被视为华夏正统,大批南朝文人又受到隋文帝重用,所以隋代诗坛中南朝新巧、浮艳之风略胜。但仍然出现了反映时代特点的新诗。
龟形砚(隋)
隋朝的佛教文化也不容忽视。隋文帝建立隋朝后立即大力恢复佛教,此时距离灭佛的北周武帝去世仅仅3年,所以隋朝继南朝之后佛教又迅速发展起来。他命天下诸州名藩建灵塔,分送舍利于一百三十一州;在京城延请名僧译经、讲经等。炀帝即位后,继续兴建佛寺,翻译经卷,广度僧尼,还支持智顗(yǐ)创建了当时最大的佛教宗派——天台宗。
甘肃敦煌东南的莫高窟是佛教艺术的殿堂,反映了从十六国延续到元朝的佛教造像艺术。隋朝虽然短暂,但仍然留下了100多窟。这些隋代图案纹样“具有纤细秀丽的形象,自由活泼的性格,潇洒俊逸的风采……不见依样仿制,因陈抄袭;只有相互吸取益妙之处,善用巧思独创,颇有争奇斗艳之势,表现了隋代图案创作旺盛的生命力”。
隋朝虽然国祚不长,但为后人留下了太多的话题,太多的故事,耐人寻味。尤其是隋炀帝杨广,虽残暴误国,却是一位传奇人物。有学者研究发现明清时期长达400年的时间里,隋炀帝一直是小说家青睐的男主角,以他为描写对象的小说不计其数,在明清小说史上是罕见的“隋炀帝现象”。
02
隋朝帝系表
请横屏观看
03
古今地名对照
请横屏观看
04
城市图说
隋初,建于汉、魏的洛阳城已颓毁。但隋炀帝认为洛阳“控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地理位置优越。即位不久,他就命杨素、宇文恺营建洛阳城作为东都。
东都分为外郭城、皇城和宫城。外郭城又称罗城,北依邙山,南对伊阙,周长20多千米,为官吏的住宅和居民区。皇城位于外郭城西北部,又称太微城,呈长方形,分布着王公宅邸、百官府署。宫城在皇城北,称为紫微城,外形与皇城相同,是皇帝的宫殿区,建筑之宏伟、瑰丽远超汉魏。
西郊还建有西苑,有海有山,更有不计其数的奇木异草、珍禽奇兽,置身其中,宛若仙境。东部城内有10条大街纵横其中,又有103个坊、三市,分布在洛水两岸的皇城东、南两面。据史书记载,三市分别是丰都、大同、通远。通远市“二十门,分路入市,市东合漕渠。
市周六里,其内郡国舟船,舳舻(zhú lú)万计”。丰都市“周八里,通门十二,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市四壁有四百余店,重楼延阁,互相临映,招致商旅,珍奇山积”。宫城东有东城,东城之北是积储粮食的含嘉仓城。繁华的商业景象吸引了大批的少数民族和外国商人。炀帝还命大批王侯世家、富商大贾迁入东都,加上运河开通,使洛阳不仅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还是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
05
中外史海对照
六七世纪之交的东亚地区政治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给日本带来巨大的压力。圣德太子(593-621年)开始企图利用隋文帝进攻高丽的机会,出兵朝鲜恢复对任那(朝鲜半岛南端)的统治,以求摆脱日本面临的困境。但由于国力软弱,并未实现。摄政圣德太子不得不另辟蹊径,率领日本的统治高层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试图吸收隋朝的儒、佛文化为政治服务,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
为了遏制贵族特权,选拔真正的人才,603年(推古十一年),日本模拟中国官阶制,制定“冠位十二阶”,规定官阶晋升不能再以氏族门第为依据,而要以个人才干为标准。次年,又制定了贵族和官员必须遵守的政治规范,即“宪法十七条”。607年,圣德太子还派小野妹子为遣隋使,谋求与隋朝建立对等的外交关系。试图改变从前通过朝鲜半岛输入中国文化的旧制,直接向中国派遣使节和留学生。正是在这种政策的指导下,大批留学生和留学僧来到中国,比较著名的有高向玄理、南渊请安、僧旻(mín)等。圣德太子笃信佛教,广建佛寺,推古朝晚期,全国有寺院46所,僧尼1 385人。
差不多与隋朝同时,北印度又陷入了分裂状态。各地诸侯纷纷独立,割据称雄。后来,主要形成了4个王国:坦尼沙王国的普西亚布蒂王朝,6世纪初由原笈多王朝的纳罗伐弹那建立,以坦尼沙城(位于今德里北)为首都,领土主要在朱木拿河和恒河流域;穆克里王国,以曲女城(今北方邦卡瑙季)为中心,约6世纪中叶时,穆克里族伊桑那伐尔曼建立,领土主要在恒河中游地区;高达王国,7世纪初为笈多王朝的封臣高达族设赏伽所建,领土主要位于恒河三角洲地区,以羯(jié)罗拿苏伐拉那城(今金耳城)为首都;摩腊婆王国,笈多王朝的旁支马尔瓦的提婆笈多建立,领土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昌巴尔河流域。
606年,坦尼沙王国王位空缺,重臣婆尼拥立亲王曷利沙伐弹那为王,号称“戒日”。戒日王即位后,历经6年苦战,征服了北印度诸国。612年,戒日帝国形成,定都曲女城。与此同时,阿拉伯半岛也处于激烈的社会动荡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麦加成为矛盾的中心。麦加位于阿拉伯半岛西部希贾兹南部,是亚、非、欧三洲的交通枢纽,又是希贾兹南部的宗教祭祀中心。
6世纪后期,它已经取代也门成为重要的商业中心。正是在这个地方,穆罕穆德大约于570年出生,历经坎坷后与富孀赫蒂彻结婚。婚后,他一方面从事商业贸易,另一方面从事新的宗教信仰的研究。经过长期的沉思冥想,他开始宣传新教,新教尊奉唯一的真主安拉,摒弃偶像崇拜,新的伊斯兰教产生。信仰伊斯兰教者称为“穆斯林”,他们以《古兰经》为经典,认为这是安拉的启示,是神圣的永恒真理。
06
史海钩沉
隋军反击突厥
请横屏观看
北周时,曾把千金公主嫁给突厥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沙钵略可汗。隋开皇二年(582年),沙钵略便打着为北周报亡国之仇的旗号,纠集40万大军南下攻隋。在武威、安定、天水、金城、上郡、弘化、延安等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次年,隋文帝派河间王杨弘、上柱国豆卢勣(jì)、窦荣定、左仆射高颎、右仆射虞庆则等为行军元帅,分道反击突厥。先后在白道、高越原、灵州、和龙等地击败突厥各部,并说服阿波可汗归隋,使沙钵略和阿波争斗不止,促成突厥内乱。后来阿波可汗与达头可汗联合,占领西域地区,称西突厥,与沙钵略抗衡。突厥一分为二,元气大伤,隋朝北境渐安,解除了南下灭陈的后顾之忧。
隋灭陈统一全国
隋文帝即位后,养精蓄锐以求一统全国。开皇八年(588年),解除了北境后顾之忧,隋文帝即任命晋王杨广、秦王杨俊及清河公杨素3人为行军元帅,南下灭陈。
同年十月,杨广出六合、杨俊出襄阳、杨素出信州、刘仁恩出江陵、王世积出蕲春、韩擒虎出庐江、贺若弼出广陵、燕荣率水军出东海,共计51.8万人,直指建康。陈朝力量薄弱,陈后主又迷信长江天险,布防草率,终日沉溺于歌舞酒色。次年正月,韩擒虎即率军夜渡采石,贺若弼也从广陵渡江,两路并进,夹击建康。钟山一战,贺若弼击溃陈朝主力,韩擒虎直逼朱雀桥,攻入台城,俘虏陈后主,陈朝灭亡。
长江上游的军队得知都城已破,纷纷解甲投降,岭南各州也都归降隋朝。开皇十年(590年),杨素又陆续平定部分豪强势力的叛乱,打击了南朝的士族势力。随着陈朝的灭亡,隋朝实现了统一,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再建统一帝国。
北周、隋、唐帝室亲属关系
请横屏观看
杨坚的祖上杨元寿与宇文泰的祖上同是北魏边镇军人,父亲杨忠随魏孝武帝元修入关,后辅佐宇文泰建立政权,是北周的开国功臣,因此赐爵隨国公。
杨氏家族一直是官宦世家、关陇贵族。鲜卑独孤氏、唐朝的建立者李氏也同样如此。他们通过婚姻的纽带结成了复杂的关系网。所以虽然在短短四五十年的时间里,由北周而至隋再至唐,但实际上政权只不过是从西北的一个贵族转移到另一个贵族手中。
朝代屡次更迭,但这几个世家大族的势力仍盘根错节、屹立不倒。有许多学者研究认为正是这几个互为婚姻的西北贵族长期盘踞在权力之巅使北魏、北周王朝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政治制度被很好地继承下来。一直到唐朝前期也总能看到北朝的影子,在北朝找到历史渊源。
白瓷象首盘口瓶
三省六部制的形成
杨坚称帝后即宣布恢复汉、魏旧制,设置三师、三公、五省等中央机构。事实上,三师、三公都是荣誉虚职,五省(尚书、内史、门下、秘书、内侍)中只有尚书、内史、门下三省真正负责国家政务。
三省相互牵制,内史省是决策机关,长官为监、令;门下省是审议机关,长官为纳言;尚书省是行政机关,长官有令、左右仆射,其下又设吏部、礼部、兵部、度支(后改称民部),都官(后改称刑部)、工部。这就形成一直沿用后世的三省六部制。
虽然魏晋时早有三省之名,但三省并立,分工明晰,各省长官共同向皇帝负责则开始于隋朝。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改革,它将相权一分为三,将决策与执行机构分开,对于防止重臣一手遮天,稳定政局、维护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三省六部制对我国古代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观音菩萨造像 出土于陕西省西安蓝田县孟村,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科举制的创立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九品中正制来选拔、考核官吏。即在州郡设置中正官专门负责品评人物,向朝廷推荐。但是这些中正官都是由本郡的世家大族担任,他们往往按照门第来选拔官吏,而下层的才俊就如珍珠被埋没在了沙堆里。
州郡掌握选官权也让一心想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朝廷心中不安。隋文帝痛恨中正之弊,开皇三年(583年)废止了中正官的权力,命诸州每年贡士3人。又于开皇十八年(598年)下诏,五品以上的京官、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德)、清平干济(才)二科举人”。但操作起来流弊难除,隋炀帝时建进士科,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进士科的创置,标志着科举制的诞生。
唐因隋制,科举制度在唐朝也发展得更完善。唐代科举分为常举和制举。常举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道举、童子八科。其中,明经、进士二科最为重要。而进士考试帖经、诗赋、时务策等,最为难考,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但进士及第后无比荣耀,又极易飞黄腾达,被时人称为“士林华选”。当时的官员若不曾中进士之选,即使位极人臣也终生抱憾。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科目多临时设置,不常举行,取人也少,是常举的一个补充。
这一选官制度重才学而轻门第,使更多社会中下层的人才脱颖而出,在政坛上一展宏图。封建政府也得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提高了政治效率,适应了大一统帝国的政治需要。在唐朝,考中进士的就有6000多人,这其中出了不少能臣廉吏和诗人学者。自隋朝创立起,一直维持了近1300年到清末,它对于发展教育、维护稳定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科举制在明朝时期成为束缚世人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绊脚石则是后话。
白瓷狮面镇墓兽 在河南邓州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隋与高丽的战争
598年,高丽联合靺鞨(mò hé)骑兵万余偷袭辽西。隋文帝大怒,命汉王谅、王世积率兵30万伐高丽,无功而还。此后便是隋炀帝的三次史无前例的大规模东征。
第一次是大业八年(612年)的御驾亲征,水陆大军总共110多万人,从涿郡出发,直奔辽东。但由于隋炀帝的招降政策和行军缓慢,军队失去了有效统一的指挥和有利的战机,隋陆军虽征服了一些城池,但最终因为“食尽师老”而退兵。大业九年(613年),隋炀帝组织起第二次东征。这次较之于上次成果颇丰,但在高丽奄奄一息的情况下,却爆发了杨玄感叛乱,炀帝不得不班师回朝。大业十年(614年)炀帝第三次东征。由于前两次的无功而返和杨玄感叛乱的影响,此次行军缓慢,士气低落。但高丽本一小国,由于前两次战争的影响,国家已几近崩溃,最终因无法抵抗而投降。614年8月,隋军班师回朝,第三次东征结束。
三次讨伐高丽,民间耕稼失时、官府侵逼、连年兴兵带来无尽的兵役、徭役,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隋末农民大起义,最终导致亡国。
隋炀帝下江南
(明·桃花坞木版画《隋炀帝下江南》)
为了宣扬国威、游山玩水,隋炀帝曾三下江都,六巡北塞。从大业元年(605年)到十二年(616年),大都巡游在外,在京城的时间不足一年。
其中尤以下江南最为奢华、靡费,被后世引为亡国之鉴。炀帝游江都(今扬州)时,随从队伍浩浩荡荡达10余万人之众,他自己坐着四层的豪华龙舟,另外有被称为“漾彩”“朱鸟”等千余艘大船载着嫔妃、诸王、公主、百官、僧、尼、道士、蕃客各色人等和御用物品。船只相连,绵延200余里,骑兵夹岸护送。河上是流动的繁华,岸边是赏不尽的旖旎(yǐ nǐ)风光,隋炀帝自己沉浸在天堂享乐中,却不顾百姓死活。仅献食一事就害死无数百姓。他下令龙船所经500里内的居民都要献上山珍海味,地方官为了讨好皇上,有些州的献食多达100台,妃嫔们吃不完,就地挖坑掩埋,毫不心疼。
到第三次南游江都时,各地农民起义已经风起云涌,隋炀帝陷在反隋的汪洋大海之中,北归不得,终于被部下勒死,命丧江都。
扬州市博物馆内的大型壁画《隋炀帝下扬州》
隋末农民起义
下面的表格只是列举了京畿(jī)和关西的起义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隋末农民起义前后共爆发120余次,如星火燎原般燃遍全国各地,潼关以东、东南及长江流域、岭南等广大地区都插满了义旗。611年王薄率先起义,后来各地义军逐渐会合,在617年前后形成三股大的势力——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窦建德领导的河北义军,杜伏威、辅公祏(shí)领导的江淮义军。
其中,李密率瓦岗军与宇文化及决战,经童山之战,虽重创敌军,自己也损失惨重,后又遭王世充偷袭,惨败降唐。窦建德,杜伏威、辅公祏等也因战略失误、内部分裂,相继被唐朝李渊击败。
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渐渐落下帷幕。而与农民起义同时,许多地主官僚也纷纷起事,遍及大江南北,约60起,如杨玄感、李渊、罗艺、梁师都、李轨、萧铣等人。他们和农民起义一样,虽高举反隋大旗,但又都各有目的。最后也正是他们中的胜出者李渊建立了强盛的大唐王朝。
五铢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