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高中政治唯物辩证法知识点)原创2021-06-08 22:35·一灯山人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 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先参考一下古代两种《道德经》通行本的注释一一
-
王弼注《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为,造立施化则物失其真,有恩有为,列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则不足以备载矣。地不为兽生刍,而兽食刍;不为人生狗,而人食狗。无为于万物而万物各适其所用,则莫不赡矣。若慧由己树,未足任也。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与天地合其德,以百姓比刍狗也。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橐,排橐也。龠,乐龠也。橐龠之中,空洞无情,无为故虚,而不得穷,屈动而不可竭尽也。天地之中,荡然任自然,故不可得而穷,犹若橐龠也。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愈为之则愈失之矣。物树其恶,事错其言,不济不言,不理必穷之数也。橐龠而守数中,则无穷尽,弃己任物,则莫不理。若橐龠有意于为声也,则不足以共吹者之求也。
-
河上公注《道德经》虚用第五:
天地不仁,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
以万物为刍狗。天地生万物,人最为贵,天地视之如刍草狗畜,不贵望其报也。
圣人不仁,圣人爱养万民,不以仁恩,法天地行自然。
以百姓为刍狗。圣人视百姓如刍草狗畜,不贵望其礼意。
天地之间,天地之间空虚,和气流行,故万物自生。人能除情欲,节滋味,清五脏,则神明居之也。
其犹橐龠乎?橐龠中空虚,人能有声气。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言空虚无有屈竭时,动摇之,益出声气也。
多言数穷,多事害神,多言害身,口开舌举,必有祸患。
不如守中。不如守德于中,育养精神,爱气希言。
上述两位古代先贤的言辞虽各有千秋,但都未能把握本章要旨。本章关键在于“守中”二字,体悟了“守中”二字,则不但能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1.仁 甲骨文=人+二(彼此,偏爱),造字本义:视人若己、同情宽容、偏爱。篆文继承甲骨文字形。作动词,引申为君民同视。作名词,引申指恩惠、细腻的内核、引起敏感的内心。作形容词,后引申指博爱的、慈善的、包容的。《说文》:仁,亲也。从人,从二。
仁,象形字体现出“二人”即“彼此二人”,引申为相异、不同、不一致、不平衡、双方有区别,在人类本身的社会关系而言,“仁”指的是对存在血缘关系(家族和亲属)以外的人的友好状态。
2.刍 甲骨文=艸(柔软的嫩草)+又(抓),造字本义:采集柔软的嫩草,作动词。金文形同甲骨文,变化不大。作名词,引指喂牲口的嫩草。作形容词,引申为稚嫩的、幼稚的、幼小的、尚未长大的、不成熟的。《说文》:刍,刈草也,象包束草之形。
刍,幼嫩的、幼稚的、幼小的。刍狗,即幼小的狗,又叫草狗,在湘南九嶷山及余脉一带,民间一直都称未断奶的幼狗为“草狗”,称小牛为“草牛”,称小鸭为“草鸭”。这与古今注释《道德经》文献中普遍把“刍狗”误解为“草扎的狗”是有天壤之别的,一小部分学者,注解古汉字时动不动就往祭祀方面联想,是没有全面理解中华文明的一种体现。
在古代及近现代的中国农村中,许多人家家都常喜欢养狗。而经常养狗的人往往会懂得小狗生下来时眼睛都是闭着的,大约七到十五天才开眼。在这段时间里幼狗是看不见狗妈妈的模样的,但母狗从来不嫌弃也不偏爱任何一只小狗,均衡地奶大这些刍狗即自己的孩子们。
此句的直接表达:天地没有偏爱心,象母狗喂养刍狗一样均衡全面地养育万物;圣人没有偏爱心,像母狗喂养刍狗一样均衡全面地服务百姓。
具体的表达为:天地产生万物并对万物不分彼此、不厚此薄彼、不偏爱任何一方,也不向万物索取回报像母狗喂养小狗一样全面又平等均衡照顾和养育。圣人效法天地,像母狗喂养小狗一样全面且平等均衡的服务百姓。
现代的哲学表达即:相对的平衡的运动是天地与万物之间存在的客观规律,是圣人与百姓之间存在的客观规律。
二、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1.犹 甲骨文=器皿(似酒瓶或油瓶)+犬(形似犬或鼠类),金文器皿改为“酋”(酒瓶),表示犬守酒瓶,造字本义:狗喝醉酒而动作迟缓,不知所向。引申为晕头晕脑,不知所问。又引申指像、相似,作动词。也引申为仍、还,作副词。
《说文解字》:猷,玃属。从犬,酋声。一曰陇西谓犬子为猷。
-
橐 束,甲骨文像在木棍上系扎包囊。是"束"的"行囊"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口"(包)另造"橐"代替,表示用来装行李杂物的包。造字本义:古代装行李的布包、布袋。隶书加"衣"写成"囊 ",突出行包的布质特征。作名词,引申为袋状物。作动词,引申指用布袋装。《说文解字》:囊,橐也。
此象形字似风箱的一部件。
3.龠 “龠”是象形字。甲骨文像一种由编管组成的乐器之形,中部有孔,上有吹口;或在其上又加倒口,以强调吹奏。隶变后楷书写作“龠”。
龠”的本义为古代的一种管乐器。用竹管编排制成,有三孔、六孔或七孔不等,长的可用作舞具。古代的时候,还用作容量单位。
《说文·龠部》:“龠,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
此象形字似风箱的一部件,与橐合在一起组成完整的风箱,在本地俗称“炉桶子”,用于打铁鼓风助火,一推一拉不断重复,风便源源不绝地生起。
4.屈 金文=人(半蹲着)+出(生长状态下压弯的枝条)表示相对的弯曲,是暂时的能复原(伸长)的,造字本义使弯曲,与“伸”相对,作动词,引申为弯曲、不坚持、放弃反抗、相对服从、理亏、冤枉。作形容词,引申指不顺心的、怨恨的等义。《说文解字》:屈,无尾也。《广韵》:屈,拗曲也。《正字通》:凡曲而不伸者皆曰屈。
5.动 甲骨文=彳(运行)+异(相异)+止(静止)造字本义:改变事物原来的位置或状态,与“止”或“静”相对,作动词。作副词表示极容易发生这种情况,即常常、往往。又引申为使用、运作、行事。作名词,引指行为、运作过程。作动词,又指转移位置、活跃起来、改变、触及。后本字消失,另造“勤”字代替。“動”的本义:使用体力负重劳作。《说文》:动,作也。
①
②
6. 愈 (上图①)甲骨文缺,本字俞,金文=俞(上图②一路顺风疾行的独木舟)+心(轻快的心态),表示内心像顺风顺水疾行越来越忙人的小舟一样,越来越开心和满意。作形容词或动词,造字本义:越来越开心、满意。同样的,疒+俞=瘉,表示病离自己越来越远了,康复了。作副词,引申为越加、日益地。又引申指愉快、安定、更加、胜过、越来越…等义。《说文解字》:俞,空中木为舟也。
7.出 甲骨文=彳(狩猎、行军等运动)+止(脚)+□(城邑、家园),造字本义:离开家园(城邑)狩猎(行军或远行),作动词。引申指显示、显现、表现丶发生。又引指提供、释放,或指开支、消费、生产、产生、越界、超越、脱离等义。作量词,指番、节、段、局。
此句的直接表达:天地之间的运动,难道不正像运动的风箱么?以退为进,一拉一推反复运动,风才源源不断。
具体的表达为:天地之间的运动,不正像一台鼓风的风箱么?一拉一推,一退一进,拉是为了推,推也是为了下一次拉,退是为了进,进也是为了下一次退。这一退一进重复不断,风才能产生。退是为了积蓄进的风能,进是为了产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风能。
现代哲学的表达即:运动是对立统一的运动,相对的平衡的运动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1.多 甲骨文=夕(小块肉)+夕(大块肉),远古时代(原始社会),打到猎物就人人可分得一小部分肉,超出了本人应得的一份的量,得到两份戓两份以上,表示“多”。作动词,造字本义:一人占两份或两份以上肉食。引申指大量拥有、富有、超出、余出、与“少”相对等义。作副词,指大量地`:过度地。作形容词,指超额的、大量的。
2.数 (上图)坊间流行的释义一一数=双手,体罚)+(人,代表受罚者)+(今,即"念",念念有词)+(女,妇人)+(攴,持械打击),表示对犯有过错的妇女念念有词地责骂,进行体罚。在男权占优势的社会,妇女是常常受罚的弱势群体。造字本义:列举过错,并加以惩罚。
其实不然,数的象形字=手(双手)+谷穗(三粒谷子或麦子),表示双手在计算谷(麦)粒多少粒且一粒一粒的计算,字形象三粒谷子或麦子,古以“三”表示很多。造字本义:一个一个地计算谷粒。作动词,引申为计算、分析、权衡、谋略。后引申为列举过错,并加以处罚。又作名词,引指计算、量化的符号。也作形容词、副词,引申为多次地、有一定量但不精确的等义。
3.穷 (下图) 篆文=穴(房屋)+躺(睡懒觉),表示天天在家睡懒觉,田土荒废,家里一无所有。作动词,造字本义:懒到极尽,家徒四壁。引申指行尽、推究根源、到达极点、极力追寻、极紧迫。又指不得志、贫困潦倒、缺乏财物、处境恶劣等义。也指边远的、不繁华的,作形容词。《说文》:窮,极也。从穴,躬声。
4.守 (下图) 金文=宀(房屋)+寸(手持器械),作动词。造字本义:持械保护家园,防止财物被盗失。引申指看护、保护、保持、坚持、遵循等义。《说文解字》:守,守官也。
5.中 (下图) 甲骨文像树立的一面旗帜,上下各两条旗斿向左飘动,方口表示中间。金文旗斿向右。造字本义: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不上不下,处于平衡的位置。小篆省掉旗斿,隶变后楷书写作“中”。原意指竖立“中”这种带旒之旗,来测定风向,表示中间,引申为内、里、中心之义,又引申为一半、中介、得当、符合等义。也引申指正、心、半、成、俚语(同意、赞成)、藏、姓氏、要、得等义。
《说文解字》:中,内也,从口丨,上下通也。
中,表示在空间和时间上与两端平衡、等距,是静态与动态相对立统一的平衡,作动词、副词、形容词等。中,用现代哲学的语言就是“辩证”。所以说,“中”是完全具有唯物辩证法内涵的。
这一句直接的表达:语言再多,即便倾其所有,也不如守中用中。
具体的表达即:繁琐的说教,即便使尽浑身解数,也比不上用相对的平衡的运动规律分析问题、归纳问题、解决问题。
现代的哲学表达为:坚持辩证地看问题,唯物辩证法是事物共同的普遍的规律或法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