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术的智慧转身(现代印刷术)

现代印刷术(印刷术的智慧转身)

中国人从小就耳熟能详的雕版印刷术,据考证始创于隋炀帝大业初年,历经盛唐近三百年的自我革新与洗礼,虽然在民间开始使用,却依然没能成为文牍刊行界的主流。

反而是到了唐末乱世,军阀武夫横行的五代时期,雕版印刷术竟然在玉石俱焚的纷飞战火中逆势而起,浴火重生。这就不得不提到五代时期那位大名鼎鼎的“不倒翁”宰相–冯道。

纵横五代,历经十位皇帝的宰相

据《旧五代史·冯道传》记载,五代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冯道奏请后唐明宗李嗣源,以唐文宗时代刻印的九种儒家典籍石经为蓝本,先制成海量的雕版,再印刷刊行,流布后唐境内。

虽然后唐明宗李嗣源大字不识,却欣然接受了冯道的建议。可在当时来说,那就是一个庞大的大工程,从公元932年一直干到了公元953年,也就是后周太祖郭威广顺三年,前后跨越二十余年才大功告成。在此期间,雕版印刷术也顺理成章的完成了从非主流到主流的蜕变。

海量雕版

五代之后,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的北宋。到了宋仁宗在位时期,不但帝国升平,而且文人佳作扎堆出现。现代中小学生必背的古文诗词最多的就是出自宋仁宗时代。

雕版制作

然而将这些千古文章高效、快捷、低成本刊印天下的,却离不开一个人,他就是宋仁宗庆历年间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的杭州工匠毕昇,一个专注于改革印刷术的了不起的普通工程师。

印刷术工程师毕昇

所谓活字,区别于雕版,就是用胶泥刻上字,字的线条不能太粗,必须和铜钱的边缘一样细薄,每一个字都烧制成一个单独的字模。

在准备印刷前,先准备一块铁板,上面覆以混合了松脂、纸灰和蜡的混合物覆盖。到正式印刷的时候,用一个放满字模的铁框盖在在铁板上,一铁框就是一板(版),然后拿到炉子上用火烤,等混合物开始熔化,就用平板充分按压,如此字面清晰平整,混合物也充分填充空隙,由活字组成的新雕版就制成了。

印刷术

那接下来就上纸,正式开印吧。不过话说回来,你要是只印个二三本书,那就没劲了,不但显不出活字印刷术的厉害,纯粹就是瞎耽误功夫;你只有印上千本甚至更多,那才能真正发挥出活字印刷术“神行太保”般的效率。

北宋的印书局,往往都常备两块铁板,一板开印中,另一板同时选字模排版,同步进行,一板印完,第二板无缝接上,来回交替,速度与激情相得益彰,那才有个规模化印刷厂的样子。

活字印刷工艺流程图

当然了,考虑到有许多字可能在同一板上会重复出现,如“之乎者也”等等,那就多做一些重复字模备用。字模一多,暂时不用的,就分类储存,做好标识,方便排版时选用。那些从未用过的生僻字,就临时刻好用草火烧制,立等可取,不耽误功夫。

活字模备用库

有人会问,古人不是都喜欢用木材制作器具物件吗,怎么不用木头制作字模呢?你还别说,工程师毕昇还真就制作了木制活字模,但没有大量使用。

那是因为木头的纹理,疏密不均匀,受潮后会伸缩不平而变形,而且与填充混合物粘合后不容易脱离,再加上硬度也不够。而胶泥一旦烧制成型,性状稳定,水火无损,清理方便,可反复使用,二者孰优孰劣,高下立现。

木质活字模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兢兢业业一生致力于手工印刷术的毕昇,还未来得及大力推广他的活字印刷术,就于宋仁宗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不幸逝世了。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PTU@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