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不愧是书圣(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是)

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是(王羲之不愧是书圣)

说起书法,不能不说王羲之;说起王羲之,几乎是家喻户晓,说不定还能说出几个有关他的故事。这也算是中国独特的书法文化现象。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黄庭经》,王羲之书,小楷,一百行。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

《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有其演变过程。历史上第一次学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则在唐。唐太宗极度推尊王羲之,不仅广为收罗王书,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评钟繇则“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论献之则贬其“翰墨之病”,论其他书家如子云、王濛、徐偃辈皆谓“誉过其实”。通过比较,唐太宗认为右军“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

王羲之不仅是书圣,还留下学习书法的理论方法。王羲之著《笔势论》集毕生所学与体验,留给儿子王子敬的书法秘籍。王羲之在《序》中明确告诫儿子,这个笔论,是家宝家珍,不要传播给外人,要秘密地封存收藏,不要给朋友们看。学习后,会在世间享有名誉。

本文共12章,是中国书法界最高的书法理论,是书法爱好者的宝贵指导纲要。今天主演介绍学习书法,怎么临帖才有效?

这是很多书法爱好者都在苦苦思索的一个问题。

王羲之在《笔势论十二章并序》中,开篇就介绍了临帖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如果您在书法临帖时还是没头绪的话,不妨看看王羲之自己总结的"五遍临帖法"。

一遍:正脚手

"正脚手"是什么意思?是让我们端正书写姿势吗?应该不是。王羲之所说的"正脚手",是要我们把具体的点画给写准了,这是基础,也是关键。

初学书法的朋友,先不要忙着去整体把握,第一步需要关注的就是点画的具体写法。"永字八法"中的单一笔画,只有八个,没事的时候,就练呗。

二遍:少得形势

第一遍注意点画,第二遍就要考虑结体了。点画写准了,再把它们摆放到合适的位置上去,整个字的结体应该不会差到哪里去。

三遍:微微似本

经过前面这两遍的熟悉,这第三遍就应该从整体上把握了。就像王羲之说的那样,这个时候,写出来的字应该和字帖有个几分相像了。

需要注意的是,这时候的相像,只是形态上的大体相似,神韵上可能还差那么点意思。要想写得更好,应该怎么办呢?别着急,还有第四遍。

四遍:加其遒润

经过前三遍的熟悉,我们已经写起这个字的时候,已经有一定的熟练度了。如果还想更上一层楼的话,就要从点画质量上下功夫。写出力道,写出质感。

就像盖房子一样,你的框架已经建立起来了,门窗也都安置妥当了,要想更好看,就需要装修一下了。

五遍:兼加抽拔

王羲之的这个"兼加抽拔"应该怎么理解呢?笔者认为,这有点意在笔先,活学活用的意思。

如果每次下笔之前,还会在心里琢磨怎么去写的话,你写出来的笔画自然会少一些灵动。如果你还按着字帖上的笔画形态去描摹的话,你写出来的笔画自然会少一些自己的风采。怎么才能写得更好?王羲之的这四个字,望您仔细揣摩。

按照上面这五遍写下来,就算是大功告成了吗?没那么简单。王羲之在说完这"五遍临帖法"之后,还加了一句话:"创临惟需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王羲之的意思是说,如果你感觉自己还没写好,那就不要去考虑临写的遍数了。哪里不会补哪里,直到写好为止。没有这点死磕的犟劲,你怎么能学好书法?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死磕,不是一天完成的。如果一整天逮着一个字不放,即使临写上千遍,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有什么大的提升。回归到现实临帖,初学的话,照着王羲之说的,一个字写五遍,每遍都有一个关注重点,这应该是一个好方法。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PTU@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