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桂术甘汤(黄煌教你用经方 苓桂术甘汤)
黄煌(1954年-),男,生于江苏江阴,1982年7月毕业于南京中医学院,现任江苏省中医院普内科主任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擅长疑难杂症的诊治及体质调理,主要从事中医学术流派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尤以经方的方证与药证为研究重点。
苓桂术甘汤:
茯苓四两(20g)桂枝三两(15g)白术二两(10g)甘草二两(10g)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桂枝
苓桂术甘汤是桂枝类方中的利水安神剂,适用于水饮证。中医认为,凡长期疲劳、紧张、嗜好寒冷之物,均可以使阳气受损,体内的水液停留不化而致病。
其主要表现有:眩晕、动悸、胃内振水音、背中冷、咳嗽痰多清稀、胸胁支满、小便不利、苔滑等。此时,中医常用苓桂术甘汤治疗。
本方中茯苓是多孔菌植物茯苓的菌核,传统用于治疗伴有小便不利的眩晕、动悸,经常与白术同用。桂枝与甘草温阳定悸,能治疗心动悸、汗多、胸闷者。合而成方,苓桂术甘汤可以治疗眩晕、动悸伴小便不利、浮肿的病证。
苓桂术甘汤证如下:
1.心下动悸、或气上冲胸、或眩晕;
2.腹部软弱而胸胁部胀满、胃内有振水音;
3.小便不利,浮肿倾向。
除上述指征以外,尚可以见到患者恶寒、小便不利、大便溏薄、口淡无味、常吐清唾、苔白滑等证。此外,本方证有发作无定时、时好时坏的临床特征。即发作时各种症状甚剧,来势颇猛,但去后则相安无事,而精神刺激、心身疲劳等常是引发本证的诱因。
白术
本方证常出现在以下一些疾患中:
——以眩晕为主诉的疾患:如耳源性眩晕、高血压性眩晕、神经衰弱性眩晕等。规定:“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金匮要略》规定:“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可见眩晕的同时尚有胸胁逆满、动悸身摇等症状。此外,以药测证,当有小便不利。有报告使用本方(茯苓30g、桂枝10g、白术30g、甘草6g)治疗耳源性眩晕10余例,症状平均在5~10剂内基本消失。其见效的指征,首见尿量增加,随即其他症状消失。
——以心悸为主诉的疾患: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心肌炎等。临床表现尚有疲劳感、汗多、胸闷、浮肿及小便不利等。
——以胃内有振水音为特征的疾患:胃下垂、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神经性呕吐、胃肠神经症等。患者当有动悸、眩晕、小便不利等症状,胃镜检查可以发现胃内潴留液。
——以咳嗽、胸胁支满为特征的疾患:如支气管炎、哮喘、胸膜炎等。临床尚见咳嗽痰多清稀色白、对寒冷敏感,并有眩晕、动悸等。笔者曾以本方治疗1例诊断为支气管炎、胃下垂的青年。其表现为咳嗽的同时,胸腹部有气上冲,痰稀白,胸胁支满,恶风,晨起脸呈浮肿貌。前医投小青龙汤等无效,视体型瘦、面色黄白无华,舌质暗、苔白滑,用苓桂术甘汤7剂即效。
与本方作用相似的方剂有三:
一为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为本方去白术,加大枣而成。原治“脐下悸、欲作奔豚”。因大枣有缓急安神的作用,故本方对动悸、冲逆等证最为适合。心脏病、神经症、贫血等多用此方。
另一方为五苓散:猪苓20g、茯苓20g、泽泻30g、白术20g、桂枝15g。本方的利水作用较苓桂术甘汤强。临床见浮肿、小便不利、呕吐、眩晕、动悸等证者,可以考虑使用本方。
还有一方为桂苓甘露饮(《宣明论方》):肉桂5g、茯苓15g、猪苓15g、白术15g、泽泻20g、石膏15g、寒水石15g、滑石15g、甘草3g。多用于发热性疾患中伴见小便不利、呕吐、头痛、发热、烦躁口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