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支架理论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应用文写作是高职语文写作课的重要一部分,会写应用文是聋生走向社会的必备技能,既提高聋生的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帮助聋生与人沟通交流,更好地融入社会。但现实中,普遍存在高职聋生不爱应用文写作、应用文写作能力弱、掌握难等问题,且应用文写作在高职聋生教学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因此,聋生的实际写作能力情况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差距。
。。。
支架式教学作为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因其紧靠聋生最近发展区域,大力倡导聋生在自主、合作、探索的氛围中学习,将其被广泛应用于写作教学中。它,能有效帮助聋生克服应用文写作障碍,激发学生对应用文写作的兴趣,提高应用文写作质量。目前,关于支架式教学在应用文写作中的实践研究在语文学科中得当到广泛开展,但是在职业教育中的特殊教育领域的实践研究却很少。
本论文研究创新性的开展了支架式教学在高职聋生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实践研究,首先通过阅读和分析国内外大量支架式教学和语文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文献和资料,获得应用文写作教学方面的理论支持和帮助。其再次,笔者对所在的工作学校,广州大学j市政技术学院在校高职聋生进行观察和问卷调查,通过这种方法来实地调查和了解学校高职学院聋生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现状。再次,以点带面对高职聋生应用文写作现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寻求对高职聋生生来说更为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应用文写作教学方法。最后因此,笔者从高职聋生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将支架式教学模式在的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实践,将支架式教学具体应用于高职聋生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各个阶段和应用文写作课堂的几大环节,最终发现在支架式支架理论的指导下不同教学支架在写作教学的各个阶段的应用中,都能体现出一定的实用性和可取性,学生应用文写作的积极性得到有效提高,体裁意识得到普遍增强,写作策略。。。。得到明显优化。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高职聋生;应用文写作教学
-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应用文写作是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应用文写作教学,学生可以掌握应用文写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全面提升语言文字能力,既满足了社会进步的需求,也满足了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高职聋生因为听觉障碍,导致其写作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滞后。在长期的应用文写作教学中,也本就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教学方法容易流于灌输知识,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弱化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而应用文写作在高职聋生教学中的问题更加突出,例如教学设计和健听生没有差别,缺乏対聋生特殊学情的关注;教学内容与聋生工作、生活的需要结合不密切等,因此应用文写作在聋生眼中变成难度大又沉闷的活动。
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等部门特殊提升计划(2014—2016年)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深化特殊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以培养就业能力为导向,强化残疾人高等职业学校教学特色”,“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可见,聋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高聋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融入主流社会,适应社会和岗位的需要。所以,高职聋生语文教学要进行积极改革与探索,教师要结合聋生的特点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为适应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建设与改革。教育部颁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就是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高职教师应该在聋生语文课程教学中贯彻、渗透国家课程改革的理念。这也是聋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共性的体现。
21世纪人类已经迈入信息化时代。随着科学技术与经济的飞速前进,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聋人囿于自己圈子里从事劳动的情况将成为历史。聋人就业面越来越广,工作能力要求逐步提高。高职院校聋生毕业后在就业、劳动的整个过程中都充满以语言文字为主的信息、资料的阅读与表达,而其中应用文是学生在工作中使用接触较多的部分,聋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职业发展。在高职聋生的语文应用文写作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高职聋生不爱应用文写作,他们能掌握的应用文种类很少,简单的句子仿写可以,但是行文格式不规范,内容不全面,结构松散,逻辑性不强,聋生的实际写作能力情况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差距。
笔者一直在反思如何利用教学理论支持下的教学模式去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聋生的语言能力、语言水平发展。在支架式教学模式指导下的高职聋生应用文写作教学研究,是笔者为了解决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运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的研究。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是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核心教学模式之一,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有着密切联系。该模式的核心内容是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教师通过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教师搭建的支架要在“最近发展区”,也就是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的距离,教师通过支架,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探索,进行小组交流,帮助学生掌握、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目前,建构主义理论是我国当前进行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依据,而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作为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核心教学模式之一,目前关于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其实践研究已经在语文学科中广泛开展,但是在职业教育中的特殊教育领域的实践研究却很少。
因此,,本文针对支架式教学的特征,并结合高职聋生应用文写作的特点,创新性的将支架式教学具体应用于高职聋生应用文写作教学中, 通过构建“支架”,帮助聋哑学生逐步克服障碍,不断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同时通过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支架式教学,并为广大高职教师在其他学科课堂教学提供可行性参考和借鉴。本文研究通过支架式教学在高职应用文写作的。。。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支架式教学研究最早在1976年由美国心理学家大卫·伍德(David Wood)提出,于20世纪末传入中国,21世纪初开始应用于教学。近年来,随着支架式教学模式与教学结合的研究不断深入,支架式教学逐渐被应用于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研究。而支架式教学在高职聋生应用文写作教学方面的研究却鲜见报道笔者通过收集与本研究相关的大量文献资料,进行阅读、整理、分析文献内容,提炼文献的主要观点,梳理与本研究相关的学术文献,掌握了高职聋生应用文写作支架式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打开百度APP看高清图片
-
支架式教学研究
1976年,美国心理学家大卫·伍德(David Wood)指出,支架式教学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或新手可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或实现他们的目标,但是如果没有其他能力更强的他人的支持,他们将无法实现这些目标。 [ []
1979 年,卡茨登(Catzden)提出,支架式教学在教育和教学领域具有“普遍适用性”。 例如,在普通班级学习活动中使用支架式教学,不仅可以取得显着的活动效果,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它的“最近开发区”中的经验和能力得到充实和改善。[。[]
1994 年,Donato 提出支架是一种情境,即知识储备丰厚的专家或者教师提供的一种支持情境,知识储备缺乏的学习者在这种支持情境中努力学习,使自己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得到提升。[[]
1994 年,斯莱文(Slavin)提出,脚手架教学是教师指导教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掌握,构建和内化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以便他们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认知活动。[[]
2005 年,罗杰·阿兹维多(Roger Azevedo)等人研究了支架式教学与自主学习之间的关系。 他们使用跟踪日志来发现,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他们可以为学生提供基于情境的帮助。 这些基于情境的帮助包括老师为学生提供的支架式支持。[[]
支架式教学法于20世纪末传入中国,21世纪初开始应用于教学。支架式教学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一直受到关注。1997年,何克抗教授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方面,介绍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较为成熟的几种教学方法,介绍了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起源、定义和五个具体步骤。他认为,这五个具体步骤包括搭建支架、进入情境、自主探索、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
吴和贵在《支架式教学:有效教学的生长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探索与研究》[[]一书中提到运用支架式教学确实可以实现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同步发展,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里·汤普森(Terry Thompson),王牧华,陈克磊 《支架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一书中探讨了搭建教学脚手架的若干基本教学原则;确定了搭建教学脚手架活动的四个一般性条件:教学重点、弹性教学、教学反馈和学习责任;介绍了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五个步骤:演示、分担、援助、维持和调查,为教师搭建教学脚手架提供了程序性步骤和教学技巧。
1.2.2支架式教学应用于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研究
近年来,我国教育工作者对于支架式教学模式与教学结合的研究便开始不断深入,也产生了一些相关理论与教育实践研究的结果。其中支架式教学应用于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研究笔者以“支架式教学”、“应用文”等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搜索能查到26条结果,以英语教学居多,占22篇,其中期刊12篇、论文10篇;其次是语文应用文写作占4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解读,本论文认为支架式教学在应用文教学实践中的研究可以分为2类。
第一类是关于支架式教学模式与策略的研究。刘杰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与课堂教学》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与课堂教学》一文中提出,支架式教学的操作程序包括“搭脚手架,进人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等五个步骤。呼泽文、朱健强、刘红在《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职语文写作应用文模块教学中的实践策略》一文中提出,支架式教学的操作程序包括“搭脚手架,进人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等五个步骤。呼泽文、朱健强、刘红在《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职语文写作应用文模块教学中的实践策略》中提出支架式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搭设和教学重点、内容、情境相关的能不断攀登的脚手架,让学生能自主,学习并建立知识认知体系。侯丽在《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的支架式教学模式创新与应用》中提出支架式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搭设和教学重点、内容、情境相关的能不断攀登的脚手架,让学生能自主,学习并建立知识认知体系。侯丽在《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的支架式教学模式创新与应用》提出引入支架式的教学模式和理念,为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支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使学生能够在应用文写作的过程中沿着“脚手架”逐步登攀。
第二类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顾影在《支架式教学法在初级汉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第二类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顾影在《支架式教学法在初级汉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指出教师在写作教学中搭建相应支架可以帮助初级水平学习者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有效探索新知识,获得新技能,帮助降低学习任务难度,从而激发学习者的写作动力和兴趣。朱亚平在《支架式教学在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指出教师在写作教学中搭建相应支架可以帮助初级水平学习者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有效探索新知识,获得新技能,帮助降低学习任务难度,从而激发学习者的写作动力和兴趣。朱亚平在《支架式教学在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论文中指出,将支架式教学运用到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是一种更为有效的应用文写作教学方法,支架式教学在应用文写作上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有效,其中创设情境和评讲例文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写作支架的构建。陶行知的教育观点,建构主义在生活写作教育中的运用!
1.2.3高职聋生应用文写作教学相关研究
笔者在知网搜索“聋生应用文写作”关键词,共出现6条结果,都属于期刊。其中只有两篇是目前关于高职聋生应用文写作的教学研究非常少。可见,支架式教学对于聋生应用文写作的研究非常少。如
总的来说综上所述,“支架式教学”的理论研究受到教育界、学术界乃至社会上的高度关注,不少研究者积极参与支架式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不断补充着支架式教学理论体系。
另外一方面,从教学的角度来看,为了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形成一系列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将支架式教学应用于应用文写作教学,为当前一线教学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为解决当前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到了一个合适的途径。另外另一方面,对于学聋生来说,培养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不仅能提高他们使他们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帮助聋生与人沟通交流,更好地融入社会。,而且还能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1.3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1.3.1研究的内容
-
把握广东一线高职院校在聋生应用文写作实施中的问题。本文在笔者所在的华南地区唯一一所高职聋校发布问卷,集中把握聋生应用文写作教学在高职的现状。
-
以上一章节高职聋生应用文写作教学实施的具体问题为研究方向,分析支架式教学用于聋生应用文写作的和可行性。
-
研究高职聋生应用文写作支架式教学的课堂组织与教学过程设计。
-
研究支架式教学如何搭建有意义支架,并把搭建何种形式的支架实践于应用文写作教学之中。
-
跟踪把握学生的应用情况,总结出支架式教学在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对学生写作现状的改变及实践效果。
1.3.2研究的意义和创新
培养和提高聋人学生的实践写作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这个过程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有效和持续的“学习”,而且关系到教师的合理和适当的“教学”。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和指导者,其教学方法的正确性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至关重要。 支架式教学法在实际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将通过构建“支架”,帮助聋哑学生逐步克服障碍,不断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
(1)针对支架式教学的特征,并结合高职聋生应用文写作的特点,设计出适合应用文写作的教学支架,支持教师的“教”。
-
本研究旨在将支架式教学具体应用于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将不同的教学支架应用于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各个阶段和应用文写作课堂的各个环节,在具体的案例分析的同时,探究其对应用文写作教学的作用。
-
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研究,为支架式教学的更近一步完善提供一下思考,同时也为广大高职教师提供一下参考和借鉴,甚至可以推广到其他学科课堂教学。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国内专门研究支架式教学应用于高职聋生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相关内容极少,本文关注支架式教学如何提高高职聋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希望本研究的成果能为关心高职聋生语文教学的人提供可行的参考。
1.5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很多专家学者对支架式教学在高职聋生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实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笔者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渠道,认真收集并查阅了这些文献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找出高职聋生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笔者在此基础上对支架式教学在高职聋生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现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二、问卷调查法
笔者设计了支架式教学在高职聋生应用文写作中实践前和实践后的问卷,向广州大学j市政技术学院的100名高职聋生发放问卷。通过对问卷数据的整理和分析,笔者就高职聋生在应用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通过成因的分析和研究,得到相应的结论。
三、案例分析法
以广州大学j市政技术学院为例,根据真实的案例、支架式教学在高职聋生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实践中遇到的难题、校内课堂诊断问题的整理以及课后的反思探索,记录这些真实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找出难题的原因和规律,寻找解决的方法。从而把支架式教学合理地应用到教学案例的设计实施中,并以实践案例为载体,对教学实验前和实验后的学生作品进行对比分析,使读者能具体直观地感受到支架式教学运用在教学实践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四、现场观察法
观察广州大学j市政技术学院支架式教学在高职聋生应用文写作教学的课程实践,从中了解广州大学j市政技术学院支架式教学在高职聋生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情况。
五、数理统计法
通过取得的数据,按研究目的、内容进行分析,运用教育统计学知识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
支架式教学在高职聋生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相关问题概述
2.1支架式教学相关问题概述
论文的研究是通过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职聋生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因此对支架式教学和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概念界定有助于为后面的实际应用提供指导和方向。
1.支架式教学
“支架”一词最初源于建筑域,“指的是建筑楼房前搭建的脚手架,用来提供建房时间必要的支撑,在楼房建成之后,就将其移去的一种设施”。伍德(Wood)、布鲁( Bruner)等人最先将这一建筑术语借用至教育教学领域,他们将“支架”描述为“同行、成人、或有成就的人对学习者所施予的有效支持,这种支持能够帮助学习者完成不可能的任务。[支架”一词最初源于建筑域,“指的是建筑楼房前搭建的脚手架,用来提供建房时间必要的支撑,在楼房建成之后,就将其移去的一种设施”。伍德(Wood)、布鲁( Bruner)等人最先将这一建筑术语借用至教育教学领域,他们将“支架”描述为“同行、成人、或有成就的人对学习者所施予的有效支持,这种支持能够帮助学习者完成不可能的任务。[]
支架式教学最初源自于苏联的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国内外大多数研究者对支架式教学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建构主义教学思想。 他们强调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和启发性作用,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知识。任何学习活动都是学生与教师、与同伴进行社会互动的情景中促进其高级心智功能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不能把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仅仅留给机遇,任学生自然发展,而应承担必要的责任。。
根据欧盟“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概念框架是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就需要事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19
可以看出,脚手架教学模式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判断学习者的实际发展水平,然后搭建一个支架来支持学习者的持续发展。 教师应使用特定的脚手架方法来搭建脚手架,并最终为了发展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能力逐渐地撤回支架。
2.支架式教学理论依据
理论依据亦可称为“指导思想”或“理论基础”,是支撑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石,是教学模式赖以建立的基础,决定这教学模式的独特性和方向性。支架式教学模式主要来源于建构主义理论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起源于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相关理论。皮亚杰(Piaget)曾经从认知的发生和发展的角度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皮亚杰认为,概念性知识无法传播,只能根据儿童青少年自身的经验来构建。皮亚杰(Piaget)之后,一些学者对认知结构的性质,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以及个人主动性在构建认知结构中的关键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讨论。特别是在1970年代末期,当以布鲁纳为首的美国教育工作者向美国介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思想时,他们极大地促进了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维果斯基强调了活动和社会互动在人们先进的心理功能发展中的突出作用。此外,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正确理解教育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也具有重要意义。在1980年代中期,以冯·格拉斯菲尔德(von Grassfield)为代表的建构主义者明确提出了建构主义理论。从那时起,建构主义理论被广泛使用,并逐渐应用于教学过程之中。
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主要包含三方面: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
-
“最近发展区”理论
上世纪,前苏联心理学家N.C.维果茨基(1896-1934)在文化历史发展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 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即“儿童青少年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维果斯基认为,在测定儿童青少年智力发展时,应至少确定儿童青少年的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青少年现有的发展水平,一种是潜在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应从儿童青少年潜在的发展水平开始,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支架教学中的“支架”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建立,支架的作用是不断地指导学生的智力从一个层次向另一个更高层次发展。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为"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促进青少年的智能发展提供了心理学依据,从理论上给予教学实践很多深刻的启示:教学的本质是激发学生的潜能,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是一个相互交往的过程,评估学生应建立动态模式;应拓展因材施教的内涵,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中锤炼自我。
教学支架(梯子)
现有水平 最 近 发 展 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