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法论浅释(谢赫六法)

谢赫六法(六法论浅释)

经营位置与传移模写

“经营位置”,所谓经营,原意为规划、设计、营造、建筑的范式,经营最早见于《诗经•大雅•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用于绘画上就是指画面呈现的构图章法和创作的主题构思。

“经营位置”反应的是画家视觉审美的水平和趋向,或繁密厚重,或简疏空灵,皆是画家的创作初衷与审美理念的真实表达,对于一幅画来说,就如房子的结构,空间的布局,好的构图,简而不空,繁而不堵,松紧得当,自然天成。

现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唐代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在“经营位置”上,可谓特点独具,迎面的悬崖峭壁占据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二,站在画前,让人真正体会到什么是高山仰止,气势逼人。

范宽作品

而南宋画家马远、夏圭却另辟蹊径,以舒朗空灵见长,多在边角上做文章,被画坛称为“马一角”、“夏半边”。

马远作品

夏圭作品

当代画坛在“经营位置”上有创造性的画家,非潘天寿莫属。先生《听天阁画坛随笔》:“画事之布置,须注意画面内之安排,有主客,有配合,有虚实,有疏密,有高低上下,有纵横曲折,然尤须注意于画之四边四角,使与画外之画材相关联,气势相承接,自能得气趣于画外矣”。可谓至理名言。先生在创作中,构图讲究,匠心独运,善于经营边角,无论小品还是巨制,皆有巧思妙得,大画厚重不失空灵,小画简净中有乾坤。

潘天寿作品

“传移模写”就是指临摹作品。这是中国传统绘画教育的基础,是学习中国画的不二法门。模写的功能,一是训练画者驾驭毛笔的能力,夯实运用笔墨的基本功;二是接触经典,在学习当中培养眼界,滋养艺术的内在审美,潜移默化中形成个人创作的美学理念。因此,谢赫把“传移模写”作绘画技法写入“六法”之中,表明古人对这一内容的重视。

沈周《庐山高》

张建业临《庐山高》

为什么学习中国画强调临摹而非西画的写生?这主要是因为东西方绘画透视的理念不同,西方绘画艺术表现是以焦点透视为视觉依据,合乎人的生理视觉逻辑,严谨的科学推理,所以,学习西画,一定要对景,对物写生,这是进入西画创作的门径,西画的创作是目之所及的审美取舍。

而中国画的审美起源于传统文化中的写意精神,表现的是看过的所有物象素材要为我所用,形式表达的是个体的审美趋向和画家固化了的艺术语言,中国画的创作是心之所及的审美整合。

中国画这种发散式带有明显个人想象的摄取形式,在单一的写生中得不到整体的艺术提升,也不利于培养传统中国画的审美修养,这也是当下中国画院校教育值得商榷的地方。

要想画好中国画,不从临摹入手,研习传统经典,是很难学习到纯正的中国画,而长期写生训练一旦形成习惯,对散点透视去营造画面就会生硬不自然。所以,中国画教学中的写生,更多的是解决学生用线造型的能力以及绘画内容真实细节的深入把握,收集创作素材,而不仅仅是用看到的内容完成一幅作品,这与西画的写生目的是有本质的区别。潘天寿先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提出:“东西方绘画拉开距离”,可谓真知灼见。

结 语

“六法论”作为中国画理论的重镇,奠定了中国绘画正确的美学原则和独特的表现法则。六法论提出了中国画画理论的一个范式──从精神气质的“气韵生动”到笔墨质量的“骨法用笔”;对客体素材的外形、结构的“应物象形”和色彩的刻画的“随类赋彩”;包括构图章法的“经营位置”,绘画入门的“传移模写”等。

总之,自六法论提出后,中国画真正进入了理论的自觉,自此后世画家就把六法作为衡量绘画成败高下的“金科玉律”。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有:“六法精论,万古不移”。从南朝到当下,六法一直被画坛运用并发展着,从而成为中国古代美术理论中影响最大,也最实用的理念之一。

张建业作品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PTU@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