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第一位田园诗人是谁)
严格来说,田园诗并没有独立成为一个流派,它是从属于“山水田园诗”这个流派的。
这些流派的划分是以内容来确定的,不同于唐宋之后的诗歌技法流派——这个技法,更多地是指心性、性灵之类的,因为到了晚唐格律成熟,诗本身的技法就已经停顿。唐宋之后的流派多是以人为宗师偶像,以写作方法来区分不同的追随者。
唐和唐前的诗歌流派是以作品内容来划分的。这是在曹植的文采修饰之后,写作出现了各种侧重引起的。但是这一时期写作的异同更多地表现在诗人对诗歌内涵的拓宽,而不是唐宋之后在已经张满的内容里面用不同技巧表达的问题。
随着诗人写诗内容的不断拓宽,按照题材逐渐分出思妇诗、讽喻诗、悼亡诗、玄言诗、游仙诗、山水诗、田园诗,到后来出现边塞诗、边幕诗等等,这都是在文采音律逐渐成为诗歌必备修辞后的内容再次填充,然后分出流派来。
为什么说再次填充呢?因为在上古的《诗经》里,早已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地覆盖了所有社会题材,甚至后来的流派没有覆盖到的地方,《诗经》都早已全面兼容——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诗经》不仅是中华诗歌的源头,还是先秦诗歌大成之作的原因。
但是为什么《诗经》中的各种描写题材,我们不能称之为诗歌流派呢?而到了曹操写《短歌行》,我们才称之为山水诗的发端呢?
因为到了曹魏时期,这些山水、思妇、悼亡、玄言、田园的行为、景色,终于脱离了先秦到两汉的背景板作用,成为了诗的主体,诗人们在歌颂、感叹这些具体行为事物的同时,开始将自己的情感代入——即所谓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八个字在今天我们看起来普普通通,但是从《麦秀歌》、《弹歌》走到《短歌行》、《七哀诗》,诗人们走了一千多年。一直到汉魏晋南北朝,诗歌才真正开始飞跃,为盛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种有意识地借助事物描写抒发诗人内心的作品,才逐渐因为描写标的的不同形成内容题材上的流派。
汉魏时期,诗歌风格大致分成三个主线。
魏晋交替之际的诗歌流派,有曹丕的华美文采,有王粲的骨力雄健,有阮籍的玄想冥思。
在此之后,贯穿西晋、东晋两朝的诗,基本上是沿着这三支来发展的。
到了宋齐梁陈时期,才开始渐渐脱离了这三大风格,转向另一种诗歌发展的路径——永明体、徐庾体、宫体。
而山水田园诗的形成,正在这三大主线之中。
沿着曹植的路子走的,是陆机、潘岳。这个依靠文采铺陈取胜的流派,直接影响了六朝诗歌。
沿着王粲的路子发展的,是左思。被称为建安诗歌之后又一个有“骨力”的诗人。这个依靠骨力、风骨取胜的流派,直接影响的是庾信、鲍照的后期诗。
沿着阮籍的路子下来的,就比较庞杂。阮籍讲玄思冥想,诗歌突出哲思的味道。后来的游仙诗、玄言诗就从阮籍这里为起源。一直到东晋的陶渊明,走的都是阮籍的路子。
汉末经学崩坏,佛道思想入侵,整合儒学,形成一股思维上的新路子,就是玄学。
玄学就要讲玄理。那些失去经学主心骨,又不愿意过多卷入朝廷上风云变幻的文人,出于逃避政治迫害的思想家们,就变成了神神叨叨、不知所云,玄之又玄,空谈误国的样子。
玄学家也写诗,他们摈弃了曹植的文采,也不要左思的风力,而是发展了阮籍诗中玄思冥想的特点,把玄理写进诗里去了。
玄言诗因此形成。
玄言诗,简单地说就是哲理诗。玄言诗的兴起,实际上也体现了社会的没落。文人们不再以天下邦国为己任,都沉迷于仙风道骨的追求,出现了大量对仙山仙境的追寻,诗歌作品受当时玄学的影响,他们把想象中的仙山美景大肆描写。不仅仅描写仙山的景致,还要想象着遇见仙人,然后和仙人一起游览。
这样就出现了一种以写景为主的游仙诗。
玄言诗的隐士风、哲思味,和游仙诗的写景结合起来,就成为一种新型的诗体。
这种诗体的特点,就是写景加明志。
写景,从仙山写到现实中的山水。明志,从对神仙的向往写到对隐士生活的羡慕。
这就是陶渊明的诗歌特色。陶渊明的作品写山水不多,更多是写自己田边地头的事,就是眼前的事。而他身居田园,所以后来诗人专称他的作品为“田园诗”。
诗歌的发展从阮籍下来,进入玄言诗、游仙诗,然后进入山水田园诗。魏晋时期的山水诗大家是谢灵运,而田园诗第一人就是陶渊明。实际上山水诗可以上溯到曹操,而田园诗就是从五柳先生这里始。
陶渊明是当之无愧的田园诗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