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给他两个儿子取名(苏洵苏轼苏辙)

苏洵苏轼苏辙(苏洵给他两个儿子取名)

近日,看到著名书法家陈忠康和他的儿子陈天名,两人用书画合制的方式,来纪念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

▲《三苏“雪泥鸿爪”》(局部)(陈忠康书、陈天名画)

唐宋八大家里,父子三人占三席,也是文坛绝无仅有的美事一桩了。当然,他们也是名至实归,父子三人文章成就确实了得。在四川省眉山市,还专门坐落着一座祠堂,叫“三苏祠”,从北宋年间开始建设,到清朝康熙年间又重建,算得上是非常重要的文化记忆了。

父子仨的诗文,相对而言苏轼的文字拿出来鉴赏的多一些,这不仅仅是苏轼写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文章,被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寒食诗帖》,还因为苏轼的一生过得跌宕起伏,却让我们体味了隽永的人间清欢。

三苏之间的文坛掌故也不少,我们从中能深切体会到父子情、兄弟情和文字情怀。

从取名中体现老父亲的什么愿望?

▲苏洵像(陈天名画)

苏洵在他的《名二子说》里,说了为什么要把两个儿子的名字取为“轼”和“辙”?苏轼是哥哥,聪明伶俐,出口成章,但也容易口若悬河,锋芒毕露。老父亲在取名“轼”的时候想啊,这“轼”虽然在一辆车上,只是一条横木而已,让坐在车子上的人,能做个扶手啥的,总归不是什么核心的重要的部件,但是“轼”总还算得上是一件有用的东西,一台车没有了“轼”,似乎就缺点什么。

▲苏洵《名二子说》(陈忠康书)

老父亲取名字的时候还真是用心良苦。其实,明明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大展宏图,出人头地,流芳百世,名字却取得如此“卑微”,人前人后都说“犬子不才”的意思。其实,苏洵还是希望苏轼不要太锋芒外露,担心招致不测。

对苏辙就有所不同,取名为“辙”,也就是车子经过以后留下的车轮子印,这对于车子而言,没有什么功也谈不上什么过,知道苏辙能够急流勇退,保护好自己。后来“人如其名”,苏辙辞官不做,过起自得的生活来了。

兄弟唱和之“雪泥鸿爪”

▲苏辙像 (陈天名画)

苏轼和苏辙兄弟俩,常有诗词往来。比如比较有名的是兄弟二人一起去过渑池,苏辙表达了思念和迷惘之情,写了一首《怀渑池寄子瞻兄》: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苏辙的诗虽然没有苏轼后来写就的唱和之作《和子由渑池怀旧》有名,但也画面感十足,表达的诗境也很突出,惆怅之情跃然纸上。

《和子由渑池怀旧》这首诗,是苏轼在去陕西凤翔赴任的路上,经过曾经游玩过的渑池,触景生情,是对苏辙这首诗的回应。诗里用雪泥、鸿爪来比喻均是自然、偶然之物,劝慰弟弟以顺其自然之心,面对人生,看淡世态,写出了对前尘往事的眷恋,也有抒发人生如梦的喟叹。

▲苏轼 《和子由渑池怀旧》 (陈忠康书)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宋神宗熙宁七年 (1074),苏轼本意是因为弟弟在山东济南,禀报朝廷,想离弟弟近一些,也想调任济南附近,到东州任职,但朝廷却让苏轼从杭州去山东密州任职。密州这个地方当然比东州条件差,但既然朝廷作出这样的决定,那就只能去密州赴任。

苏轼到任以后,曾经把一个废弃的炮台修筑起来,自己写一篇文章来做纪念,并且邀请了一些亲友也写诗文纪念。按苏轼的话说,“方是时,余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苏辙不仅引用了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语,建议兄长将此台命名为“超然台”,而且写就了《超然台赋》,深得苏轼赞扬。

▲苏轼画像 (陈天名画)

在文章的后面,苏轼特地写了不足60字短文,作为跋尾。而这个重要的后序,苏轼阐明了自己的文学观念。

子由之文,词理精确,有不及吾;而体气高妙,吾所不及。虽各欲以此自勉,而天资所短,终莫能脱至于此。文则精确高妙,殆两得之,尤为可贵也。

苏轼认为,在“词理精确”方面,苏辙不如自己,但从“体气高妙”而论,自己又不及苏辙。当然,这似乎比较自谦;所谓“体气高妙”,大致可以理解为诗文的格调和气息,他这样说,作为兄长有点“护犊子”的意思。

撇开这个不说,苏轼又说,如果“词理”和“体气”两者,“精确高妙”能够兼得,那当然是最为可贵了。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PTU@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