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的名人(五代十国”最杰出的帝王)
柴荣,世所公认的“五代十国”最杰出的帝王,比后来的宋太祖赵匡胤还要杰出。
不管是大嘴善喷的北宋士大夫如欧阳修、司马光等人,还是后世及当代史学家们,都常会赞他一句,“一代之英主”,“当世之雄杰”,“仁君+明君”。
他曾抱定“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志向,可惜,历史只给了他五年零六个月的时间。
即便如此,他依然创造了黑暗五代所未见的盛世雏形。
01.从养父郭威说起
要讲柴荣,得先从他的养父+姑父,后周太祖郭威说起。
我先把这张五代时的“帝王世系表”放在这里,后边如果大家被人物关系搞懵圈了,就来看这张表,对号入座。
柴荣与郭威的渊源,始于柴荣姑姑的一次慧眼识英雄。
柴姑姑曾入选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后宫,没多久赶上了同光四年(926年)兵变,李存勖在乱军中中流矢而死。
明宗李嗣源上位后,柴姑姑被遣散出宫。在路上,她遇到了一个叫郭威的小军卒。
就像红拂女慧眼识李靖一样,柴姑姑也一眼看中了这个郭威,自作主张带着遣散费嫁给了他。
几年后,柴荣就被过继给了当时还没有子嗣的姑父。
柴荣年少时,郭威正一心为事业奋斗,经济上并不宽裕。柴荣就帮他经营家庭副业,走南闯北经商贩运。
为生计奔波的同时,柴荣还坚持习文练武,精通了骑射等武艺,并读了大量史书及黄老著作。
而在此期间,五代的政权已经从后唐、后晋更迭到了后汉。郭威也从当年的小军卒,成为统帅大军的将相。
时间,验证了柴姑姑的眼光。
公元948年,郭威的老主子后汉高祖刘知远病逝。少主刘承祐继位后,对郭威等有功大将十分疑忌,发密诏准备诛杀他们。
没有任何悬念,郭威等人举起了反旗。
刘承祐一不做二不休,将留在京都的郭威家人,杀了个干干净净,其中包括郭威的俩儿子,以及柴荣的俩儿子。
后来的事情,就是郭威进军开封,灭了后汉,即皇帝位,立国后周。
柴荣成年后,弃商而随郭威进入军界,后周建立,他以皇子的身份拜澶州(今河南濮阳)刺史,封太原郡侯。
02.初掌江山风雨飘摇
郭威也算是五代明主,为政宽大,体恤百姓,可惜干了三年就病逝了,34岁的柴荣顺利接班,是为周世宗。
即位之初的柴荣,面临的境遇十分凶险。
一来,柴荣虽然很小就跟着郭威,跟郭威感情很好,但毕竟是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养子。
要知道,郭威虽然没有了亲儿子,但还有其他亲戚,比方说他的外甥李重进。论血缘比柴荣还近一层,而且手握重兵,战功卓著,同样有资格继承郭威的政治遗产。
郭威大约也知道这是个隐患,临终前都要特意在正规场合,当着朝臣的面,命令李重进向柴荣下跪,以明确柴荣的继承人身份。
二来,郭威执政初期,朝政为权臣王峻所把持。王峻处处打压柴荣,不给他带兵打仗、建功立业的机会。
953年王峻被郭威收拾了之后,柴荣才加封亲王,任开封府尹,确立准皇储的身份。至今不到一年。
而没有功劳,就没有威望。在骄兵悍将遍地丛生,皇帝随时可能被宰的五代乱世,没有威望,那是一件要命的事。
君不见后梁、后唐、后晋、后汉,暴力夺权已经成为传统。
后梁,朱温因为想传位给养子,被自己亲儿子宰了,十一年后沙陀人进开封,后梁亡;
后唐,李存勖还没死,自己老爹的养子李嗣源就反了;李嗣源死后半年,亲儿子李从厚就被养子李从珂宰了;两年后,李从珂又被姐夫石敬瑭收拾了,后唐亡;
后晋,石敬瑭死后没几年,儿子石重贵就被契丹人掳了,后晋亡;
后汉,刘知远死后刚两年,郭威反,儿子刘承祐死,后汉亡;
基本上第一代强君死后,后边的统治很快就崩塌。传统意义上“父死子继”的政权交接方式,已然十分的靠不住,枪杆子硬的才是大爷。
所以,面对柴荣这样一个看起来“柔弱可欺”的新主,别说是悍将了,连文官都敢来虐他。
郭威刚死,北汉刘崇就马上勾结契丹兴师南下。当八百里加急军报传来时,柴荣表示要御驾亲征,亲自去攻破北汉。
没想到,一番豪言壮语,却换来了朝堂上的群嘲。其中,柴荣与大臣冯道有这么一番对话:
柴荣:刘崇趁我国丧,闻我新立,自以为是吞并天下的时机到了,用心险恶,我不可不亲征。
冯道:陛下,刘崇不算什么,在先帝面前他总吃败仗,可惜现在先帝不在了。要不您派员大将出兵,抵挡一下。
冯道:想当年唐太宗创业,哪一次不是亲自出征,我又何敢偷安不出马呢?
冯道:陛下您未必能和唐太宗相比。
柴荣:刘崇军不过是乌合之众,若遇我军,如泰山压卵。
冯道:陛下您能做得泰山么?
冯道,那是一个历4朝,侍10帝的官场不倒翁,想来情商也是相当高的,竟然当面让皇帝这样下不来台。可以想见,柴荣当时面临的窘境。
但对于柴荣这样的强人来说,困难是压不倒他的。越是被人看轻,越得用成功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当年三月底,柴荣亲自领兵出征,迎击北汉,两军交战于高平(今山西晋城一带)。
此一战,成为柴荣的成名之战,立威之战。
03.高平一战树立威信
五代时期,政权走马灯似的轮换,使得朝廷到军队,官吏大臣到将军士兵,都养成了墙头草的倒戈习惯。战争稍有不利,几乎马上就会出现遍地白旗的现象。
柴荣御驾亲征第一战,便亲眼见证了这一幕。
当时,北汉一看后周的兵力远少于自己,极为亢奋,立马挥军进攻。柴荣命令樊爱能、何徽率军在东,对抗北汉张元徽部。
樊爱能、何徽这两位,充分发挥了五代军人见风使舵的“优良”传统,还没怎么打呢,一看情况不太好,立马带着骑兵逃走了,步兵当场投降北汉。
柴荣的右军,就这么玩完了。后周军团全线动摇。
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好家伙,只见柴荣率领一队亲兵,直接朝着坐镇中军的刘崇奔去。
于是很快,战场局势反转,北汉骁将张元徽被斩杀,周军奋力出击,北汉军大败。
之后,后周大将刘词率领后军赶到,与柴荣合兵一处,再次出击,打得刘崇灰溜溜逃回了太原。
战役结束,柴荣诛杀了樊爱能、何徽等作战不力的70余人,大大打击了五代以来骄兵悍将的气焰,树立了自己在军队中的绝对权威。
史载:“由是骄将堕兵,无不知惧”。
周世宗柴荣,一战稳定了局面,使新立的后周朝廷转危为安。
04.整军,灭佛,肃理内政
顺利度过了执政之初的动荡期,柴荣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顿军队。
他对群臣说,兵贵精不贵多,一百农民还不够养一个甲士,竭农民的脂膏养老弱无用的兵丁,如何使得。
他下令检阅禁军,留用精锐,斥退老弱,又招募天下壮士到京城,选取优异,成立特精军队。由是“士卒精强,历朝莫比,征伐四方,所向克捷”。
此外,柴荣均定田赋,兴修水利;澄清吏治,修订刑律;变革漕运,减轻百姓负担;改革五代以来沦为形式的科举制度,大胆破格选拔贤才;雕刻古籍,大兴文教;留心政事,虚心求谏。
一系列改革措施,初步澄清了中原地区近两百年的混乱,大大增强了国力。
柴荣在整肃内政、发展经济方面,很值得一提的,便是他的灭佛运动。
五代十国乱世,佛教事业却空前昌盛。不少逃避国家赋役的人,军队逃兵,无业游民,甚至逃亡的奴婢、罪犯等,都以寺院为避风港。
仅在后周境内,平均每个县有20多家寺院,僧尼达到百万之众。
这不仅造成了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更是因为销铜钱造佛像,导致了流通货币的严重短缺。
公元955年,柴荣下令,废除没有皇帝敕额特批的寺院,令其僧侣还俗。此后没有官府批准,不得私自剃度为僧为尼。
没收寺院大批土地,毁掉民间的铜佛像,用来铸钱。
因为担心因果报应,很多官员颇有顾虑,柴荣就对他们说:
卿辈勿以毁佛为疑。夫佛以善道化人,苟志于善,斯奉佛矣。彼铜像岂所谓佛邪!且吾闻佛志在利人,虽头目犹舍以布施,若朕身可以济民,亦非所惜也。
你们不要为毁佛像而疑虑。佛祖用善道来教化世人,只要一心向善,那就是敬奉佛祖。那些铜像岂是所说的佛呢!
况且我听说,佛祖一心只为造福他人,哪怕是自己的头颅和眼睛,也可以拿来布施。倘若我此身可以用来普济百姓,也是不值得吝惜的。
他的政策顺利推行,最终废除寺院共30336所,大批僧尼还俗,增加了大量的社会劳动力和土地,毁铜像以铸币,促进了商品交换和经济发展。
在那个黑暗愚昧的年代,柴荣以民生为要,不务虚名,其勇气和理性,让人钦佩。
05.南征北伐,收复燕云三州三关
整肃内政、发展经济的同时,柴荣也在践行着他“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大志。
在位五年半,南征北战,战功赫赫。
西边,大败后蜀,尽复秦、凤、成、阶四州之地。
南边,三征南唐,最终令南方诸国中最强大的南唐,俯首就范,震慑了南方各割据势力,为之后的北伐扫除了后顾之忧。
公元959年,柴荣率军北上伐辽,欲收复被后晋“儿皇帝”石敬瑭割出去的“燕云十六州”。
开战之初,北周军势如破竹,连克三州三关。
三州即瀛州(今河北河间)、莫州(今河北任丘北)、易州(今河北易县),三关即瓦桥关(今河北雄县)、益津关(今河北霸州),淤口关(今河北霸州东信安镇)。
5月,柴荣兵临幽州城下,决战即将展开。这,应该是中原王朝距离收复“燕云十六州”最近的一次了。
但就在这关键时刻,柴荣却突然病倒了。
传说他当天心神激越,纵马驰上一片高坡,要“驻马高阜,以观六师”。看到当地父老经过,便顺口问道:“此地何名?”
老农回答说叫“病龙台”。柴荣听完,黯然下坡,当天夜里就突然发病,卧床不起。
当然,这只是传说,有迹象表明,柴荣在此次出征之前,就已经生病了,至此终于支撑不住。
在群臣的苦苦劝说之下,他无奈只得回京养病。临走之前,嘱咐手下将领,守好瓦桥关、益津关之地,以待之后再次进攻契丹,收复燕云。
可惜,上天没给他机会。
柴荣回到开封,六月便即病逝,年仅39岁。
五代十国最璀璨的星,就此陨落。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柴荣年长的孩子当年被刘承祐所杀,死后,皇位只能由7岁的儿子柴宗训继承。
虽然柴荣也苦心孤诣,做了多番安排,但在那样一个乱世,依旧无法阻止“陈桥兵变”的发生。
他死后不到一年,他的托孤大臣赵匡胤便“黄袍加身”,建立大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