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起源脉络图(姓氏起源)

姓氏起源(中华姓氏起源脉络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名,每天也都在想到或称呼别人的姓名;同样,自己的姓名也在被别人想着或叫着。可以说,姓名伴随着人的一生,是每个人的标志。

早在五千多年前,中国就已经形成姓氏,并逐渐发展扩大,世世代代延续。生活中,人们离不开姓名,因此,人们也应该了解姓名的意义和作用。

一、姓氏的产生

姓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姓在最早时期是母系氏族社会各部落的代号,后期慢慢演变为家族的标志。若干民族组成一个原始部落,部落内各氏族又独立存在,同时,各氏族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姻关系,所以说姓作为识别和区分氏族的特定标记符号也因此应运而生。

那么姓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呢?古往今来,不少古文中都给它下过定义,如《左传·隐公元年》提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名之字。”《说文解字》中也有提到:“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春秋传》曰:“天子因生以赐姓。”

《绎史》引《三坟》曰:“男女媾精,以女生为姓。”上述意思是说,姓的含义最早与女性生子现象有关。无数个女性繁衍后代,其后子又生孙,孙又生子,为了把从同一个老祖宗传下来的人加以区别,这样便产生了姓。

母系氏族

中国最早的姓都带有“女”字,如姬、姜、妫、姒等,可以推断出早在母系氏族时期,姓就已经形成,是由母权制社会中妇女的地位所决定的,其作用就是便于通婚与鉴别子孙后代的归属。同姓内部禁止婚配,异性氏族之间可以通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姓为姓。

氏最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形成,黄帝时已有“胙土命氏”。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和阶级社会、国家制度的形成,出现了赏赐封赠土地以命氏的习惯。继而,氏之源起,形成滥觞,出现以各种形式得氏的现象。至此,姓和氏本意的属性分野,实质上已不太明显。秦朝以前,姓和氏是含义不同、各有所指的两个单音词。

人们常把按姓名笔画多少排列的人名称为“以姓氏笔画为序”,这里的姓氏并称,表示同一个概念,但在上古时期,姓与氏所指完全不同,其中姓表示一个人的血统来源,氏则是姓的分支和发展。《通鉴外纪》中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姓者,统于上者也;氏者,别于下者也。”意思是一个人的姓是就他的血统来源而言的,氏则是就他子孙的血统来源而言的。

黄帝

商周以前,姓用以区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说,氏用以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而贫贱者则有名无氏。春秋末年以后,由于礼崩乐坏和战乱不断影响,姓与氏之间的界线慢慢变得模糊不清,出现了姓氏走向统一的势头。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分野已经微乎其微。

二、姓氏的起缘

姓氏的形成缘由,主要有以下几类:

1、以居住地名、方位、封国命氏。如赵、西门、郑、苏等。

2、以古姓命氏。如任、风、子等。

3、以先人名或字命氏。如皇甫、高、刁、公、施等。

4、以兄弟行次顺序为氏。如伯、仲、叔、季等。

5、以职官名称命氏。如史、仓、库、司徒、司寇、太史等。

6、以职业技艺命氏。如巫、屠、优、卜等。

7、以祖上谥号为氏。如戴、召等。

8、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族大融合,借用汉字单字为氏。如拓跋氏改为元氏、叱卢氏改为祝、关尓佳氏改为关等。

9、因赐姓、避讳改姓氏。如手唐王胡赐给立有大功的大臣们以李姓、朱明王朝赐以朱姓;汉文帝名刘恒,凡恒姓因避讳改为常氏。晋朝帝王祖上有司马师,天下师姓皆缺笔改为帅氏。

10、因逃避仇杀改姓。如端木子贡后代避仇改沐姓,牛娃避仇改牢姓等。

姓氏起源的形式很多,并且在不断发展,同姓异源,或异姓同源等等,情况十分复杂。随着岁月的流逝,不断出现新的姓氏,如给孩子取名时,取男女双方两个单音姓合成复姓,又为姓氏“家族”增添了新的成员。

家谱——姓氏家族史

家谱与姓氏,历来就是我国姓氏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我国向来重视对自己过去历史的回顾与反思,编撰了各种各样的一家之史、一地之史和一国之史,其中的一家之史就是家谱。由于家谱是一家一姓的生命史,记录着其发源、生息、繁衍的无始无终的过程,是“纯正血统的可靠蓝本”,因此,各家各姓都极为重视修撰谱牒。在家谱的修撰者看来,“夫族之有谱,所以序昭穆、考世系、以成千秋不朽之言也”(湖南《八甲湾吴氏谱序》);“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乎本末,莫不由之”(《延陵吴氏谱序》);“尊祖宗而联族姓,承先启后之谋,莫且于此”(《丹徒吴氏续修谱序》)。其实,我国各家各姓向来重视对家谱的修撰。早在商代时,人们就已开始修撰谱牒,其中“兜”的家谱还保留到今天(见甲骨档案“库”1506)。西周至战国时,谱牒有了相当的发展,甚至朝廷也设有掌管谱牒的官员,使其定世系,辨昭穆”。两汉时,一些著名的谱牒开始出现,其中如应劭的《氏族篇》、颍川太守某的《聊氏万姓谱》以及扬雄的《家牒》等都享誉后世。魏晋南北朝时期更重谱牒,当时“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朝廷举人选官、社会婚丧嫁娶,都要以谱牒为依据。隋唐之时,尽管社会对谱牒的重视程度不及此前,但谱牒之学仍有一定的发展。当时编撰的《衣冠谱》、《开元谱》、《永泰谱》等依然影响重大。五代宋元以后,朝廷不再设掌谱之官,私家修谱之风异军突起,到明清时几乎发展到“家家有谱”的境地,谱牒之学又重新振兴。各家各姓往往30年修谱一次,届时全族上下热闹繁忙,洋溢着一派庄严喜悦之情,被认为是族中最重要的公共活动。

三、姓氏的分布状况

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万多个姓氏,其中的三千多个一直使用到今天。早在1978年,我国的有关部门曾对北京等七大城市的姓氏使用情况作过一个调查,发现北京市共有姓氏2225个,上海市有1640个,沈阳市有1270个,武汉市有1574个,重庆市有1245个,成都市有1631个,广州市有1802个。把七大城市姓氏放在一起统计,共有2694个。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进行全面的人口姓氏统计是一个十分巨大的工程,因此一时还不可能完全做到。从已知的姓氏统计资料看,我国各省、市、自治区所使用的姓氏都在1000个以上,但这些姓氏的使用频率和拥有的人口情况是十分悬殊的。以我国北部为例,李、王、张、刘是北方大姓,仅在北京市一地,王姓人口就占全市总人口的10.6%,李、张二姓也各占9.6%,刘姓占7.7%,四姓人口加起来共占北京市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

我国大小姓的悬殊是十分明显的,这种悬殊还有逐步增大的趋势,其发展的结果可能是大姓人口越来越多,小姓人口越来越少甚至被淘汰。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PTU@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