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六腑指什么?(脏腑辨证比较表)
一,心血虚。
临床表现 : 心悸,头晕,健忘,多梦,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色淡,脉细无力等。
病因病机 : 脾气亏虚,生化之源不足,或因失血,劳神等耗伤血液,均可导致心血亏虚。血亏心失所养,故心悸。血不养神,则有健忘,多梦等证。血不上荣于头面,故见头晕,面白,舌淡,血少脉道失充,则脉细无力。
补血养心,常兼以益气。
二,心阴虚。
临床表现 : 心悸,心烦,失眠,多梦,或见五心烦热,盗汗,颧红,脉细无力,舌红少津等。
病因病机 : 因热病伤耗阴津,或是肝肾等他脏阴液亏少,或因劳神太过而暗耗营阴,或因思虑日久而致阴阳失调等,均可形成心阴虚。
心阴虚的证侯,一方面心神不宁的症状突出,另一方面全身有阴虚阳亢的表现。由于心阴亏少,心失濡养,再加上虚阳偏亢,扰乱心神,故有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等心气不宁,神不守舍的症状。阴液不足,虚火内扰,则可有五心烦热,盗汗,舌红,脉细数等症状。
滋阴安神为治。
三,心气虚。
心悸,气短,精神疲倦,活动后加重,或自汗,脉虚,舌淡嫩等。
病机 : 心气不足,鼓动乏力,故心悸。动则气耗,故活动后劳累加重。心气亏虚,不足以运行气血而供养全身,则见气短,神疲,舌质淡嫩,脉搏无力等。
补益心气为治。
四,心阳虚。
临床表现 :心悸怔忡,气短,自汗,脉弱或结代,畏冷,肢凉,心胸憋闷而喘。面色及嘴唇暗滞,舌淡紫或淡胖,或见肢体浮肿。甚者可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面色苍白,脉微欲绝,神志恍惚乃至昏迷等。
心阳虚一般是由心气虚发展而来,故常有心气虚的临床表现,阳虚则寒,故畏冷肢凉明显者,病情已属阳虚,心阳不振,胸中阳气阻痹,故心悸而喘,胸中憋闷,阳气虚弱不能推动血液,则血行不畅,故见唇舌青紫,血不利则为水,故见身肿而喘不得卧。
若心阳虚进一步发展,或因寒邪暴伤阳气,或因瘀痰阻塞心窍,均可导致心阳虚脱,而表现为大汗淋漓,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脉微欲绝等一派心阳垂微,宗气大泄的证侯。
温补心阳为治。
五,心火亢盛。
临床表现:心烦,失眠,身热,口喝,尿黄,便结,面赤,口舌赤烂疼痛,舌尖红赤,台黄,脉数。或兼见小便赤,涩,灼,痛,或见吐血,衄血,尿血。甚或狂躁谵语,神志不清。
[济生方]的归纳,曰:“心气者,热则心烦神乱,面赤身热,口舌生疮,咽燥头痛,喜笑恐惊,心心烦热,汗出衄血,其脉洪实者,是实热之侯。”其中心烦,失眠,舌尖红,脉数等,是心火内炽,扰乱心神的一般证侯。舌为心之苗,其华在脸,心火上炎故见口舌生疮而面赤。有心火的一般证侯,而兼见小便赤,涩,灼,痛等表现者,古人称之“心移热于小肠”,其实是由于心火之邪伤津灼液,使尿液量少质浓而灼热,刺激尿道所致,或者本有膀胱湿热之故。心火炽盛,必然扰乱心神,轻者为烦躁,失眠,重者则可见神昏,谵语。心火迫血妄行,除见面赤,舌红,脉数等症外,甚至出现吐血,衄血,尿血等脉络受损而动血的证侯。
六,痰蒙心神,痰火扰神。
临床表现 : 神识痴呆,朦胧昏昧,精神抑郁,表情淡漠,喃喃独语,或神躁不寝,狂越妄动,打人毁物,哭笑不休,或昏扑不省人事而口吐涎沫,喉中痰鸣等。一般有吐痰苔腻,脉滑以及其他 寒,热 表现。
痰迷心窍,多因七情所伤,如抑郁,暴怒等,或感受湿浊邪气,阻塞气机,以致气结而痰凝,阻闭心窍所致。若气郁化火,煎熬津液成痰,痰火扰闭心神,或外感温热病中,邪热夹痰内陷心包,则为痰火扰神。
本证常见于癫,狂,痫,中风,外感温热等病中。证侯的主要特点是神志错乱不清,有吐痰,苔腻,脉滑等一般证侯,故其病因主要为痰,或者兼有火热之邪。[难经 . 二十难]说:“重阳者狂,重阴者癫”。痰浊属阴,阴主静,心窃为痰浊所阻闭,则神志被遏制,故见神色昏蒙痴呆,神情抑郁,独语不欢等为之癫病。由于痰的性质偏寒,故有吐痰色白,苔腻而滑,脉滑或濡,口和不渴等。
痰火为烦则其性属热,火热属阳而阳主动,痰火搏结,扰乱心神,则多发为狂病,或为神志昏迷等。因系痰热为犯,故所吐之痰当为黄稠,舌苔腻而黄,脉滑而数,并可有心烦,口喝,面赤,气粗,便秘,尿黄等。
痫病的发作,因有突然昏仆,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或喉中痰鸣等特点,故常认为是风痰阻闭心窍所致。在痰的性质上仍须区分其属寒,属热。
治则 : 痰蒙心窍,痰性偏寒者,宜温阳涤痰开窍。痰火扰神,痰性偏热者,宜清心豁痰安神。
七,心血瘀阻。
临床表现 : 心悸,气短,心胸憋闷或刺痛,疼痛常牵引肩背内臂,时发时止,舌质紫暗或见瘀斑,瘀点,脉细涩或结代。重者暴痛欲绝,口唇青紫,肢厥神昏,脉微欲绝。
病因病机 : 血液凝聚不畅而为瘀的原因,往往与心阳不振,心气不宣,无力温运,推行血液,以致血行不利,或气机郁郁滞,寒痰凝聚等,阻塞血液的运行而有关。故其证常因劳倦,感寒,情志刺激,痰湿凝结等而诱发加重。
本证多见于心痛,胸痹等病,心阳不振,瘀血阻痹心脉,故心胸憋闷而刺痛,手少阴经脉循行臂内,故痛引肩背内臂。阳气亏虚,瘀血阻滞,心脉搏动失常,故心悸,气短,脉结代。脉涩,唇舌青紫,或见瘀斑瘀点等,为气滞血瘀之征。
本证之严重者,古称为[真心痛],如<<灵枢 – 厥病>>说:“真心痛,手足清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说明病情危重常可引起心阳暴绝。
治则:通阳化痰,心急暴绝者,急救回阳。
八,瘀阻脑络。
临床表现 : 头部刺痛或胀痛,头晕,摇头或震动时 晕,痛 常加重,睡眠不宁,识恍惚,甚至神志昏迷,或见手足麻痹,语言不利等。舌质暗或边有瘀点,脉沉细或细涩。
病因病机 : 多因头部外伤,或脑生肿物,或中风后瘀阻脑络等所致。由于颅脑受损,或脑络有瘀血阻塞,故头部刺痛或胀痛。瘀血内阻,心神不宁,则见寝差,神识恍惚,甚至昏迷,瘀血阻滞,经气不利,可见手足麻痹,语言不利等症。舌暗或有瘀点,脉涩等,为内有瘀血之症。
治则化瘀通窍。
脏腑辩证之辩肺病证侯
一,肺气虚。
咳嗽无力,动则气短,痰液清稀,声音低怯,神疲乏力。或有自汗,畏风,容感冒。面色淡白,舌质淡嫩,脉虚或浮而无力。
病因病机 : 多因久咳久喘耗伤肺气,或是脾虚生化之源不足,或是肾虚失其摄纳之权,以致肺主气的功能减退。<<灵枢 . 本神>>曰:“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由于肺主气而司呼吸,肺气亏虚,故呼吸气短,咳嗽无力,声音低怯。肺主皮毛,肺气不能宣发卫气于肤表,腠理不密,卫表不固,故见自汗,畏风,容易感冒而鼻塞不利等。
补益肺气为治。
二,肺阴虚。
干咳痰少,或痰黏不易咯出,或痰中带血,口燥咽干,或有声音嘶哑。形体消瘦,甚则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盗汗,颧红,舌红少津,脉细而数。
病因病机 : 多由久咳久咯,耗伤肺之气阴,或因痨虫袭肺,燥热之邪犯肺,灼烁阴液,或是汗多不固,阴津耗泄等,以致肺之阴液亏虚。肺为娇脏,性喜清肃柔润,肢之阴液不足,则肺失清润之性,阴虚则火旺,虚火灼肺,以到肺热叶焦,肺失肃降,故干咳而痰少,口燥咽干,甚至声音嘶哑。若络受损,可见咳痰带血或咯血。潮热颧红,五心烦热,盗汗,脉数,舌红等,皆是阴虚失养,虚热内蒸之象。
治疗原则 : 滋阴润肺,或滋阴降火。
三,风寒束肺。
临床表现 : 咳嗽气喘,咯痰稀白,喉痒或痛,鼻塞流清涕,恶寒发热,头痛身楚,或为哮喘,或见浮肿少尿,脉浮紧或弦紧,舌苔白。
病因病机 : 肺司呼吸,又主皮毛,风寒之邪侵袭皮毛,风寒之邪侵袭皮毛,或内舍于肺,使肺卫失宣,而成本证。风寒外袭,一般均有表证,因肺可主表,故称风寒束肺。若表证较肢证突出,则宣称风寒束表。若表证已不明显,可称为寒邪犯肺。若肺本有饮邪内停,而为外减风寒所引动,则称为外寒内饮。
风寒束表,卫阳被遏,故见恶寒发热,头身痛,鼻塞流青涕。肺为娇脏,不耐寒温,一物不容,毫毛必咳,风寒束于肺,则肺失宣降,故咳嗽气喘,肺津不布,则可凝聚为痰饮,或本有寒饮停肺,而为外感之邪所引动,则见吐痰清虚色白,若痰气与水相搏,气道不利,则发为哮喘。<<素问 . 水饮穴论>>认为水肿之形成,“其本在肾,其末在肺”,外束邪束肺,使肺气宣降失司,上窍不通,则水道不利,故见尿少而浮肿。
治疗原则 : 宣肺散寒解表。
四,肺热壅盛。
临床表现,咳声洪亮,气喘息粗,吐痰黄稠,发热口喝,胸痛,咽痛,鼻煽气灼,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或有微恶风寒,或咳吐脓血腥臭痰。舌红,苔黄,脉数。
病因病机 : 多因多减风热之邪,或风寒外感郁热而发热,以致热邪迫肺,肺失宣降,表证尚没解时,称风热犯肺。痰黏而多,或吐痰腥臭者,为痰热壅肺。
邪热迫肺,肺失清肃,故发热而喘咳,气急息粗,痰黄而稠。热灼津伤,故口渴,尿黄,便秘。肺居胸中,喉为肺之门户,鼻肺之窍,热邪壅肺,肺系不利,所以胸痛,喉痛,鼻煽气灼。若仍有微恶风寒,脉数而浮,是尚有风热表邪未解。若肺热内郁,炼液为痰,营血被腐而为脓,故吐脓血腥臭痰,是为肺痈之疾。
清热宣肺,止咳平喘。
五,燥邪烦肺。
临床表现 : 干咳无痰,或痰黏难咯,咳甚则胸痛,甚或咯血,鼻衄,喉痒,口鼻干燥,肤涩,便结,舌干苔溥而少津,脉浮细。常兼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身楚等。
病因病机 : 多因秋令感受外界燥邪,耗伤肺津,或因风湿诸邪伤津化燥而成。燥邪犯肺,津液亏少,肺不得滋润而失清肃,故干咳不止,痰黏难咯,咳伤肺络,则胸痛咯血。燥伤肺津,津液不布,则口鼻皮肤干燥,舌体少津,大便干结。由于系燥邪外袭,肺卫失宣,故常兼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而脉浮等表证。
本证在辩证时,一方面要注意燥的性质是偏温还是偏凉。另一方面要注意与肺阴的比较鉴别。
治疗原则 : 清肺润燥。
六,痰饮停肺。
临床表现 : 咳嗽痰多,痰质或稠或稀,色白易咯,胸闷,胸闷,或见喘哮痰鸣,舌苔白腻或白滑,脉象弦滑或濡缓。
病因病机 : 外邪束肺,或肺气亏虚,以致肺不布津,停聚而为痰饮,或因脾失健运,聚湿成痰,上渍于肺,而成痰饮停肺之证。<<金匮要略 . 痰饮咳嗽篇>>曰:“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为寒热”。痰饮停胸实际上可分为痰浊阻肺和饮停于肺,而痰,饮的性质均有 寒,热 的不同。
痰饮阻滞肺气,肺失宣降,故见咳嗽胸闷,吐痰量多,其中痰质稠黏者,为痰浊阻肺,痰质稀溥者,为饮停于肺。痰饮阻塞,息道不利,则见哮喘痰鸣。苔腻或苔。脉弦滑或濡缓,均为内有痰饮之象。吐痰色白,舌苔白,脉不数,故痰饮的性质偏寒。
治疗原则 :温化痰饮 。
脏腑辩证之辩脾病证侯
一,脾气亏虚
临床表现 : 食少纳呆,脘腹痞胀,食后尤甚,大便溏溥,精神疲乏,肢体倦怠,气短懒言,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弱。
病因病机 : 由于饮食失调,或者劳倦耗损,或因思虑劳神,或是呕泻损伤,或由他脏疾病的影响等,均可导致脾气亏虚而运化失常。
脾主运化,脾气虚则化食磨谷的功能减退,故食少,腹胀,便溏。脾失健运,精微不能输布,营气亏虚,气血生化不足,四肢肌肉及全身得不到营血的充养,故有神疲,乏力,气短,懒言,体瘦,面色萎黄,舌质浅淡,脉缓无力等一系列症状。
治疗原则 : 益气健脾。
二,脾气下陷
临床表现 : 气短乏力,神疲嗜卧,声低懒言,食少便溏,动则气坠。或见头晕目眩,或为食后脘腹重坠作胀,或是便意频而**坠重,甚或脱肛,**下垂等。面白舌淡,脉缓弱。
病因病机 : 本证多是脾气亏虚的发展,或为其特殊表现形式,也可因素体阳虚,久泄久利,过度劳倦等所致。脾气主升,能升发清阳和升举内脏。脾气不升而下陷,全身失却精微营气之充养,故声低气短,倦怠乏力,脉弱无力,清阳之气不能上清于头面,则为头晕目眩,面白舌淡,神疲思睡。气虚升举无力,内脏无托,故脘腹重坠,便意频数,或见脱脱肛,**下垂。劳则气耗,故动则气短,气坠等症尤甚,食少便溏,是脾气亏虚的一般表现。
治疗原则 : 益气升提。
三,脾不统血
临床表现 : 便血肌衄,或妇人月经过多,崩漏,以及其他出血等,同时常兼有脾虚气弱的其他证侯,如食少便溏,气短神疲,脉虚舌淡等。
病因病机 : 多由病久脾气亏虚,或因劳倦伤脾等所致。"“气为血帅,血随气行”,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又有统摄血液运行,而使之不溢出脉外的功能。中气虚弱,统摄无权,加之脾虚则精微失运,脾虚则生化无源,导致血液生化上的形,质不全,而血液不能自固,从而使血液不能循经脉运行而溢于脉外。血溢肌肤,则见皮下出血。溢于胃肠,是为便血,溢于膀胱,是为尿血,气虚则冲任不固,渐成月经过多,或为崩漏。
治疗原则 : 益气升提。
四,脾阳虚衰
纳少腹胀,脘腹疼痛而喜温喜按,畏冷肢凉,口淡不渴,大便虚溏。或见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见带下量多而稀白。舌质淡肥,舌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病因病机 : 每由脾胃气虚发展而成,也可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或用寒凉药物而损害脾阳,亦可因脾阳不振而导致。脾阳不振,气虚不运,寒从中生,而成脾虚寒证。
脾以阳气为用,脾虚气弱则运化无权,故纳少腹胀,大便溏泻稀溥。脾位于中焦,证属虚寒,故脘腹疼痛而喜温喜按,阳虚无以温煦,所以畏冷而四肢不温。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故小便不利。水湿泛溢于肌肤,则肢体浮肿,渗注于下则为白带量多。口淡不渴,舌淡肥,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皆为阳气亏虚,寒湿内停之象。
五,寒湿困脾
临床表现 : 脘腹胀闷,口腻纳呆,口淡不渴,泛恶欲吐,腹痛溏泄,头重如裹,身体困重,体肥或浮肿,妇女常见白带量多,面色黄晦,舌肥苔白腻或白滑,脉濡缓。
病因病机 : 多因过食生冷瓜果,以至于寒湿停于中焦,或因阴雨气候,居住潮湿,冒雨涉水,遂使寒湿内侵,或是过食肥甘,中阳被困,以致湿从内生,均可形成寒湿困脾。
章虚谷说:“脾气虚则湿自内生,湿盛而脾不健运”,可见脾虚与湿盛之间,是互为因果的。寒湿内生,则湿遏脾阳,而运化失司,升降失常,故脘腹胀闷,泛恶欲吐,腹痛溏泻。湿邪弥漫,阻滞气机,遏制清阳,则见头重如裹,身体困重。湿泛肌肤,则身体肥胖,或为浮肿。湿邪下注,则带下量多,口腻不渴,舌苔滑腻,脉象濡缓等,均为寒湿内困所致。
治疗原则 : 化湿温中。
脏腑辨证之胃肠病辩证
一,胃阴不足
临床表现:口干舌燥,饥不欲食,或胃脘嘈杂,痞胀不舒,或见干呕呃逆,或吞吐有哽塞感,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红少津,脉细而数。
病因病机:多因温热病后,伤耗胃阴,或是呕泻伤津耗液,或因平素喜食煎炒香燥,或因温燥之药太过,而耗伤胃阴等,均可使阴液亏少,胃失濡润。
胃主受纳,消化食物,赖胃气与胃之津液的共同作用,以消磨腐熟。胃之津液不足,则胃失濡养,食不得化,故纳少脘痞,嘈杂不适,津亏津少。胃失和降,所以干呕呃结,小便短黄。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均为阴液亏少的表现。
治疗原则:滋养胃阴。
二,胃阳气虚
临床表现:胃脘时痛,喜温喜按,食少脘痞,或得食痛缓,口淡不渴,气短倦怠,或畏冷肢凉,舌质嫩红或淡肥,脉沉无力。
病因病机:多由饮食不节,饥饱失常,使胃气亏损,或呕吐等损伤胃气,或由脾虚及胃,或是久病失养等所致。
胃气亏虚,则受纳腐熟水谷之功能减退,因而食少脘痞,阳气不足,胃失温煦,故胃脘时痛而喜温喜按,气短倦怠,舌淡嫩,脉弱等,是气虚的表现,若尚有畏冷肢凉,舌淡肥等症者,则是胃阳已虚。
治疗原则:益气温胃。
三,胃寒证
胃脘冷痛,痛势急剧,遇寒加剧,得温则减,脘痞作胀,恶心欲呕,呕后痛缓,口淡不渴,或口泛清水,甚至脘腹部有水声漉漉,呕吐清水,舌苔白滑,脉弦或紧。
病因病机:多因饮食生冷,或脘腹受凉,以致寒凝于胃,或脾胃阳气素亏,复感寒邪等所致。<<素问 . 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寒邪在胃,胃阳被困,故胃脘冷痛。病情属实,故病势急而痛剧。温则寒气散,故得温痛减。寒滞于中,胃失和降而气逆,故脘痞恶心欲呕。阳气迫寒邪外出,故得呕而痛缓。寒伤胃阳,水饮不化而上逆,故口淡不渴而泛清水,若脘腹水声漉漉,呕吐清水,是明显的寒饮停胃证侯。舌苔白滑,脉弦或紧,是内有寒饮的表现。
治疗原则:温胃散寒。
四,胃热证
临床表现 : 胃脘灼痛,拒按,渴喜冷饮,或消谷善饥,或见口臭,牙龈肿痛,齿衄,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滑数。
病因病机:多由邪热犯胃,或情志郁火犯胃,或过食辛辣温热之品,以致胃热火旺,阳气亢盛。<<灵枢 . 师传>>曰:“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脐以上皮热。”热郁火扰,使胃失和降,故胃脘灼痛而拒按。实火内灼,耗液消谷,故渴欲饮冷,或消谷善饥。火热之邪循经上炎,则见口臭,牙龈肿痛。若灼伤血络,迫血妄行,则见齿衄。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滑数等,是火热之邪耗伤津液,迫血妾行的表现。
治疗原则 : 清胃泻火。
五,食积胃肠
脘腹痞胀疼痛,厌食,嗳气酸馊,或呕吐酸腐食物,肠鸣矢气,大便不爽,或泻下之物酸腐臭秽,舌苔厚腻,脉滑或沉实。
病因病机:由于饮食不节,暴饮暴食,以致食积不化,或因脾胃功能本弱,再加饮食不慎而导致。食物停积胃肠,滞塞胃肠气机,故脘腹痞胀疼痛,肠鸣矢气。食积于内,拒于受纳,故厌食。食积化腐,胃气上逆,故嗳气酸馊,呕物酸腐。食浊下趋,则矢气臭如败卵,大便不爽,或泻下之物酸臭。舌苔厚腻,脉滑或沉实,为实邪内积之象。
治疗原则 : 消食导积。
六,胃肠气滞
临床表现 : 腹部痞胀疼痛,痛而欲吐或欲泻,泻而不爽,或腹胀痛剧,游走不定,嗳气频作,肠鸣矢气,得之觉舒,亦或胀而无肠鸣矢气,苔厚,脉弦。
病因病机 : 感受寒邪,饮食不慎,情志失调,虫扰邪积,其他脏腑病变的影响等,都可以引起胃肠气机紊乱而为病。
胃肠气机阻塞不舒,故腹部痞胀疼痛。气机不通而上逆,则嗳气欲呕,气机下迫,则欲泻而不爽。嗳气,肠鸣,矢气等,是滞寒之气机暂时通畅的表现,故得之觉舒。
治疗原则 : 理气行滞。
七,寒积肠道
临床表现 : 脐腹冷痛,痛势较剧,拒按喜热,腹泻清稀,亦或为便秘,恶寒,肢冷,面白或青,舌苔白滑,脉弦或沉紧。
病因病机 : 多因腹部感寒,或食生饮冷等,使寒邪内侵,肠道气机紊乱或素有阳气不振,肠胃功能不健,再因感寒等而发作。<<素问 . 举痛论>>曰:“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由于寒性凝滞收引,寒邪内侵,肠道气机滞塞,故腹痛剧烈。寒邪阻遏或耗伤阳气,故冷痛喜温,腹泻清稀。阳气被遏,机体失去温煦,则恶寒,肢冷,面白或青。苔白滑,脉弦紧,是实寒内积之证 。
治疗原则 : 散寒温肠。
八,肠道湿热
临床表现 :腹痛,暴注下泄,粪如蛋汤,或腹泻不爽,粪质腥臭,黏调如黄糜,**灼热,或腹痛坠胀 ( 里急后重 ) ,下痢脓血。身热口渴,或渴不欲饮,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病因病机 : 多见于夏秋之季,水湿热邪侵犯肠胃,或因饮食不洁或不节,致使湿热之邪内结肠道。湿热内浸肠道,小肠气机紊乱,泌别功能失常,清浊相干,湿热下迫,故腹痛作泻而不爽,粪质臭秽,黏如黄糜。湿热疫素壅阻,大肠传导失职,湿热伤及气血,气机滞塞,则腹痛坠胀。肠伤血腐,则下赤白脓血。热邪内积,泻泄伤津,故身热口渴而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等,表明内有湿热。
治疗原则 : 清化肠道湿热。
九,虫积肠道
临床表现 : 胃脘嘈杂,腹痛时作时止,贪食,大便排虫,面黄肌瘦,或鼻孔作痒,睡中磨牙,唇内有小白点如粟粒状,或面部有白色虫斑。亦或突发腹痛,按之有条索状块,甚至痛剧而汗出肢厥,呕吐蛔虫。
病因病机 : 由于食入不洁的瓜果蔬菜等,虫卵随饮食入口,在肠内繁殖孳生。而饮食不节损伤脾胃,产生湿热,是寄生虫生存繁殖的有利条件。虫居肠道,争食水谷,吮**微,故觉嘈杂而贪食。蛔虫扰动,则腹痛时作,虫安则痛止。虫下随便而出,则见排虫。水谷精微被虫吸收,人体气血生成不足,故面黄肌瘦。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环唇口,行面颊,足阳明胃经起于鼻,入上齿,布面颊,虫居肠道,湿热内蕴,循胃肠经上熏,故磨齿,鼻痒,唇生小点,面生白斑。又蛔虫性喜团聚,又喜钻窜,聚而成团,搏于肠中,阻塞不通,则腹中痛而扪之有块。虫体上窜,侵入胃膈,胆道,则脘腹剧痛而呕蛔。
治疗原则 : 驱虫安中 。
十,肠燥阴亏
临床表现 : 大便秘结干燥,难于排下,常数日一行,口干或臭,或有头晕等症,舌质少津,舌苔黄燥,脉细涩。
病因病机 : 外燥,呕泻,久病,温病等耗伤阴液,或年老而阴血亏少, 或因失血,新产,痔疮下血等耗损阴血,均可使体内阴血津液亏虚,大肠失却濡润。大肠液亏,肠道失却濡润,传导失职,故大便燥结难下。大肠腑气不畅,浊气不泄而上干,以致胃失和降,清阳被扰,则口干,口臭,头晕。燥热阴亏,所以脉来细涩,苔黄少津。便结难下只是疾病的现象,本证所含之原因,实际上有津液亏损,阴虚,血虚以及气虚等的不同,辩证论治时,要注意从起因,病程和全身证侯等方面加以分辩。
治疗原则 : 润肠通便 。
脏腑辨证之肾与膀胱病辩证
一,肾阴虚
临床表现 : 眩晕耳鸣,失眠健忘,齿松发脱,腰膝酸痛,男子遗精,女子经少经闭,或见崩漏。咽干舌燥,入夜为甚,五心烦热,或潮热盗汗,或骨蒸发热,小便短黄,形体消瘦,午后颧红,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
病因病机 : 多因温热病后期,阳亢日久,虚劳久病,过服温燥之品等,使肾阴亏虚,或因房事不节,情欲妄动,而耗损肾阴所致。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根本,有滋润形体脏腑,充养脑髓骨骼,抑制阳亢火动等功能。肾阴亏损,则形体脏腑失其滋养,精血髓汁等日益不足,肾阳无制则亢而为害。阴亏而脑髓空虚,骨骼失充,故眩晕,耳鸣,健忘,齿松,发脱,腰膝酸痛。形体,口舌得不到阴液的滋养,故咽干舌燥,形体消瘦,阴虚不能制阳,虚火内扰,则五心烦热,或潮热,盗汗,颧红,甚或骨蒸发热,虚火扰神,则失眠多梦,相火妄动,扰乱精室,故常梦遗。阴液精血亏少,冲任失充,则妇女经行量少,甚或经闭。虚火迫血妄行,亦可导致崩漏。
治疗原则 : 滋补肾阴
二,肾阳虚
面色光白或黧黑,形寒肢冷,腰膝以下尤甚,腰痛膝软,男子阳痿,早泄,精冷,妇女宫寒不孕,性欲减退。小便频而清长,夜尿多,舌淡肥,舌苔白,脉沉细无力而两尺尤弱。多因素体阳虚,或年高命门火虚衰,或久病及肾,房劳过度等,以致肾阳亏损。肾阳即命火,为一身阳气之根本,有温煦形体,气化水液,促进生殖发育等功能。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则形体失其温煦而生寒,气化无权而水液代谢失常,不能促进生殖功能减退。
命门为下焦之元阳,肾阳不足故形寒肢冷,腰以下尤甚。命门火衰,不能促进性功能,故性欲减退,男子阳痿早泄,女子宫寒不孕。阳气不能气化水液,而水液下趋,故小便清长,夜尿增多。尺脉侯肾,故肾阳虚者,尺脉沉细无力。
治疗原则 : 温补肾阳。
三,肾虚水泛
临床表现,畏寒肢凉,小便短少,身体浮肿,腰以下为甚,按之没指,腹部胀满。腰膝冷痛,或见心悸气短,喘咳痰鸣。舌质淡肥,边有齿印,舌苔白滑,脉沉弦。病因病机 : 多因久病伤阳,或素体阳虚,以致命门火,不能温化水液,或是肺脾水液代谢失常,久而伤及肾阳所致。
本证实际上是肾阳虚,而主要表现为水液代谢障碍的病变。<<素问 . 水热穴论>>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 ……. 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腑肿。腑肿者,聚水而生病也。”肾之主水,全赖命火之气化,肾阳虚衰,气化无权,故小便不利而尿少。水液排泄障碍,蓄积体内而泛溢肌肤,故身体浮肿。“水曰润下”,水液不得阳气之蒸腾,势必趋下而腰以下肿甚,阳虚水停,中焦气机不畅,故腹胀满闷。水邪泛滥,抑遏心阳,则见心悸,气短。水泛为痰,痰饮停肺,则为咳喘,痰声漉漉。舌肥,有齿痕,苔白滑,脉沉弦等,俱为阳虚有水之征。
治疗原则 : 温肾利水。
四,精气亏虚
临床表现:性功能低下,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经闭不孕。小儿发育迟钝,身材矮小,智力和动作迟钝,囟门迟闭,骨骼痿软。成人则见早衰,发脱齿摇,耳鸣失聪,健忘恍惚,足痿无力等。
病因病机 : 多由禀赋不足,先天元气不充,或由后天失养,久病,房劳等。致使肾精不足。肾精亏少,肾气不足,则性功能低下,男子并见精少不育,女子并见经闭不孕。精亏髓少,无以充养骨髓,脑海,则骨骼失充,脑髓不足,小儿可见五迟五软,成人则为齿松发脱,耳鸣健忘,足痿无力等。
治疗原则 : 填精益气补肾。
五,肾气不固
临床表现 : 耳鸣,腰痛,膝软,小便频数而清,或尿后余沥不尽,或遗尿,或小便失禁,男子滑精,早泄,女子月经淋漓不尽,或带下清稀而多,或胎动易滑等,或兼畏冷肢凉,舌淡脉弱。
病因病机 : 由于年高而肾气衰弱,或因年幼而肾气不充,或是久病而肾气耗损,或因过用滑利之剂而下元不固等所致。<<素问 . 六节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肾气有固摄下元的作用。肾气亏虚,则失去封藏固摄之权。耳鸣,腰痛,膝软,脉弱等,是肾气亏虚的表现。肾虚膀胱失约,故小便频数而清,尿后余沥不尽,或夜尿频多,甚或遗尿,尿失禁。肾气亏虚,精关不固,则见滑精,早泄,肾虚不能固护冲任,所以月经淋漓不尽,带下清稀,易于滑胎。
治疗原则 : 补肾固摄。
六,膀胱湿热
临床表现 : 尿急而频,排尿有灼热或涩痛感,小便黄赤或浑浊,或尿血,甚或有砂石。可伴有发热,腰酸胀痛等症,舌苔黄腻,脉滑而数。
病因病机 : 多由外感湿热之邪,蕴结膀胱,或饮食不节,湿热内生,下注膀胱所致。湿热蕴结,膀胱气化失常,故小便频数,短涩不利,淋漓不尽。湿热阻滞,下迫尿道,故尿急而排尿灼热,涩痛。湿热伤及阴络则尿血。热灼湿蕴,煎熬尿垢,日久可结成砂石。膀胱与肾互为表里,湿热蕴结膀胱,腑病及脏,影响肾之气化,故见腰酸胀痛。
治疗原则 : 清热利湿通淋。
脏腑辨证之肝胆病辩证
一,肝气郁结
临床表现 : 情志抑郁,闷闷不乐而喜叹息,胸闷胁胀,或流窜作痛,不欲饮食,脉弦等。病情常随情志的变化而增减。妇女常见**作胀,或月经不调,痛经等。咽部“梅核气 " ,颈部瘿瘤,**生核,胁部结块,妇女经闭等的形成,以及气郁而昏厥的发生等,在病理上常与肝气郁结有关。
病因病机 : 多因情志郁结不舒,郁怒伤肝,或是其他原因引起的肝气失于疏泄,涤达所致。肝郁气滞而气机不畅,故胸胁胀闷,或流窜作痛,肝郁而失涤达之性,不能调节情志,故情志抑郁不乐而善叹息,且病情每因情志不遂而发。肝胆气郁,则内脏气机不调,肝木不能疏土,即不能助脾胃化食和升散精微,故不欲饮食,并见脘腹痞胀。妇人以血为本,肝为女子之先天,肝郁气滞,影响血液运行,气血失和,冲任失调,故常见月经不调,痛经,**作胀,甚至经闭等。肝气郁结不解,则全身气机失调,久之则导致痰湿内生,( 实则上是肝病及脾之变 ) 血行瘀滞,气郁化火等病理改变,痰气搏结,阻于咽喉,则咽喉哽塞,如有灸脔,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是为 “梅核气”。痰气积聚于颈部,则可形成瘿瘤。**为肝经所经过之处,气滞痰郁,可结为乳核,气滞则血瘀,气血瘀滞日久,可以形成徵块积于胁下。若因情志等刺激,气郁不解,阻闭气机,则可出现突然身麻肢厥,或手足拘急,昏倒不省人事,胸闷气哽之“气厥”证。
治疗原则,疏肝解郁。
二,肝胆火盛
临床表现:胁肋灼痛,口苦口干,或呕吐苦水,急躁狂怒,不寝或恶梦纷纭,或目赤肿痛,或头痛眩晕,或突然耳聋,耳鸣如潮,或吐血衄血,便秘尿黄,面红舌红,苔黄,脉弦数。
病因病机:由于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或外感火热之邪,以致肝胆气火上逆。火热之邪内扰肝胆,则胁肋灼痛,火性上炎。火热循肝胆,之经窜扰清窍,故头痛眩晕,耳聋,耳鸣,口苦,呕吐苦水,目赤肿痛。火邪内扰,神魂不得安宁,故急躁狂怒,恶梦不寝。火伤血络,迫血妄行,则见吐血,衄血。津液被灼,则口干,便秘,尿赤。
治疗原则 : 清肝泻胆。
三,肝阳上亢
临床表现,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头重脚轻,面赤口苦,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舌红,脉弦有力。
病因病机:多由情志过急,或因烟酒刺激等,使肝之用阳太过,亢扰于上。肝为刚脏,体阴用阳,若因情志所伤等,致使阴阳失调,则肝阳容易妄动,以致疏泄太过,血不归藏而随气上升,气血并走于上,故面赤舌红,头目胀痛,眩晕耳鸣。亢阳扰乱神志,则急躁易怒,失眠多梦。上盛则下虚,阳亢则阴亏,肝阳过亢则肝肾之阴不足,故感头重脚轻,腰膝酸软。
肝火上炎与肝阳上亢,在证侯与病机上相近似,临床较难辩别。一般来说,肝火上炎以目赤肿痛,口苦口渴,尿黄便秘等“火热”症状为主,病程较短,病势较急,阴虚证侯不突出,故病情属实。肝阳上亢以头目胀痛,眩晕,头重脚轻等“上亢”症状为主,病程较长,病势略缓,阴虚证侯明显,故病情常是上实下虚,虚实夹杂。
治疗原则:平肝潜阳。
四:肝胆湿热
临床表现:胁肋胀痛,或胁部痞块,或身目发黄,身热,口苦,纳呆,呕恶,腹胀,大便不调,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或**湿疹,灼热瘙痒,或带下黄臭,或**肿胀热痛。
病因病机:由于脾湿蕴而化热,或湿热之邪内侵,或嗜酒肥甘,化生湿热,以致湿热蕴结,阻于肝胆。湿热内阻,肝胆疏泄失常,气机郁滞,血行不畅,故胁肋胀痛,或有痞块。湿热熏蒸,胆气上溢则口苦。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肌肤,则身目发黄。湿热郁阻,脾胃升降失司,运化失常,故纳呆,呕吐,腹胀,大便不调。肝经循绕阻器,若湿热之邪循经下注,则见**湿疹,或**肿胀,或带下黄臭,而**灼热瘙痒。
治疗原则:清利肝胆湿热。
五:寒滞肝脉
临床表现:少腹牵引**冷痛,上连胁肋,或阴器收引,小腹剧痛,或为巅顶冷痛,遇寒则甚,得温痛缓,并见形寒肢冷,呕吐清涎或干呕,舌苔白滑,脉沉紧或弦紧。
病因病机:主要是感受外寒,肝经寒凝气滞所致,或是素体阳气不足,因外寒而引发。<<素问 . 举痛论>>曰:“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由于寒性凝滞收引,致使气血凝滞。经脉挛急收缩,故上下牵引,猝然作痛。寒为阴邪,阳气被遏而不布,故形寒肢冷,遇寒病增,得热则缓。阴寒凝滞,水饮不化,故呕吐清涎。苔白滑,脉沉而弦紧是寒盛之象。
治疗原则 : 暖肝散寒 。
六,胆郁痰扰
临床表现:烦躁不宁,或胆怯易惊,谋虑不决,胸闷胁胀,善叹息,失眠多梦,头晕目眩,口苦呕恶,舌苔黄腻,脉弦滑。
病因病机:多由情志郁结,气郁化火,生痰,痰热内扰,而胆气不宁。胆为清静之府,痰热内扰,则胆气不宁,故神情烦燥,谋虑不决,夜寝不安。气郁痰阻,胆气不舒,故胸闷胁胀善叹息,或胆怯易惊。胆脉络头目,入耳,痰浊上扰,故头晕目眩,或兼耳鸣,呕恶口苦。舌苔黄腻,脉弦滑等,为痰热内阻的表现。
治疗原则:化痰解郁,清胆和胃。
七,肝阴血虚
临床表现:头晕眼花,多梦易惊,眼睛干涩,视物模糊,或成雀盲(夜盲证),或有肢体麻木,震颤,筋挛,瘙痒等症。妇女常见月经量少,或质稀色淡,甚或经闭,面色淡白或颧红,舌质浅淡或舌红少津,脉细弱或细数。
病因病机:阳亢日久,或温热病后,耗损阴液,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脾气亏虚,生血不足。产后,崩漏等,失血过多,均可导致肝之阴血亏虚。肝之阴血亏虚,不能上荣头目,故头晕眼花,两眼干涩,视物模糊,或成雀盲。虚火上扰,或血不养神,则神不安,魂不宁,而见多梦,易惊,失眠等。筋脉肌肤失却阴血的濡养滋,可见肢体麻木,震颤,筋挛,瘙痒等症。妇女以血为本,月经由血所化,肝血不足,冲任亏虚,则月经量少色淡,甚至经闭。面白,舌淡,脉细弱者,以肝血虚为主,颧红,舌赤,脉细数者,以肝阴虚为主。
治疗原则:滋阴补血养肝。
八,肝风内动
在疾病过程中出现眩晕,抽搐,震颤等具有“动摇”特点为主的症状,临床称“动风” 。“动风”一般只是病理现象,其病理本质,常是由于机体内在的阴阳失调所致,尤其以肝的关系密切,如<<素问 . 至真要大论>>就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说法,所以临床常称为肝风内动。根据引起肝风内动的原因及虚实性质,一般可分为肝阳化风,热极生风,血虚生风四种。
1,肝阳化风 : <<临证指南>>曰:“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即指肝阳化风而言。由于肝阳亢盛,耗损阴液,或是肝肾阴亏,而致肝阳上亢,从而形成上盛下虚的病理表现。
阳亢于上,阴亏于下,则风自内生,上达巅顶,横窜脉络,除有面红目赤,头痛,烦燥等症外,并有头晕眼花,头重脚轻,肢体麻木,手足颤动等风动之象。若进而猝然晕扑,口眼歪斜,舌蹇语塞,半身不遂等,则是“暴风骤至”,称为中风。
肝阳化风的治疗,应当平肝潜阳以息风。
2,热极动风 : 多见于外感温病中,由于热邪亢盛,燔灼经络筋脉,热闭心包,而引起肝风内动,故见高热烦躁,神志昏迷而项背拘挛,两目上翻,手足抽搐者,为热极生风。
阴虚生风 : 外感热病后期,阴液耗损,或内伤久病,阴液亏虚,筋脉失养所致手足震颤,蠕动,或肢体抽搐,眩晕耳鸣,并伴有阴虚的表现。肝阴不足,筋脉失养,筋膜挛急,则见手足震颤,蠕动,或肢体抽搐。治疗应当滋阴以息风。
4,血虚生风 : 多见于内伤杂病,因久病血虚,或急 . 慢性失血,而至营血亏虚,筋脉肌肤失养所致眩晕,肢体震颤,麻木,手足屈伸不利,肌肉蠕动,皮肤瘙痒,并伴有血虚的表现。肝血不足,肝在体为筋,爪甲为筋之余,筋失血养,则肢体震颤,手足屈伸不利,肌肉蠕动,治疗应当养血息风。
肝脾不调与肝胃不和比较
证候 |
相同症状 |
不同症状 |
肝脾不调 |
胁肋胀满,抑郁或急躁,易怒,脉弦紧 |
纳少,脘腹胀满,便溏肠鸣矢气,或腹痛而泻泻后痛减,苔白而腻 |
肝胃不和 |
脘胀,嗳气,呃逆,嘈杂吞酸,呕吐舌红苔黄脉兼数或形寒肢冷,巅顶痛,遇寒则甚,呕吐涎沫,舌淡,苔白滑,脉弦沉紧 |
肝火犯肺与肝火上炎比较
证候 |
相同症状 |
不同症状 |
肝火犯肺 |
胸胁疼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眩晕,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
咳嗽时作,咯痰不畅,痰少粘稠甚至痰中带血或咯鲜血 |
肝火上炎 |
耳鸣、失眠、多梦,或见吐衄咯血 |
肝火犯肺与肺阴虚比较
证候 |
相同症状 |
不同症状 |
肝火犯肺 |
咳嗽,痰少粘稠或痰中带血 |
胸胁疼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眩晕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
肺阴虚 |
干咳无痰,骨蒸潮热,五心烦热,颧红盗汗,咽喉干燥,消瘦,音哑舌红少津,脉细数 |
肺阴虚与肺肾阴虚比较
证候 |
相同症状 |
不同症状 |
肺阴虚 |
干咳无痰,骨蒸潮热,五心烦热,颧红盗汗,咽喉干燥,消瘦,音哑,舌红少津,脉细数 |
气息短促 |
肺肾阴虚 |
腰膝酸软,男子遗精, |
湿热蕴脾与肝胆湿热比较
证候 |
相同症状 |
不同症状 |
湿热蕴脾 |
纳少,呕恶,脘腹胀满便溏不爽,尿黄,或身目俱黄,鲜明如桔皮色,舌红苔黄腻,脉数 |
肢体困重,或发热缠绵汗出热不解, |
肝胆湿热 |
往来寒热,口苦,胁肋胀痛,或胁肋痞块,或阴囊湿疹,瘙痒或睾丸肿痛,或外阴搔痒,带下黄浊臭秽,脉弦 |
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动风、血虚生风比较
证 候 |
性 质 |
主要症状 |
兼有症状 |
舌象 |
脉象 |
|
寒热 |
虚实 |
|||||
肝阳化风 |
热 |
上实下虚 |
上实:眩晕欲仆;下虚:行走不稳;严重时:卒然昏倒,喉口痰鸣,舌强,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
头摇、头痛项强、语言謇涩 |
舌红 |
弦有力 |
热极生风 |
热 |
实 |
手足抽搐、项强;严重时:角弓反张、牙关紧闭、双目上视 |
高热、神昏、狂躁 |
舌红绛 |
弦数 |
阴虚动风 |
热 |
虚 |
手足蠕动、眩晕 |
目干涩,咽干耳鸣,潮热、五心烦热、盗汗 |
舌红 |
弦细数 |
血虚生风 |
虚 |
四肢麻木、手足震颤、肌肉瞤动、关节拘急不利、眩晕 |
面白无华或萎黄、口唇指甲色淡、视力减退或雀盲、失眠、经少或闭 |
舌淡 |
弦细 |
胃病寒热虚实鉴别比较
证候 |
疼痛性质 |
口味与口渴 |
进食 |
呕吐 |
二便 |
其它症状 |
舌 |
脉 |
|
胃寒 |
来骤痛剧遇寒尤甚喜暖喜按 |
口淡不渴 |
进热食则痛减 |
呕吐 |
胃肠水声漉漉,或形寒肢冷,或神倦无力 |
舌淡苔白滑 |
迟或弦 |
||
胃热 |
胃中灼痛嘈杂 |
渴喜冷饮口气秽 |
消谷善饥食已即吐 |
泛酸 |
便溏溲黄 |
齿龈肿痛甚则糜烂出血 |
舌红苔黄燥 |
滑数 |
|
胃阴虚 |
胃脘隐痛 |
口燥咽干欲饮 |
饥不欲食 |
干呕 |
便秘 |
脘痞不舒消瘦 |
舌红少苔或剥脱 |
细数 |
|
胃 实 |
食滞胃脘 |
胃脘胀痛 |
恶闻食臭 |
暧腐吞酸呕吐食物 |
矢气便溏泻下臭秽 |
苔厚腻 |
滑 |
||
血瘀胃脘 |
胃脘刺痛食后尤甚痛处拒按固定不移 |
口气酸臭 |
食少 |
呕血 |
大便黑血 |
消瘦 |
舌暗紫有瘀斑 |
涩 |
脾病虚证鉴别
证 候 |
相同症 |
不 同 症 |
舌 象 |
脉 象 |
脾气虚 |
腹胀纳少、食后尤甚、便溏肢倦、食少懒言、面色萎黄 |
或浮肿,或消瘦 |
舌淡苔白 |
缓弱 |
脾阳虚 |
腹痛喜暖喜按,肢冷尿少或肢体困重,或浮肿,或带下清稀 |
舌淡胖苔白滑 |
沉迟无力 |
|
脾气下陷 |
脘腹坠胀,或便意频数,肛门坠重,或久痢脱肛,或子宫下垂,或小便混浊如米泔 |
舌淡苔白 |
弱 |
|
脾不统血 |
便血,尿血,肌衄,鼻衄齿衄,或妇女月经过多、崩漏 |
舌淡苔白 |
细弱 |
曾有人这样问道:中医治病的秘诀究竟是什么呢?那就是辨证施治。中医辨证施治可以说是中医“活的灵魂”,它具有辩证法思想,是对疾病本质的深刻剖析,也是对疾病向愈的桥梁纽带,如果一个中医能够善于运用辨证施治的思维,那么,在临床上往往能够无往而不利。既然如此,中医辨证会不会很难呢?的确,中医辨证不简单,而且纷繁复杂,并非浅学所能窥就。
在中医的辨证方法中,其实有很多种,不过最为常用的只有三种,那就是六经辨证、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对于这三种辨证,其实最直观的还是脏腑辨证。对于脏腑辨证来说,其实也暗藏着八纲辨证,也有“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如此一说,读懂《伤寒杂病论》显得尤为重要。为什么呢?后人认为,张仲景的著作,以六经辨伤寒,以脏腑辨杂病。的确,《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古代的一部了不起的作品,一千八百年来,真正读懂它的人寥寥无几。
那么,不读《伤寒杂病论》能不能学会辨证呢?当然能。对于学中医的人来说,阴阳学说是基础,尤其是在中医的辨证体系里,阴阳更是基础中的基础。无论是六经辨证,还是八纲辨证,或者是脏腑辨证,阴阳的概念几乎无处不到。不过,在辨证体系里,其实最常用的还是脏腑辨证,因为人体的核心脏器就是五脏六腑。在脏腑辨证中,五脏其实都有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证候,但是在历代医家的文献里,对于五脏的阴阳气血的虚证,却没有完全细致讲解,不过这并不影响脏腑辨证在临床中的使用。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要学脏腑辨证呢?只学习六经辨证和八纲辨证不行吗?如果从临床实践来看,也并非不行,但从中医整体发展来看,则不行。因为脏腑辨证太重要了,它不仅在所有辨证体系中最直观,但也是最容易掌握和运用的,更重要的是,它最能反映疾病病理变化的本质,也最能使得临床治疗落到实处。所以,要想在中医临床上大有收获,那么脏腑辨证就是必修课。
脏腑辨证的核心主要围绕三个方面,一个是脏病辨证,一个是腑病辨证,还有一个则是脏腑兼病辨证。脏病辨证主要是围绕肝心脾肺肾五脏气血盛衰以及其他因素所致病症为中心,而腑病主要是围绕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气血盛衰以及其他因素所致病症为中心,而脏腑兼病主要是脏腑同病的情况,在临床中虽然不多,但也不少,依然是值得细细研究的范畴。
总体来讲,中医辨证方法虽然花样繁多,且春兰秋菊各有特色,但是最终都离不开脏腑的这个“靶向”,也就是说,病变的终极方向始终是人体的脏腑器官,这涉及到的是一个定位问题。六经、八纲、经络、卫气营血、三焦等多种辨证方法,虽然都可以分析、归纳各种证候的类别、部位、性质和正邪盛衰等关系,但要进一步分析疾病的具体病理变化,还是要落实在脏腑器官头上,所以,这也是脏腑辨证必须成为中医辨证的“核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