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皮炎是一种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中药治疗神经性皮炎)

中药治疗神经性皮炎(神经性皮炎是一种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

导语:神经性皮炎皮损初起呈多角形扁平丘疹,淡红、淡褐或正常肤色,日久皮肤增厚,皮嵴突起,皮沟加深,融合成片,形似苔藓,剧烈瘙痒,好发于颈后或其两侧、肘窝、腘窝、骶尾部、腕部、踝部,亦见于腰背部、眼睑、四肢及外阴等部位。

一、神经性皮炎治愈后容易复发,皮损分布广泛,甚至泛发于全身各部位

1、概述

神经性皮炎为慢性经过,症状时轻时重,治愈后容易复发。神经性皮炎皮损仅限于一处或几处为局限性神经性皮炎;若皮损分布广泛,甚至泛发于全身者,称为泛发性神经性皮炎。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一般认为与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功能失调有关。神经性皮炎给患者的身心带来很大痛苦,剧烈瘙痒常影响患者睡眠,日久可出现失眠、焦虑等,同时因患者搔抓又会加重皮损。故治疗的根本目的在于止痒,以打破“瘙痒-搔抓-肥厚”这一恶性循环,目前西医主要用抗组胺药或普鲁卡因封闭治疗或局部外用皮质类固醇药物等。

但仍然存在不良反应、容易复发、或部分疗效不理想的状况。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在大量古籍中均有记载,中医将本病称为“牛皮癣”、“摄领疮”或“顽癣”等,主要认为由外感风湿热邪或衣物摩擦。

或肝气不舒,郁而化热,血热生风所生,治疗有清热凉血、祛风利湿、润燥止痒等,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证实,中医药治疗本病副作用小、经济、安全、复发率低,优势明显,中药内服作为中医重要的治疗方法,还具有加减灵活、疗效确切等特点。

2、中医对神经性皮炎的认识

祖国医学对神经性皮炎的认识在很久以前便有记载,既指出本病好发于项部,又表明衣领摩擦可加重病情。宋《圣济总录》曰:“于诸癣中,最为浓邪毒之甚者,俗谓之牛皮癣。”阐明本病的严重性。《景岳全书》:“遍身如癣者,毒在脾。”明·朱棣《普济方》曰:“又有牛皮癣,因饮牛饮余水得之,其状皮厚硬强。”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日:“顽癣乃湿热凝聚,虫行皮中,有顽浓坚硬者,俗称牛皮癣。”清·祁坤《外科大成》曰:“诸癣,癣发于肺之疯毒。若疥则属于脾之湿热矣,总不外乎风热湿虫四者相合而成。”由上可知,古代医家认为本病神经性皮炎由内外因素合而为病,外因责之于风、湿、热、虫,在内为血燥风毒,病位主要在肺脾。

二、中药治疗神经性皮炎的效果较好,通常患者可服用活血药活血化瘀药

治疗神经性皮炎药物种类分布较广泛,涉及到清热药、补虚药、解表药、平肝熄风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安神药、祛风湿药、理气药、止咳化痰平喘药、泻下药、攻毒杀虫止痒药、化湿药、止血药、未收录、收涩药、消食药、温里药、开窍药,其中,清热药药味、使用频次最多。

关于神经性皮炎的病因病机,大多认为风、湿、热邪外袭,情志内伤,机械刺激如衣物摩擦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营血失和,经脉失养,生风化热化燥是本病的主要病机,初起因外感风湿热、情志不畅肝郁化热,饮食辛辣肥厚导致脾失健运。

内生湿热者多见,病久气血瘀滞化热,耗伤阴血,营血不足,经脉失和,肌肤失养,或血虚化燥生风,多形成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象,结合上述统计结果,治疗以清热药清热凉血泻火解毒燥湿、补虚药补益气血阴津、解表药祛风止痒、活血药活血化瘀为多,与疾病的病因病机相符。

其中清热凉血药使用最多,高频用药从高到低依次有生地黄、牡丹皮、赤芍、玄参等,生地黄苦寒清血热,甘寒又能滋阴生津,与牡丹皮、赤芍、玄参等同用,清热凉血之力倍增,又能滋养阴血,标本兼治,如犀角地黄汤,可治疗血热生风化燥引起的神经性皮炎。

三、了解中药治疗机理,分为以下3点,与心、脾、胃、肺、肾关系密切

1、四气

药物四气分布以寒、温、平药为主,寒性药(48.59%)>温性(28.40%)>平性(19.92%)>凉性(2.81%)>热性(0.27%),分析可得所用寒温药物多为微寒、微温之品,四气之中蕴含阴阳,寒凉属阴,温热属阳,寒凉药可清热凉血、泻火解毒、发散风热、清心开窍、滋阴除蒸、凉肝熄风等。

适于神经性皮炎血热风盛证、肝郁化火证等热性证候;温热药可温中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等,适于神经性皮炎阳虚证、寒湿阻络证等寒性证候;平性药没有明显寒热偏性,此类药药性平和,作用比较和缓,如甘草、山药等。

2、五味

五味分布以苦、甘、辛药为主,苦味药(33.85%)>甘味药(31.66%)>辛味药(24.78%)>咸味药(4.79%)>酸味药(3.55%)>涩味药(1.37%),补虚药中甘味药较多,调和药性甘草使用较多;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解表、行气血的作用。

3、归经

药物归经分布以肝经为主,与心、脾、胃、肺、肾关系密切,神经性皮炎患者的皮损粗糙肥厚,日久可成苔藓样变,剧烈瘙痒,且多情绪不佳,或烦躁、焦虑或抑郁等,与肝功能失常最为相关,肝主疏泄,疏通畅达全身气机,使其升降出入有度,亦可推动人体血液津液运行,布散肌表濡养皮肤,肝气疏通,可调畅情志。

气血和合,令人心境开明,若肝失疏泄,肝气郁滞,血瘀水停,气郁化火,血热生风,火热伤阴血,则可见上述症状;“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主血脉,主生血行血,维持人体血液充沛、运行通畅,心主神明,即人的感知、知觉皆出于心,心藏神,肝舍魂,二者功能在调节人的情志活动中至关重要。

若心气血亏虚、血脉不充或外邪阻经脉,营血失和,心火亢盛,耗伤营阴、心肝血虚则生疮发痒;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将饮食水谷化生成气血津液,再经肝、肺之气推动输布濡养全身,脾胃功能受损则生化无能,气血亏虚,另一方面脾升胃降,升清降浊,脾胃升降失司,则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

聚而成痰湿瘀血,循经上发肌肤,对神经性皮炎的发生和发展起重要作用;肺主宣降,外合皮毛,可宣发气血津精于体表,以保护机体不受外邪侵扰,温润肌腠皮肤,皮肤中精气充盛,则感觉灵敏,气血旺盛,则皮肤光滑,皮色正常。

如《古今医统大全》中“皮肤索泽为肺燥,皮肤索泽,即仲景所谓皮肤甲错,盖皮滞而不清泽者是也”,肺失宣降气血不达表则肌肤得不到充养,粗糙干燥,腠理不固,易受风、湿、热等侵袭,且肺为贮痰之器,肺气不利则痰饮内停,壅滞气血,发为本病。

肝肾乙癸同源,肾精亏虚,则肝阴血不足,阴虚生内热,虚火上扰心神,脾主运化功能需要肾气的蒸化和肾阳的温煦,肾阳气虚无力温煦推动,则脾失健运,易导致痰瘀互结、湿毒内蕴等症,另神经性皮炎一般病程较长,日久耗伤气血,久病及肾。

结语:神经性皮炎患者多因皮损日久不愈、剧烈瘙痒产生失眠、烦躁、焦虑、抑郁等伴随症状,故平肝熄风、安神药等也应结合病情使用。清热药性寒凉,主沉降主里,通过清热凉血、燥湿、解毒、泻火等作用来清内热,即《内经》所述“热者寒之”。神经性皮炎患者瘙痒症状明显,使用祛风止痒药多味辛,所用活血化瘀药也多属辛味药。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PTU@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