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鲁菜的味道去哪儿了?(鲁菜大全)

鲁菜大全(传统鲁菜的味道去哪儿了?)

鲁菜历史悠久,技法精湛,被誉为中国八大菜系之首。鲁菜是菜系中唯一的原发性菜系,是干鲜海味品与猪肉及其脏体最完美结合的菜系。传统鲁菜及鲁菜文化承载着一代代山东人民朴实、勤恳、百折不挠的优秀品质。

(姜汁蛰头)

近些年来,在全国乃至在鲁菜发源地的山东境内(除极个别的百年老店或多或少的菜品还留有传统品质外),鲁菜真味难以寻觅。鲁菜在市井中又以“黏糊糊、黑乎乎,酱糊糊,油乎乎”不十分贴切标签所冠名,这种来自于对鲁菜偏见认知是所有的鲁菜人不情愿接受的。

作为一个传统鲁菜嫡后,深感无颜以对来自同学、同事及社会各界朋友的冷嘲热讽。在各种聚餐、大小聚会、喜庆宴席中只要谈及鲁菜大都是反响一致:“花钱多少不说,起码花的要值。”这种一次次的不满情绪的表露,折射出的是饭菜质量与所消费价值的失衡,包括鲁菜人。

谁是鲁菜人?鲁菜人是土生土长在山东、热爱山东、热爱鲁菜的传继承者,喜爱鲁菜的美食家以及私房鲁菜市井中的自由人。

鲁菜文化的形成不仅来自于大雅之堂上的赞美,更多的是源于市井中朴实大众的真诚与善意。

对鲁菜的现状,难道鲁菜人真的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其实不然,他们也在问自己,我们在自己的家门口吃到的这还是鲁菜吗?还是咱们鲁菜的老味道吗?回答是疑虑的:“是那个庙不是那个神”了。

我们只好到处寻觅!

(炒里脊丝)

鲁菜去哪儿了?传统鲁菜原来的味道去哪儿了?

传统鲁菜的“不翼而飞”有其诸多因素,市场化经济诱发的一切“向钱看”潮流冲击着餐饮业,餐饮服务业不同于其它的生产加工制造业,除服务规范之外其它产品是不容易纳入标准化管理的,尤其是菜品标准。而菜品的品质又是一个有着及其变数成分的操作(除少数的快餐外),一个菜品的完成,往大处看可以说就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开始下购买计划单到入库验收,从厨房领料到原材料的前期处理,从切配到顺菜,从炒锅到出品,从传菜到餐台,直到食客意见反馈出来。才能了解其饭菜质量、品质以及价格和服务是否合理规范等信息。把所得到的信息经过分析后提出改进方案,拿出改进措施。

把对待一道菜的态度要用一个“系统工程”来表述,一点也不夸张。从流程来看这个工作时间需要花费近8小时左右,直接需要用到10人以上的员工。公司老板需要付出的员工工资可想而知。

难怪流传着一句话:“做餐饮的行业,是好汉子不干,赖汉子干不了。”

(传统红烧肉)

鲁菜去哪儿了?
究其原因有的是许多地方和店面没有很好的去履行传统工艺造成的,有的是工作质量与态度上不严谨造成的,有的是偷工减料及使用替代品以及调料、配料、小料的滥用造成的,还有的是一开始操厨者所接受到的传承从根本上就不是传统技法,或是来自于传承者的滥竽充数造成的。这种种乱象愈演愈烈并继续误导着鲁菜后人的成长。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与厨师队伍要求的门槛低、人员素养有关。

从目前状况看,传统鲁菜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近些年来,鲁菜的传继承者之间根本没有“手与心的传递”,传继承者之间只有“传者只诞徒子徒孙,继者只管徒有虚名”罢了,如此这般便误入了恶性循环期。它像舞台上的那种你传我、我传你的娱乐节目,当你一次次的失真的传话后,最终结果一定是面目全非。

那种把说鲁菜找不到原来的味道的原因归咎于人们富裕了、吃“炸”了(济南土话),并嫁祸于原材物料或调料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一个学习、研究了近50年鲁菜和一个传统鲁菜嫡后的人,可以负责任地说鲁菜的“真谛”其实就是“油盐酱醋汤”,通过各种器具及火工传递和简单调味品的有机结合,使其得到更合理、更能尽善尽美地烹制出丰富多彩的美味佳肴。

鲁菜去哪里了?我们呼唤着!我们眺望着!我们期待着总有一天传统鲁菜真味的到来。

本文首发于2021年6月3日的《山东工人报》

作者薛建国,65岁,鲁菜家族、传统鲁菜嫡后

1935年父亲私塾4年后去青岛学徒

1944年父母亲在济南大观园创立“文盛居”,全面经营鲁菜红白案

薛建国自幼跟随父亲学习鲁菜,50年里先后自营餐饮20余年、参与大型酒店管理近10年、后转入幕后开展对鲁菜的溯源,致力于保护传统鲁菜、研究传统鲁菜

曾发表“论融合菜”、“传统鲁菜的味道去哪里了”等多篇文章

本头条号经薛先生授权全文发表本文章,文章不代表本头条号观点。本图文内容版权所有人为薛先生,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转载、摘编。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PTU@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