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 不成形怎么办(大便总是不成形)
众所周知,排便是我们身体的一种正常生理反应,我们吃进体内的食物在经过胃肠道的分解后,一些无用的代谢产物就会以粪便等方式排出体外,而一个正常人的每天排便应该是有规律,且大便状态是不软不硬的。
但如果发现大便次数增多,大量稀烂不成形,那就要注意了,这是在提醒我们身体存在一些疾病。
这种情况,中医称之为“便溏”,指的是大便形似溏泥,不成形,患者主要表现为大便稀薄。祖国医学认为,便溏的病因病机中,以脾虚最为多见,脾主运化升清,若脾虚,可致清气在下,化生内湿,则生便溏。
脾虚,则便溏!
中医认为,人体内的五脏六腑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脏腑各司其职,则身体安康。其中脾胃主司运化,有化生气血,纳运食物的作用。故《黄帝内经》也记载:“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指出饮食水谷的消化与运输需要依赖脾胃的功能。
从现代医学角度理解,食物从口腔进入胃中,胃会分泌胃酸等物质分解食物,而在这个过程中,“脾”也参与消化内分泌及神经调控的过程。恰如《黄帝内经》所言“脾主为胃行其津液”。
如果脾气健运,则摄入体内的食物就能及时化为气血而充养机体,营养输送到身体各脏腑器官得以维持生命活动。
若日常生活中劳累过度,饮食不节制,又或者久病耗伤脾气,导致脾虚,则饮食水谷的运化失常,导致运化精微、积谷为滞,聚水成湿,形成湿滞内生、清浊不分、杂混而下,最终诱发便溏。这就如同一条泥路,雨天的时候,路上就会出现很多有泥浆的地方,甚至出现脏脏的水坑。
这一现象,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也讲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意思是说,脾气主升清,胃气主降浊,如果脾胃出现问题,胃气不降了,反而往上走,就会出现嗳气、呃逆、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等表现;脾气不升了,就叫做脾气虚弱,严重的则称之为脾气下陷,就会出现腹泻、便溏等症状。
现代医学认为,便溏即为大便不成形,大便稀软,呈现烂泥状,且大便中可能伴有不消化之物,也即我们常说的“拉稀”,若病程持续1周以上,可预示器质性病变;若病情严重,可使人体丧失大量水分,将机体置于脱水状态,从而减少血容量,增加血液黏稠度,影响血液循环,可致血栓、血管堵塞,进而诱发心血管疾病。
脾虚有轻重之分,及时调理为关键!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表示自己有脾虚的表现,但据调查显示,在这些人群中,真正重视并及时调理的人并不多,多数人仅采取食疗或自行服药。然而,脾虚证表现多样,不同患者,其症状的严重程度、病程长短、年龄、体质等不同,用药也应不同。盲目使用补脾药,或者“东施效颦”,照搬其他病友的用药组方,很容易适得其反,导致脾气更伤。
中医临床中,将脾虚证分为轻、中、重度。其中,轻度脾虚以气虚为主,主要表现有腹胀,食欲减退,进食腹胀加重,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言懒语,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舌苔淡白等。
中度脾虚则多以脾阳虚为主,主要表现有腹胀,食欲减退,进食腹胀加重,甚至仅吃一点东西都胀,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大便溏稀,腹痛绵绵,喜温喜按,或出现手脚冰凉,小便短少或白带量多色白,舌淡胖苔白滑等症状。
重度脾虚以脾虚诸证为主并常伴见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典型症状,比如除了可出现上述症状外,甚至可出现久泻脱肛、胃下垂、子宫脱垂、各种慢性出血病证等。
参苓白术散,益气健脾,治便溏!
改善脾虚引起的大便不成形,中医一般选用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作为基础方随证加减治疗,其中,补中益气汤侧重于补中、升阳举陷,故多用于脾虚严重者,而参苓白术散则多用于轻度和中度脾虚证。
参苓白术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该方被后世奉为治疗脾胃气虚泄泻和“培土生金”治法的代表方剂。该方由白扁豆、白术、茯苓、甘草、桔梗、莲子、人参、砂仁、山药、薏苡仁组成。
其中,人参、白术、茯苓为君药,用以益气健脾,兼可祛湿。山药益气补脾固涩;莲子肉补脾涩肠;白扁豆健脾化湿;薏苡仁健脾利湿;四药共为臣药。佐以砂仁芳香化湿、行气醒脾;桔梗宣利肺气,配伍砂仁能调畅气机,又能增强茯苓、薏苡仁等的利湿之功。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参苓白术散可通过改善患者的肠道菌群以改善腹泻、便溏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阴虚火旺者慎用,以防渗湿伤阴。而且,长期便溏的患者由于病情缠绵,反复发作,有的患者便溏时作时止,因而实际发病病因也会较为复杂,可由湿热所引起,正如古代名医朱震亨在他的医著《平治荟萃》中提到:“溏泄者,渐下汗积粘垢,湿兼热也”,也可由脾肾不足,肝气不足等引发。因此,在实际调理时,应结合自身情况在辨证的前提下系统调理,抓住病机关键,标本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