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秋多少分钟有床戏(色戒多少分钟)

在张爱玲的创作生涯中,《色戒》是一篇独特的小说。这部短短两万字的作品,耗费了张爱玲整整25年的心力创作。在“高产”的民国才女张爱玲那儿,如此“难产”的作品实属罕见。

有人评价说,因为这部作品映射了张爱玲本人和胡兰成之间的情感经历,张爱玲为了避免读者将她与主人公“王佳芝”混为一谈,才对《色戒》反复修改,迟迟没有发表。不管背后隐情是否如此,不可否认,张爱玲确实格外珍视《色戒》这部作品。

可惜的是,这部张爱玲精雕细琢25年的作品,在发表后并没有掀起多大的波澜。直到几十年后,著名导演李安将这部尘封的佳作搬上荧幕,片子一举斩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香港金像奖、台湾金马奖等多个奖项。人们这才惊觉,原来张爱玲还有这样一部旷世佳作。

从小说艺术高度上来说,《色戒》的成功在于它并非单纯讲述了一段突破道德界限的乱世孽缘,而是以男女情事为发端,触及到了人性最幽微的地带,展现了命运的苍凉与无奈。因此李安评价说:“这是张爱玲最完美,最深刻的一部作品。”

在电影的演绎上,李安的成功则要归功于他将张爱玲小说中刻意隐去的情欲,以更为直观、大胆的艺术形式呈现,做出了令人信服的解读。同时看过原著和电影的读者不难发现,对男女情事的不同演绎,造就了原著小说和影片呈现效果的最大差异。

对比原著中张爱玲对“性片段”的一笔带过,李安则煞费苦心,在影片中用了三段镜头,7分多钟,大胆展示了男女主人公的床笫之欢。李安这一大胆改动,使得这部作品在上映之后饱受争议。有人说,李安的这三段镜头其实可有可无,存在的意义不过哗众取宠。但是李安却痛心疾首地表示:“没有那7分钟,《色戒》就不是《色戒》。”

因为这充斥着非议和香艳的7分多钟的三场床戏,很多人认为是李安扭曲了原著。直到多年后再读《色戒》,我却认为影片的这一改动,恰是李安对张爱玲作品中女性细腻心理的一种破译。这一点,通过原著和影片的几点比较就能找到佐证。

故事背景发生在上世纪40年代,全国范围内抗日革命正酣,汪伪政府的恐怖势力也遍及全国,残害了无数爱国志士和百姓。这一背景下,岭南大学的女学生王佳芝参加了进步社团,和几个同学自发成立了一个暗杀组织。貌美的王佳芝则被安排为色诱汉奸头目易默成的对象,伺机实施计划。

原著中,张爱玲对这一暗杀计划的着墨不多,只是将其作为一条暗线,隐伏于情节之中。而小说中大量的人物心理描写,则从王佳芝的角度更直观地凸显出了女性的情感脆弱和人性弱点。

张爱玲笔下的王佳芝,是一个乱世之下身不由己的孤女形象,本身并不具备很强的革命性。她最初加入进步社团,不过是出于对学长邝裕民的爱慕之情,后期被安排去色诱易先生,也并非心甘情愿。

正因如此种种,暗杀计划里的王佳芝,不过是时代的一枚棋子,她一直把自己当做是一个搏命演出的“特工”。从某种程度上说,王佳芝参加革命是私欲驱动下的一种“奉献”,而故事中第一次暗杀计划的“流产”,却让她陷入了歇斯底里的绝望。

为了这个计划,王佳芝费尽心机乔装成商妇麦太太,不得已委身于自己看不上的同伴梁润生,失去了自己宝贵的童贞。可是当她千方百计,终于接近目标,警觉的易先生一家却离开了香港。

第一次暗杀计划失败,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王佳芝成了最大的牺牲者。可她的牺牲却没有换来同伴的安慰,反而迎来了别有深意的嘲讽目光。同时,她在学长邝裕民那里也遭遇了爱情的巨大落差,自己还被吴特工视为一枚可以随时利用、随时牺牲的“肉弹”。

从小被父亲遗弃的不安,长大后被组织无条件“安排”的绝望,其实都为王佳芝并不坚定的革命意志埋下伏笔。在计划失败后的三年时间里,王佳芝寄人篱下,生活窘迫,承受着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折磨,她一度感到自己被世间无情抛弃,看透了生死。

因此在三年后的第二次暗杀计划中,当易先生要送她6克拉钻戒作为爱的纪念,在仅仅是在买钻戒时露出“温柔怜惜的神情”,这片刻的柔情却让内心空洞的王佳芝陶醉其中,连家国大义和个人生死都置之度外。

王佳芝的心轰然一下,虚荣的心理满足也好,初尝爱情滋味的欢愉也罢,总之她的情感战胜了理智,在千钧一发之际喊了一声“快走”。这一刻,人性的私欲统治了她的大脑,她成了一个被爱情冲昏了头脑的普通女子。

原著中张爱玲对王佳芝和易先生的交往细节并无太多细节描述,连借王佳芝之口道出的私会也轻描淡写:

“事实上,每次跟老易在一起都像洗了个热水澡,把积郁都冲掉了,因为一切都有了目的。”

然而仅仅是只言片语的描写,读者也能感受到这段感情的存在。倘若不是两人之间确有感情,王佳芝也难以在两人的缠绵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放松。后来在处决王佳芝时,易先生也有过一番心理挣扎:

“他对战局并不乐观,不知道他将来怎样?得一知己,死而无憾。他觉得她的影子会永远依傍他,安慰他。虽然她恨他,她最后对他的感情强烈到什么地步都不相干了,只是有感情。”

张爱玲笔下的这些文字,可以说以一种朦胧的方式佐证了王佳芝和易先生之间那段危险的爱情。但是关于这场感情发生的具体经过,张爱玲并无过多的赘述。因此,床笫之欢就成了他们相爱的唯一证据。为了突出人物情感,让情节更加合乎情理,李安便大胆借用床戏的形式来“图解”这段危险的男女关系。

在李安的镜头之下,两人的初次鱼水之欢,始于王佳芝的主动撩拨。她在易先生面前主动脱掉大衣,故作老成但却照本宣科,不掺杂任何感情的成分。在易先生眼中,王佳芝则是一只主动送上门来的猎物,不过是其宣泄欲望的工具。

这次经历对王佳芝而言,是压抑而粗暴的。然而李安用王佳芝最后一抹别有深意的微笑,暗示易先生已经不自觉地就走进了精心设计的暗杀陷阱,也暗示了王佳芝作为女性,在这段男女关系中俘获对方的成就感。

第二次,两人彼此间逐渐有了一定默契和言语交流,这让易先生开始放松了警惕,王佳芝也开始享受这片刻的欢愉。这是两人肉体的试探,也是两人同床异梦之下的心里挣扎与纠缠的外化表现。

第三次,也是电影中所呈现的最后一个情欲镜头。一定程度上,两人都已经沦陷其中而难以自拔。在情欲的顶峰,王佳芝用枕头捂住了易先生的眼睛,易先生没有反抗,而王佳芝突然将头转过来,狠狠地望了一眼对面挂着的手枪。

那一瞬间,她的内心陷入了强烈的矛盾挣扎,她想要为民除害,但是强烈的爱欲却让她迷失,放弃了这个绝佳时机。

在李安的镜头下,王佳芝和易先生是猎人与猎物,是针锋相对的敌我关系。表面上看,王佳芝是猎人,成功俘获了易先生的心,取得了对方的信任。但是在一次次的身体接触中,她假戏真做,坠入了易先生的情网,不知不觉从“猎人”转变成了“猎物”。

三场床戏的表现,两人从最初的试探和警惕、到后来的放松与信任,为故事的最终悲剧埋下了伏笔。

在这7分钟时间里,李安向我们诠释了“性”也可以很艺术。原来“色情”和“情色”的最大差异在于:前者苍白空洞,只有一个“色”字;后后者则包罗万象,能将人物微妙的情感和复杂多变的人性,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电影中李安还特意增添了日本酒馆见面的一场戏。在酒馆里,王佳芝借《天涯歌女》向易先生委婉地表白了心意,歌词中“小妹妹”、“郎、”“家乡”等情深意长的词语,让这个杀人如麻的刽子手也不禁潸然泪下,动了一回真情。

其实对比原著我们不难发现,李安的这一改动不仅使王佳芝和易先生的这段感情越发“有迹可循”,也让情节设置更为合理。李安以一种更高明的手段,还原了个人爱欲之下,家国情怀是如何被消解的过程。而作为一个普通女子的王佳芝,也更加形象饱满,电影中关于人性和欲望的探讨也更为突出。

《色戒》在本质意义上并不是一部突显家国情怀的小说,张爱玲不过是以家国的背景为掩体,表达个人在时代和命运面前如乱世浮沉般的无力和挣扎。比起原著中人性弱点显著的王佳芝,李安用诸多的细节镜头,将王佳芝塑造成一个更具强烈抗争意识的革命女青年。

在李安镜头之下,这种强化的家国意识和个人爱欲需求的冲突也随之加强,进一步加深了王佳芝这一人物形象本身的矛盾性和悲剧色彩。

在这场自我与信仰的角逐中,王佳芝到底成了一个自私虚荣、爱情至上的个人主义者,可这也并非她本来的面目。如若不是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战争,她或许还是那个不施粉黛、天真纯情的女学生。

除此之外,李安的另一个高明之处在于,他清楚地看到了张爱玲在王佳芝身上折射出来的爱情观。虽然张爱玲一再强调作品中的王佳芝和她本人并无任何关联,但是我们依然能从王佳芝的身上,看到一些张爱玲的影子。

在现实中,张爱玲同王佳芝一样,一生笼罩在亲情缺失的阴霾之中。缺爱的童年造就了她敏感而偏执的性格。因此,当爱情如一道彩虹般,出现在她遍布阴影的生活中时,她便奋不顾身、飞蛾扑火一般去爱,哪怕低到了尘埃里。

为了心中的爱情,张爱玲全然不顾胡兰成的汉奸身份,甚至不计较对方能否给她一个名分。遗憾的是,这段刻骨铭心的感情还是以悲剧作为收场。

在爱情里的巨大创伤里,当人们还在为她扼腕叹息之际,张爱玲已经恢复了经历这段感情之初的冷酷和清醒。内心炽热的她在多年后道出了爱情的真谛:“爱了就是爱了,不问值不值得。”

显然,在主人公王佳芝身上,张爱玲的这一爱情观被演绎得很透彻。李安在参与剧本创作时,也留意到了这一点。他有意地让王佳芝这个角色向张爱玲靠近,于是他在原著的基础上,加以延伸和想象,补叙了王佳芝幼年丧母、战乱中又被父亲抛弃的坎坷经历。

在李安的大胆创新和精心编排下,电影《色戒》被赋予了一种传奇色彩,同时也增加了一丝悲悯和温情。王佳芝的临阵反水虽然让人批判,但是从单纯的人性角度出发,这个乱世孤女爱而不得的遭遇却很难让人生出恨意,甚至令人同情。

电影的最后,易先生亲手将王佳芝送上了刑场,却在她走后一遍遍地抚摸着她身前的遗物,追寻着她存在过的痕迹。

易先生做出了更加残忍的选择,对王佳芝,对他自己都是如此。浪漫与血色,信任与背叛,强烈的人性冲突之下,这样压抑的爱情才更让人痛彻心扉。

张爱玲两万多字的原著,李安却花了足足150分钟,一步步把灵与肉的渐进过程通过声、光、影展现出来。这是因为李安相信,人性是复杂的,感情是多样的,而特定时期的爱情可以是匪夷所思的。


END.

在阅读中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更多名人轶事,文学解读,欢迎我的账号@晓读夜话~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PTU@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