昝怎么读(昝这个字怎么念)

姓氏联,是楹联百花苑中一个多姿多彩的品类。

姓氏对联代表的是血缘关系,家族史的来源和发展。

云台厕位封槐里;

明史修文寄石园。

上联典指东汉名将万脩(?-公元26年),字君游,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万脩在更始政权时期被任命为信都令,刘秀宣慰河北之时,王郎起兵追捕刘秀,当时河北的郡国大多投降王郎,只有万脩与信都太守任光、信都都尉李忠等人据守信都郡迎接刘秀,使刘秀有了反攻的基地。此后随刘秀击破邯郸、平定河北。历任偏将军、右将军,先后被封为造义侯、槐里侯。公元26年(建武二年),万脩奉命与扬化将军坚镡共攻南阳郡,因病在军中去世。汉明帝永平年间,明帝追忆当年随其父皇打下东汉江山的功臣宿将,命绘二十八位功臣的画像于洛阳南宫的云台,万脩名列第二十六位。

下联典指清初著名史学家万斯同(公元1638-1702年),字季野,号石园,门生私谥贞文先生,学者称石园先生,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万斯同生而异敏,读书过目不忘。8岁时,在客人面前能背诵《扬子法言》,终篇不失一字;到14、15岁读遍了家藏书籍,以后专攻21史,并受业于浙东著名史学家黄宗羲,后又博览天一阁藏书,学识锐进,博通诸史,尤熟明代掌故。万斯同像他的老师黄宗羲一样,讲求志节,坚不仕清。康熙间荐博学鸿词科,不就。大学士徐元文出任修《明史》总裁,又荐他入史局。黄宗羲觉得修《明史》,事关忠奸评判和子孙后世的大业,有万斯同参加,可以放心,便动员万斯同赴京,并在赠别诗中以“四方身价归明水,一代奸贤托布衣”相勉。万斯同后来同意以布衣参与编修《明史》,《明史稿》五百卷,皆其手定,前后十九年,不署衔,不受俸。又为尚书徐乾学纂《读礼通考》二百余卷。有《历代史表》、《纪元汇考》、《儒林宗派》、《群书辩疑》、《石园诗文集》等。

明经译典通中外;

吮痈留情感地天。

上联典指三国时期高僧、佛经翻译家支谦,又名支越,字恭明,约公元三世纪时人。月支国优婆塞人,体形细长黑瘦。汉末来中国,他的祖父法度在东汉灵帝时,率国人数百移居中国,支谦同来,至洛阳,受业于支谶的门人支持,深通梵典,有“天下博知,不出三支”之谓。他从小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精通汉文,后又兼学梵书,受业于同族学者支持,通达大乘佛教理论。因聪明超众,时人称为“智囊”。吴主孙权拜其为博士,辅导太子孙亮。他懂得多种西域文,精通梵语,博览经籍,翻译了数十种佛经重要典籍。从吴孙权黄武二年到孙亮建兴二年(公元223-253年),约三十年间,译出佛经《大明度无极经》、《大阿弥陀经》等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创作了《赞菩萨连句梵呗》三契,其翻译以大乘“般若性空”为重点,为安世高、支谶以后的译经大师。

下联典指唐代定州人支叔才(生卒年不详),隋末年荒,曾在荒野中乞讨食物,回家后喂给母亲。母亲被贼抓住,他去申诉,贼怜悯他的孝心,放了他母亲。母亲得了痈疽,他吸疮注药。母亲去世,他在墓旁筑屋守孝,有白鹤在他身边,人们以为是孝感所致。高宗时,他的孝行受到朝廷的表彰(事见《新唐书·孝友传·支叔才》)。

善政消灾招异鹊;

雄师逐寇破夷兵。

上联典指宋代朝散大夫柯述(公元1017-1111年),字仲常,福建南安县人。皇祐年间(公元1049-1054年),柯述为泉州教授,嘉祐年间(公元1049-1054年),柯述为泉州教授,嘉佑二年登进士二年登进士,初任赣县县尉。缉盗办案,不遗余力。先后任赣州县尉、吴兴知县、怀州太守、福建提刑、湖南运使,两度任福州太守,又被封龙图阁直学士。1075年柯述奉命到漳州赈灾,救活饥民无数,有异鹊两只巢于栋,秩满,移居传舍,鹊亦随止。既归,飞翔数十里,喧噪彷徨不忍去,人人称异,遂传为佳话。苏轼有长诗记其事。柯述通百家诗史,更精于《易》,著有《否泰十八卦》。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逝,配祀于学宫。

下联典指明代民族英雄柯乔(公元1497-1550年),字迁之,号双华,安徽青阳县人,世居于九华山柯村。师李古源、王阳明、湛若水等人。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进士。初任行人御史,贵州道郎等职,以政绩升任湖广按察司佥事,治理沔阳大堤,大大减少了水患。后又建立集市,铺设浮桥,兴办学校,平雪冤狱。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柯乔升任福建布政司参议,按察司副使,巡海道副使,协助提督朱纨加强浙闽海防军务,抗击葡萄牙殖民者,打击海匪扰民活动,并亲自领军镇守泉州、漳州等海防要地。他任巡海道副使期间,在浙江至福建一带沿海,带领军民抗击葡萄牙殖民者的侵略,在东山岛附近海域设伏,大败侵略军,收复鼓浪屿等侵略军盘踞的沿海据点,迫使侵略者南逃广东沿海(后占领了澳门),柯乔也因此触犯权贵利益,蒙冤被罢官为布衣,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受冤放还原籍青阳柯村。在双峰筑草堂闭门读书,著有《九华山诗集》2卷。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朝廷察知柯乔冤情,诏令进京授职,时柯乔已病逝。

昝(Zǎn)

助产安胎留宝典;

奉亲暖席记贤名。

上联典指唐代医学家昝殷(约公元797-859年),四川成都人。著名妇产科专家,擅长妇产科和药物学。他精通医理,将数十年治疗妇产科常见病证的临床经验,仿孙思邈《千金方》体裁,撰著成《产宝》一书,后增辑成《经效产宝》三卷。原书共52篇,371册。今存本41篇。《经效产宝》是我国现存最早、流传最广的妇产科专著,对后世医家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具有很高的文献学和临床学价值。他对摄生、食疗也颇有研究,著有《道养方》,另著有《食医心鉴》三卷,为营养学(饮食疗法)专著。《食医心鉴》 原书宋代尚存,后失传,现在流传的本子是日本人从《医方类聚》中辑出,共1卷。书中载方211首,治疗16类病症,其中在论中风疾状、心腹冷痛、五种噎病、七种淋病、小便数、五痢赤白肠滑、五种痔病下血、妇人妊娠诸病及产后、小儿诸病食治诸方中载粥疗方46首,每方叙述主治病症,药粥组成、制服法。此书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唐以前药粥方临床应用经验,其中高良姜粥、黄雌鸡粥、黄芪粥、糯米阿胶粥、竹沥粥、地黄粥、猪蹄粥、马齿粥、淡竹叶粥、梨粥、生芦根粥、人参粥、鸡子粥、郁李仁粥、紫苏子粥等方,一直沿用至今,经久不衰。

下联典指明朝文学易(生卒年不详),是有名的孝子。溥学易是万历年间的举人,本性至孝,他的父亲年老怕冷,为照料80多岁的父亲,几次任官不受。他因恐父亲年老一人睡床不暖,就与父亲同床共枕共被睡了8年,直到父亲去世。最后授他金谿知县,未上任卒。民间于是流传着他至孝感人的故事。

【注】昝(Zǎn)不是咎字,不能读成Jiù。

管(Guǎn)

始相春秋尊仲父;

惟钟山野傲王侯。

上联典指春秋时著名的政治家、齐国相国管仲(约公元前723-前645年),姬姓,名夷吾,字仲,卒谥敬,故亦名敬仲,颖上(今安徽颖上县)人。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管仲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授权让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建立选拔人才制度,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管仲改革的实质,是废除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齐国由此国力大振。对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这一外交战略也获得成功。后来孔子感叹说:“管仲辅助齐桓公做诸侯霸主,一匡天下。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蛮人统治下的老百姓了。”

下联典指三国时著名学者、隐士管宁(公元158-241年),字幼安,北海郡朱虚(今山东安丘县官庄镇管公村)人。管宁家里很穷,更不幸的是他十六岁时就死了父亲,亲戚朋友可怜同情他,赠送了许多财物让他葬父,可是管宁一文不取,只凭借自己的真实财力安葬了父亲。管宁好学,结交了几个后来很著名的学友,一个叫华歆,一个叫覃原,三个人很要好,又很出色,所以当时的人把他们比为一条龙,华歆是龙头,鄂原是龙腹,管宁是龙尾,他们最尊敬的大学者是当时著名的陈仲弓,陈的学识行为成了他们的追求目标。有次华歆和管宁在园中锄菜,管宁锄到一块金子,他看也没看一眼;华歆却捡起来看看,随手抛掉了。又一次管宁和华歆在房里读书,正好有贵人在门外经过,管宁就如没听见一样,依旧读他的书;华歆甩下书,跑出去看,回来时脸上露出羡慕的颜色。管宁就将坐席割开,对华歆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汉末中原动乱纷纷,管宁、裴原、王烈相约去辽东避难。管宁找了一处荒山野谷挖个土窑居住。后来曹操统一了中原,而辽东自公孙度死了之后,政局发生变化,渐趋于不稳定。管宁只好带着亲属乘船返回家乡。据载,船队在航行时遇到风暴,很多船都沉没了,管宁坐的船也很危险,但他就当如没事一样。回故乡后,魏文帝、魏明帝多次征召他,华歆、王朗、陈群等朝中大臣更是反复地推荐管宁,华歆还提出把自己的太尉之位让于管宁。而管宁却一概推辞,至死也没有出仕。只是留下了名著《氏姓论》。

专心向学成名士;

慧目遥观识状元。

上联典指东汉名儒卢植(?-公元192年),字子干,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性格刚毅,师从太尉陈球、大儒马融等,为郑玄、管宁、华歆的同门师兄。曾先后担任九江、庐江太守,平定蛮族叛乱。后与马日磾、蔡邕等一起在东观校勘儒学经典书籍,并参与续写《汉记》。黄巾起义时为北中郎将,率军与张角交战,后被诬陷下狱。皇甫嵩平定黄巾后,力救卢植,于是复任为尚书。又因上谏激怒董卓被免官,隐居上谷军都山,后被袁绍请为军师。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卢植去世。著有《尚书章句》、《三礼解语》等,今皆失佚。唐代时配享孔子,北宋时被追封为良乡伯。据传卢植少年时和郑玄一块儿拜马融为师。马融在讲坛上设绛纱帐,帐后设女乐,在帐前讲书。卢植只专心听讲,几年从没看女乐一眼。白马将军公孙瓒以及后来的蜀汉昭烈帝刘备皆为卢植门下弟子。范阳卢氏后来也因之成为著名的家族。

下联典指唐代元和年间状元卢储,字号及生卒年均不详,江淮一带人氏(李传玺作合肥人)。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庚子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二十九人。考官为太常少卿李健。试题为《早春残雪诗》、《何论》。卢逊于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入京,向尚书李翱投卷,求其荐举。李翱以礼相待,因有急事外出,便将其诗文置于案上。李翱长女刚刚十五岁,来此间偶阅卢卷,爱不释手,连阅数遍,对侍女说:此人必为状头。李翱刚巧回到室外,闻听此言深以为异。过了一会儿,便命下属到邮驿向卢储表明招婿之意,卢先是婉言谢绝,一个月后又应允。第二年果然取状头。遂即完婚。洞房之夜,卢储作《催妆诗》以抒情,诗云:“昔年将去玉京游,第一仙人许状头。今日幸为秦晋会,早教鸾凤下妆楼。”

莫(Mò)

粤岭神童科甲首;

湖州循吏弟兄三。

上联典指唐朝莫宣卿(公元834-868年),字仲节,号片玉,谥孝肃,广东封开人。他是两广的第一个状元,也是我国科举制度时代最年轻的状元,高中时只有17岁。幼年时他的生父病逝,遂与母亲梁氏随继父生活。由于继父的家境较富裕,他得以入学堂读书。相传莫七岁时已学会吟诗,一次受群童欺侮他愤然在沙中写诗一:“我本南山凤,岂同凡鸟群。英俊天下有,谁能佑圣君。”诗的前两句载《全唐诗》,后两句载《开建县志》。12岁时即参加科举考试并中秀才,被乡人称誉为“神童”。唐大中五年(公元851年),17岁的莫宣卿赴京城参加廷试获中制科状元,从而成为广东历史上科举考试“破天荒”的第一个状元,并是始隋唐以科举取士以来年龄最小的状元。莫宣卿考取状元后,被任为翰林书院修撰。其后他还乡省亲,因母亲不愿随其北上定居,莫遂上书朝廷请求改委他在南方任职以奉养母亲。唐文宗允准,改委他浙江台州别驾(刺史的副职)。他即奉母携眷往台州上任,但未到台州却病逝于途中。莫宣卿的生平业迹不显,存世的诗作也仅三首半,但由于是广东历史上的第一个状元,他的传奇式事迹及影响仍在岭南文化史上占有不容忽略的地位,为后人所尊崇。

下联典指南宋莫伯镕(生卒年不详),字器之,湖州归安(今浙江省湖州)人。莫伯镕少有超乎世俗之志,年五十即归休,请名师教诲其子。他的三个儿子皆登科,时号“三莫”。长子莫济(生卒年不详),字子齐,高宗绍兴十五年进士,为平江府录事参军。后又中博学鸿词科,居官给事中时,因反对外戚张说被罢职,后仕至司农少卿。次子莫汲(生卒年不详),字子及,号月河。高宗绍兴十八年进士。为国子监正,因得罪秦桧被贬化州知府。三子莫冲(公元1122年-?),高宗绍兴十八年与二兄同年进士。二十一年复中博学宏词科。官明州长史,以循良称。

栽梅种竹平山隐;

急难捐金沪市闻。

上联典指明代江都人经承辅(生卒年不详),字兰谷,少年时丧父,侍奉母亲极为诚心,又抚养弟弟成名。后隐居在平山,植梅种竹,耕读教子。

下联典指清代上虞人经元善(公元1840-1903年),原名高泉,字莲珊(后也作莲山),号居易子、居易居士,晚年号剡溪聋叟,笔名沪滨呆子、汨罗江后学等,浙江上虞五驿乡(今驿亭镇)驿亭人。父芳洲(经纬)是上海富商,因接济军饷功,清廷授主事加员外郎衔。家中富有,好行善事,乐捐救灾助人,先后获得清朝奖励十几次。盛宣怀督办电报的时候,他加入30万两股金,不久就被任命为上海电报局总办。光绪年间,直、豫、秦、晋遭遇旱灾,他集资数万筹办急赈,上海有协赈公所即从这时开始。后历办各省赈灾捐款,募款达数百万。热心教育,创办经正女学,开中国女学先河。晚年参与改良维新活动,尤其是在公元1900年1月,在己亥立储中,领衔发起有一千多人签名的保皇通电,恳请光绪亲政,反对另立皇储,结果触怒了以慈禧为首的后党,因遭通缉而亡命澳门。公元1902年恢复自由,被允返回上海,闭门家居,时有社会活动。子经亨颐,孙女经普椿(廖承志妻)。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PTU@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