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质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实质性的事情)

会计学有一条原则:实质大于形式。而在审计工作中,我们也会遵循这条原则。在审计项目准备时,我们会针对重点范围制订更详细的审计方案。在审计检查中,我们会在高风险领域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审计报告撰写时,我们也会尽可能反映重点问题的实质,对重点问题的实质会全面剖析并给予审计意见和建议。在日常学习中,审计人员也会围绕能对实际工作有实质性帮助的业务理论、规章制度、流程进行学习。

然而,审计人员在审计检查中都能发现实质性问题吗?有些被审计单位老觉得审计报告大多是反映鸡毛蒜皮的事情。当然了,如果审计报告上反映重大的实质性问题,他们也不愿看到。对于阅读审计报告的领导来说,也希望审计报告上能看到问题的实质,审计建议能够更具建设性。同时,受审计资源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审计项目投入的人力和时间也相对不足。所以,很多人觉得一些审计项目流于形式,而且有些审计人员自己也有这种感觉。甚至有人觉得是形式大于实质。

什么是实质?什么是形式?字面的意思可以查字典,而且每个人也都有不同的理解。但对于审计人员来说,实质更多的是重要的、能产生价值、能有成果的工作内容。而形式往往产生不了预期或未预期的成果,投入了审计资源,却没什么审计成果。

但真的是这样吗?恐怕不是这样,而且也不是用辩证法来解释的。

有些我们认为形式上的工作本身就是实质上的工作。很多审计检查虽然发现不了重大问题,但是经过风险排查和符合性测试,却能够让被审计单位放心,能让企业组织的领导放心。通过这些看似形式的工作,能够促进被审计单位提高风控合规意识,完善管理流程。

有些审计工作的实质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或了解。内部审计是企业组织治理的手段,也是管理延伸实施监督的手段。有些审计项目的真实目的或最终目的不会传递到每一位审计人员。有些审计项目本身不仅是手段还是目的。

许多形式上的工作合成在一起就成了实质性的工作。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不是每个审计项目都会投入充足的审计资源,所以有些审计项目看似没有实质性的审计发现。但如果长期来看,或者把不同问题点汇集起来,就会从这些表面上的问题总结出规律来。

长期形式上的工作能为实质性工作创造基础。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为了形式而形式,另一种是开始有点走形式,但经过不断的完善和改进,就能发挥实质性的作用。一些刚开始尝试的审计类型和审计领域,就有点像走形式,查一查流程制定和执行是否符合规章制度等,当经过不断地摸索和总结,就会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最后发现实质性问题了。

有些形式上的工作是为了规范和加强自我管理。有些基础性的工作,例如每天写工作日志,对发现重大问题起不到直接作用,只要把工作底稿的主要要素填好就行,但这些基础性工作能够促进总结和思考,如果真正利用起来也能起到很有价值的作用。

在很多体育运动中,例如搏击,教练虽然也纠正基本动作,但也要求学员不停地模仿和训练,刚开始的模仿训练就像是走形式,动作依然不标准,但时间久了,动作也就标准了,也就能够发挥效果。

很多工作是否是一种形式,不在于工作本身,而在于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我们觉得是一种形式的工作,而那些积极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尝试的人总会从形式上的工作中发现可以改善地方甚至跳跃到新的工作内容。

还有很多时候,我们大部分人都会犯一种毛病:实质性的事情,我们只是做形式上的思考。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PTU@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