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庸思想的理解和感悟(中庸什么意思)

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理论,叫“中庸之道”。现代人对“中庸”的概念比较模糊,中庸之道,有时候被理解为一种智慧,有时候被理解成一种处世的方法,也有人把它当作是一种境界,甚至有人说“中庸”就是“和稀泥”。

比如在汽车行业,大家一般会说:美系车的设计比较粗犷,而日系车的设计比较中庸;在实际的工作生活中,很多人在经历过现实的磨砺之后,越来越相信“中庸之道”是明哲保身的最佳选择。那么到底什么是“中庸”呢?

孔子

中庸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孔子提出来的,《论语》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他说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但中庸具体是什么一个解释,孔子没有进行详细的阐述,所以在后来,又出现了一部专门讲中庸的儒家著作,也就是《礼记》当中的第三十一篇——《中庸》。

到宋代的时候,《中庸》被单独当成一部理论,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也就是四书五经的这个“四书”。自此以后,世世代代的学者,开始对中庸进行翻来覆去的解读,而且越说越高深、越说越玄妙,以至于我们现在可以找到很多种对中庸进行的不同注释和解读。

作为儒家思想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如果从想从学术层面来搞清楚中庸是什么,估计是比较困难的,专业人士甚至可以就这个问题弄出一部学术著作来。那我们是否可以用一种通俗的方式,把中庸说清楚呢?

论语

其实对于中庸之道,我们通常还有一个这样的印象,也就是把这个中庸理解为“和稀泥”,比如两个人为了一件什么事争执不下,然后第三个人出面劝和,你也让一点,他也退一步,大家不需要撕破脸非得争个对错,然后这事就这么算了,好像这就是所谓“中庸之道”的处事方式。

那么在这里,我可以非常肯定地告诉大家,像这样的情况,绝对不是真正的中庸之道。在论语里面,其实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有一天,一个叫叶公的人对孔子吹嘘说:我们这有一个特别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别人一只羊,然后被他大义灭亲、举报了自己的父亲。

那么孔子听完之后微微一笑: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这句话的白话意思是:我们这里的人做法不一样,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这里面自然就有正直。

孔子

那么孔子的回答,非常奇怪,父子相互替对方隐瞒错误的行为,难道这就是儒家所宣扬的仁义道德吗?显然不是,孔子这段话,其实隐藏着更深层的一种中庸的智慧。

父亲偷羊,做儿子的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大义灭亲把父亲检举揭发,第二种选择,就是替父亲隐瞒。但是从孝道的观念来说,或者说人性的自然规律来说,儿子是不会去检举自己父亲的,因为你一旦检举了,就是不孝。

同时,作为一个正常的人来说,检举自己的父亲,你自己心里也过不去,这是人之常情,而且做父亲的,被儿子揭发检举,面子上也过不去,父子之间的关系,会非常的尴尬;

论语

但从法制的层面来说,儿子明明知道父亲犯错而不检举,那就是包庇犯罪,自己也同样在犯法。那么除开这两种选择以外,做儿子的还有没有其他的选择呢?当然有,那就是用“中庸之道”来解决这个问题。

做儿子的看到父亲偷羊,知道这是一件不光彩的错误行为,但他不会当众检举自己的父亲,而是应该私下劝诫父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将这个错误的行为进行纠正和弥补,这样既可以达到纠正错误的目的,同时替父亲保留了脸面,也维护了父子感情的和睦,那么用“这种方式”来解决问题,就是“中庸之道”。

孔子

所以,中庸之道,绝对不是和稀泥,更非毫无原则的模棱两可,而是一种把事情处理到最恰当的智慧,它既维护了正义和道德,同时也顾及了人情和脸面。

我想,论语当中的这个故事,或许就是用最通俗的方式,替我们解释了中庸之道最实用的一种内涵,当然如果你对中庸之道有更好的解释,或者不同的见解,也欢迎留言讨论批评指正。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PTU@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