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月上枝头。
每到夏秋季节的夜晚,找一条小马路吃吃逛逛,欣赏街边店铺的风景,是城市夜经济的重要内容。
上海几条夜市马路长期人声鼎沸,有些已成为网红。
我们从游客的角度去看一看。
商场步行街,热闹的网红拍照点
近几年,上海的步行街夜市如雨后春笋,如新天地、外滩枫径、安义夜巷、虹桥天地等。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以商场为主办方,门口专辟区域,管理井井有条,座椅、花卉、艺术灯带,夜幕下的视觉效果、氛围营造极佳,就连摊贩们的帐篷也艳丽多彩,仿如一条风景线。
中心舞台还会定时举办表演、集体运动项目等,堪称拍照打卡的好去处,充分体现了夜上海的摩登。
仔细逛下来,并非没有可提升空间。几条步行街的业态开始同质化,内容集中在三类:
一是快餐食品,如啤酒饮料、烧烤、汉堡、章鱼小丸子;
二是生活用品,大多为饰品、香水、手工包、花艺;
三是品牌广告位,如光明品牌店员说,每年7月到10月的周末,他们会去外滩的步行街摆摊,除非受疫情影响。
市民陈女士去过上述所有步行街,她表示,如果抹去周边环境标识,不看名字,它们的感觉相似极了,几乎分不出哪儿是哪儿。
游客评价两极分化。
上海本地消费者说,夜市已流行了两三年,有点审美疲劳,“卖的东西没什么特色”。有人说:“从很远的地方特地赶来打卡,拍照不错,一次就够了。”有人说:“就是商场里的品牌,不如逛商场更舒适。”
也有受访者持相反意见,一位刚从北方来上海工作的游客对步行街评价不错,表示下次还会再来;一位从广州来上海旅游的游客说,这些步行街跟广东的商圈不太一样,主打品牌不同,很有新鲜感。
值得一提的是七宝万科商场。
今夏,其门口的夜市步行街人声鼎沸,有出来散步、遛狗的亲子家庭,有乘凉的老头老太,有从地铁站出来随便逛逛的白领。
他们很少买东西,但让整条步行街充满烟火气。
换言之,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这里的步行街成为另一种公共空间,扮演了社区生活圈的角色。
阿涛是七宝夜市步行街的承办者,他手握一批群,每次有商场找他办夜市时,他就在群里发布夜市的时间、地点、摊位费等信息,摊主们自主选择是否报名。
摊主有些是兼职,只有周末有时间,有些则是连锁品牌的员工。
“我们是万科商场的一个少儿品牌。”一位卖玩具的摊主说,“门口人流量大,所以在此摆摊,也算广告位。”
许多摊主表示,人流量没有转化成消费额,营收比不上商场内的店铺,游客们大多走马观花,看个热闹。
阿涛近期又受邀前往凯德晶萃、大宁国际等商场门口组织夜市步行街。似乎未来,步行街将成为上海商场夜经济的标配。
来自北京的王女士对上海商场数量之多表示惊讶。在上海市区,几乎走过一个街角,就能见到一个商场。
艺术展览、文创市集、公共活动、潮牌社群等,从K11到TX淮海,各类商业创新、潮流设计几乎都被上海的商场包揽,有些模式在全国独树一帜。
“上海的商场太棒了。”王女士感叹,“那街边店铺、户外步行街逛什么呢?”
夜市类步行街如何区别并超越商场的束缚——这恐怕是上海有待思考的课题。
社区型步行街,风格自成一体
有一些常态化的小马路,未必禁止车辆通行,但在夜晚,街边店铺颇具特色,因此以走走逛逛而闻名。
大学路位于五角场商圈,毗邻好几所高校。夜晚,不到一公里的街道行人如织。餐厅的烟火与酒吧、咖啡厅里飘出的香气混合,夹杂着用餐、喝酒、买卖时的喧闹,构成一幅生机勃勃的风景画。
董天晔摄
8米宽的人行道处处是外摆空间,短短700米有6个红绿灯,以控制车辆低速通行,优化行人的逛街体验。街道两旁还有供行人休息的座椅,兼具美观与舒适。
“户外外摆式餐饮”成为这里的一大特色,让它的氛围有别于其他步行街。自由自在的生活气息吸引了周边居民、白领和高校师生。
从业态看,餐饮类店铺约占80%,以日料、西餐、东南亚菜等外国料理为主。为了适应周边年轻人,有些店铺以酒吧形式在深夜继续营业,也成为大学路的一大特色。
董天晔摄
沿街还有些创意零售、美发美甲店以及文化书吧等特色小商铺。虽然占比不大,但与餐饮店融合在一起,共同打造出大学路时尚多元、年轻潮流的气质。
有两位女生正结伴逛街,她们来自不同学校,说约在这里方便,在大学路边散步边聊天,感觉比坐下来聊天更放松。
有行人表示,自己来拍大学路的夜景,顺便吃点夜宵。
也有人冲着酒吧和咖啡厅而来,和朋友在露天喝点小酒,聊聊生活,成为一种解压方式。因此,大学路的人流量可转化为切切实实的购买力。
不过也有人提出,这里没办法找到一家家常菜馆。高校学子来自天南海北,灵魂深处其实更喜欢新疆大盘鸡、贵州酸菜鱼、四川麻婆豆腐或淮扬包子等地方菜,中餐其实也能做出“时尚感”“潮牌味”。
这些食物当然能通过外卖或去其他商圈获得,但大学路失去了这些,也失去了更多步行街的可逛性。
有人说,不到一公里的距离,对大学路是有制约的。它是否可以延展出更多的街道,甚至和五角场商圈打通,图谋更大的发展空间,成为上海夜经济的地标之一呢?
另一条虹井路,则以售卖韩国特色商品而闻名,在大虹桥片区拼出了自己独特的口碑。
沿街店铺均带有韩国特色,就连平平无奇的连锁超市,开在虹井路上的分店也独树一帜,售卖各类韩国年糕、大酱等特色食品。
满眼望去尽是韩文,颇有一种已经出国的错觉。
“这里的韩国烤肉店,味道挺正宗的。随便找一家,基本都不差。”曾经在韩国待了5年的陆女士评价说。
周末,虹井路上的商场也安排了夜市步行街,果然还是服饰、首饰、香水这几类。一位服饰摊主说,过几天她会去另一个商场门口摆摊。此语也折射出缘何商场的步行街容易同质化。
生意最好的是啤酒、烧烤。这里的餐饮市集,已不能用“摊位”来形容。
一家韩国烤肉店,在步行街区域搭建了一个颇有面积的临时帐篷,可容纳十几桌客人同时吃烤肉,内置空调,外用厚塑料遮挡,规模比正常店铺还大,门口排起长队。
店铺老板与熟客们早已成为朋友。“上周怎么没过来喝一杯”“你要的大酱今天到新货了”……类似的寒暄不绝于耳。
记者去餐厅借个洗手间时,服务员都热情地介绍周边店铺,推荐逛街路线。这里美甲店的店主,同时是隔壁面馆的常客;而面馆的老板又会去超市员工那儿借东西……步行街的生态,与周边群体的生活方式相呼应,更像一个“开放式社区”。
社区型步行街,意味着更多探索与发现的趣味。风格自成一体,也是上海开放、创新、包容的文化缩影。
“上海其他一些小马路,也能按照这个思路打造一下就好了。”一位土生土长的白领女性感叹,“还是它们比较好逛。”
(实习生林淑婷、胡悦对本文亦有贡献。)
【专家对话】
步行街的迷人,在于文化而非商铺
近几年,无锡南长街逐渐声名鹊起。其中一段微更新典范、网红打卡点桥洞咖啡馆,出自上海设计师范日桥之手。他同时也以专家的身份,持续参与了南长街的改造规划。步行街怎么做才会吸引年轻人呢?听听他怎么说。
记者:坦白说,长三角现有商品品类很难给人惊喜。步行街标配如星巴克、肯德基、哈根达斯,土特产如蹄髈、江南糕点,文创如手工艺品、书签、绣品……基本大同小异。上海颇具特色的首店、旗舰店、国际潮牌大多位于商场内。这也是步行街夜经济越来越难做的原因。
范日桥:对,如今商铺已经很难独特。品牌一旦做起来,就会走连锁之路,变得到处都有。业态不能局限在长三角范围。
有些东西城市里已经四处可见,没必要再到步行街来。倒不如把全国各地业态聚集到一条街。这种“大组合”提供了差异化的价值,也算步行街破题的一条思路。
年轻人喜欢逛的夜市步行街,必须同时是附加值高的精神文化消费。没有创造惊喜的夜市,不会生动。记者:您理想中的步行街,需要做到哪些?
范日桥:第一,尺度宜人,宽度在6米—8米为宜,过大过宽,就没有逛街的氛围。
第二,充满风情。那是一种经过设计的市井气、烟火气。和路边摊的烟火气不一样,经过设计后,步行街才有现代属性,有景观商业,能产生文化附加值和当代活力。
第三,业态内容是核心,但那取决于招商的水平、城市的资源如何。风情感一定来自有创造的内容,而不仅仅是外观。
记者:您对上海的步行街夜市有什么建议?
范日桥:上海的步行街比较洋气,很国际化,自有其优势。如果提点建议,或许因为上海比较商业化、商场化,步行街更像商品的秀场,好看、热闹有余,实际更像商场购物的外延。
真正迷人的内容必须和文化有关,和城市的故事有关。步行街的文化恰恰需要挖掘、探讨和创新,非市场主体不妨适当介入。
如果内容完全放给市场,在商言商,商业主体打造文化是有难度的。
(关于南长街的详细案例,另有文章)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龚丹韵 题图来源:虹井路上的夜市步行街。龚丹韵摄
来源:作者:龚丹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