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方言(本文以椒江老海门话为例)“透”指房子时是量词,意思是“幢”或“座”。“幢”和“座”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指数间相连成排的房子,二指“院落”。
院落一般指的是四合院。四合院的院内称“透里”,也称“道透里”。院子中央的空间是天井,我们把天井或天井的地面部分叫“道地”。“道地”多为石板铺就,故称“石板道地”。“道地”这个词还可以组合成“道地头”“道地里”等。“口”字形的院子称“全透”,“曰”字形的称“两透”或“双透”,“目”字形为“三透”。相连的院落或互相独立的院落,前面的称“前透”,后面的称“后透”;以里、外指代方位的,里面的叫“里透”,外面的称“外透”。一个一个院落相连的叫“透加透”。前后两个院子可称“前后透”。前后三个院子也可叫“前后三透”。在院子里找人,找来找去找不到时,有人可能会说“前后三透寻旋转,连个人影也望弗着”。
台州好多县(市、区)还保存着所谓的“三透九明堂”。这种堂院式的建筑,其准确定义,因手头缺乏资料,无法得知。我也曾求教于相关部门和乡贤智者,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字面意思推测,“三透九明堂”可能是指三进的院落,每一透(排)有三间朝阳的堂屋。有人解作“三进院落九个天井的民居(《三月的田野》,作者丁琦娅)”,不知何据。不管怎样,豪华气派的住宅大院,台州人常常用“三透九明堂”来形容。
地名里带“透”字的不少。《椒江区地名志》(待出版):三甲街道楼里村,辖楼里、双透里两个自然村。葭沚街道平桥石村,有前透和桥里两个自然村。《温岭县地名志》(1988年内部版)上说:“透”,音[tòu],“幢”义。温岭三透里:因村周环水,内有三透(幢)房屋,故名。双透里(东方):以其地原一古屋两透(幢)相连得名。黄岩、路桥、临海、仙居、天台等地都有类似的地名。
《椒江市志》《黄岩志》也以“透”字作“院落”义。
“透”是个很有趣的字。“透”本来跟“偷”同音(调不同),可无论椒江、黄岩,还是临海、温岭,都没有按照“透”字的本音读,而是读作各自方言的“退”字音。即使发音相差不远,这仍然算是借别人的字读自己的音。这种情形说明“透”字具有非同寻常的影响力,它可以超越读音(尽管发音相近)独立存在。
推测其中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历史文献的作用;二是周边方言的影响——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先说文献。明代就有此词。明清溪道人所著《禅真逸史》第十三回:“一周遭矮矮粉墙,三五透低低精舍。”其第三十三回:“前后共有十余进高堂广厦,一重重峻壁巍墙,一透透雕梁画栋。”西湖渔隐主人所著《欢喜冤家》第五回:“文欢拴上房门,拿了灯火,进第二透房里。见卧床罗帐不减自己的香房。”
清代范寅讲述绍兴方言的《越谚》一书,收有“一透”词条:“无论三、五、七、九进,由前至后直穿皆曰‘一透’。”
出生于清代的章太炎在1907至1908年间写了《新方言》一书。其中《释宫第五》一卷说:“夏屋雨下水,故今谓一院为一溜。江南、浙江或曰一透(他候切)。透亦溜也。”
《靖江宝卷》:“哪晓得媒婆对他家熟悉哩,角壁角落透透烂熟。”(注:江苏省靖江市的靖江讲经宝卷从明清至今,口头传承,层递累积,既有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方言词汇、习语,也有当前的一些方言词语。此句究竟是明清时的宣本摘录还是当代的录音整理,不详。)
再看看我们周边地区的方言。绍兴方言现在仍然写作“透”字,绍兴话按“透”原字发音。宁波方言用“斢”字,跟“透”同音(不同调)。“斢”字很特殊,字典上标有两个读音,标[tǒu]音的意思是“黄色”;标[tiǎo]的释义是“调换”,并注明此为方言义。
举几个“斢”的用例(材料均来自宁波本地地名志)。三斢童:位于宁波北,童家童氏后裔分居于此,建有前、中、后三斢房屋,故名。镇海区三斢王:村始由王姓弟兄三人居住,各建屋一斢,故名。双斢:始居者在小河东西两岸各建屋一斢,故名。还有叫“后斢屋”的地名。慈溪县有地名“毛三斢”:始居者毛氏建宅三斢,故名毛三斢。还有村名叫独斢屋、二斢屋的。《鄞县通志》说:“凡宅一区,甬称一斢,契约上皆作此字。”可见“斢”这个字是流行于宁波地区的。
再来看看通用语的“进”字。《汉语大字典》释义:房屋分成的前后层次。《西游记》第一回:“一层层深阁琼楼,一进进珠宫贝阙。”《儒林外史》第十四回:“右边一路,一间间的房子,都有两进。”《汉语大词典》释义:量词。老式房子一宅之内分前后几排的,一排称为一进。《白雪遗音·玉蜻蜓·访庵》(《白雪遗音》为清嘉庆、道光年间俗曲总集):“[生]原来如此,宝庵共有几进?[旦]荒庵共有七进。”比较这两部权威工具书,《汉语大词典》的释义更加明确。综合两者释义,“进”有层层递进的意思。“进”相当于台州话的“透”。
前面说到台州人写“透”字却读作方言的“退”音。从通用语的“进”字来看,台州方言写作“退”可能更合适。“退”和“进”互为对应,且读音完全相符。温州方言就写作“退”,且温州话“退”“透”也不同音。温州有地名叫“三退屋”的。另外,金华地区也写作“退”。
除了“透”和“退”,台州民间另有“台”“埭”等写法,还有人主张写作“囼”。
我们分别对这三个字作些考察。先不说“台”字有两读(如“台门”的“台”跟“台州”的“台”不同音),就算确定要读作台州的“台”,它跟“退”也是音同调不同:“退”是去声,相当于普通话的第四声,“台”是平声,相当于普通话的第一声。有人把“道透里”写作“道台里”。因为连读变调的缘故,去声的“透”变得跟平声的“台”同调了。读音上算能通得过。可是,如果把“屋一透”写作“屋一台”,这“一台”的读音就变成“一胎”。“二透”写作“二台”,读音听上去就是“二胎”。“三台九明堂”的发音自然就变成“三胎九明堂”了。 因此,“台”字不可取。“埭”,音“代”,字音相差较远,也不合适。至于“囼”,它用来表示院子倒挺形象,可是有三点不妥。第一,字典上说“囼”是古时候的“胎”字,因此跟“台”一样,释义和声调也不符。第二,要是用“囼”来表示一排房子的话,词义明显不贴切。第三,既然已有“透”和“退”的存在,不宜再造新字。
小结一下“斢”“透”“退”三个字。“斢”,是宁波方言里的俗字,也是生僻字,对我们不合适。“透”字,有历史渊源,在台州亦广为采用,并已经作为地名的组成部分而固定下来,虽跟实际读音不符,但约定俗成。“退”的读音跟实际读音完全相符,词义跟通语“进”字互为对应,并通行于温州地区和金华地区。因此,除了已经固定写法的地名外,“退”字作为表示“幢”“座”义的台州方言字较为贴切,如若这样,本文的标题就可以写作“三退九明堂”了。
来源:中国台州网-台州日报 作者:程和平 责任编辑:泮非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