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怎么读(澹怎么读)

十三

作为司马相如的超级粉丝,有感于他和文君的爱情故事,李白作了《白头吟二首》,第一首有四句云:

相如作赋得黄金,丈夫好新多异心。

一朝将聘茂陵女,文君因赠《白头吟》。

起句“相如作赋得黄金”,讲的是由于汉武帝宠幸卫子夫,让“金屋藏娇”的故事女角皇后陈阿娇大为嫉妒。她不仅指使人绑架了卫子夫的弟弟卫青,而且还施用巫蛊之术,诅咒并想方设法加害卫子夫。加之她十余年一直没能生育,最终被汉武帝废掉,幽居长门宫。阿娇不想在冷宫了却残生,于是以黄金百两,请司马相如作赋。司马相如于是作了《长门赋》:

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虞。魂逾佚(yì)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居。言我朝往而暮来兮,饮食乐而忘人。心慊(qiàn)移而不省故兮,交得意而相亲。

(什么地方的美丽女子,玉步轻轻到临。芳魂飘散不再聚,憔悴独自一身。曾许我常来看望,却为新欢而忘故人。从此绝迹不再与我见,却跟别的女子相爱相亲。)

……

忽梦寐而梦想兮,魄若君之在旁。惕寤觉而无见兮,魂迋迋(kuāng)若有亡。众鸡鸣而愁予兮,起视月之精光。观众星之行列兮,毕昴(mǎo)出于东方。望中庭之蔼蔼兮,若季秋之降霜。夜曼曼其若岁兮,怀郁郁其不可再更。澹偃蹇(dàn yǎn jiǎn)而待曙兮,荒亭亭而复明。妾人窃自悲兮,究年岁而不敢忘。

(忽然在梦境中醒来,隐约又躺在郎君的身旁。蓦然惊醒才知一切虚幻,魂惶惶若有所亡。鸡已啼而仍是午夜,挣扎起来独自面对冰冷的月光。看那星辰密布横亘穹苍,毕卯星已经移在东方。庭院中月光如水,像深秋降下寒霜。夜深深如永年,心怀忧郁难排,不知有多少感伤。再不能入睡等待黎明,乍明复暗,竟是如此之长。我唯有自悲感伤,年年岁岁,永不相忘。)

……

《长门赋》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将陈阿娇被遗弃后的压抑与苦闷等感情,刻画得极为细腻与哀伤,让人大为叹息与感动。汉武帝看后,也觉得于心不忍,于是,“陈皇后复得亲幸。”

而事实上,陈阿娇即使得临幸,充其量也就是由《长门赋》而产生的怜悯罢了。

李白说,男子喜新厌旧,动辄变心,司马相如能为陈阿娇写赋,想让汉武帝回心转意,可他自己呢?他一度想娶茂陵女为妾,文君作《白头吟》而努力使丈夫回头。但真能回头吗?东流之水难再西归,落花飘落后,又怎能重新返枝头?旧梦有多少能重圆?覆地之水,又怎能再收回满杯?正是“两草犹一心,人心不如草”啊!

在第二首中,李白说,司马相如得到汉武帝的欣赏,坐着高车驷马,好不风光。他为汉武帝写了“飘飘然有凌云之气”的《大人赋》,为陈阿娇写了断人肠的《长门赋》,可他却忘了妻子文君。他私欲膨胀,茂陵的佳丽前仆后继,他和文君的恩爱欢情,从此完结。文君泪如雨下,写出了千古绝唱《白头吟》……

与李白齐名的杜甫,在成都凭吊了司马相如的琴台遗迹后,作了首《琴台》诗:

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

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

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

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

首联中的“茂陵”,指代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就因为想纳茂陵的女子为妾,文君才写下《白头吟》。晚年的司马相如,可谓多病缠身。司马迁在《司马相如列传》中说,“常有消渴疾”。“消渴疾”就是今日的糖尿病,而“常有”,则说明司马相如患糖尿病不是一天两天,甚至不是一年两年了。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病因除遗传因素、基因突变外,进食特别是甜食过多,也是糖尿病的一个很大的诱因。患有1型糖尿病的人,会出现多饮、多尿、多食与消瘦,也就是“三多一少”症状,而2型糖尿病,发病前则常出现肥胖、疲乏无力。糖尿病能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伤害及功能性障碍,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机制,来影响男性的生育。比如损害精子;诱发阴茎勃起功能、射精障碍等。

司马相如和文君没有儿女,糖尿病应该是很重要的原因。他想娶茂陵女子,估计也有想让对方为他生下一男半女的想法。但如果问题真的出现在司马相如身上,那么,即使他和茂陵女子有了多日的肌肤之亲,也没有能力让对方怀孕。

多病的司马相如,真的“尚爱卓文君”吗?司马相如想娶美貌的茂陵女子为妾,但娶了以后呢?万贯家产都是文君的父亲卓文君资助的,也就是说,司马相如即使做了中郎将,也只是一时的风光。再说,他不久就被罢官了,还有,汉武帝也没有真正重用过他。

从经济的角度说,他就得罪不起文君,得罪不起卓王孙。更重要的是,他和文君不知一起度过多少琴瑟相谐的美好岁月。如果他逞一时之快,很可能会留下更多的悔恨。所以,他悬崖勒马了。

但正如李白所说,就算悬崖勒马,还有爱吗?

颈联笔锋陡转,从二人的晚年,回溯到“当垆卖酒”的年代。杜甫徘徊于琴台之上,眺望着暮霭中的悠悠白云,对二人蔑视世俗的礼法与勇气,心中不免升起欣羡之情。诗人看到琴台旁的一丛美丽的野花,他觉得像文君当年的笑靥;而一丛丛碧绿的蔓草,则如同文君当年所穿的碧罗裙。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好像文君的曼妙身影,已经由野花蔓草,闪现在了诗人眼前。

尾联表达了诗人的感慨与遗憾。借着“凤求凰”,讴歌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反抗精神。只是,这种对美好真爱与生活的追求,后来几乎无人继起了。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把相如与文君当成了知音。是不是可以说,他在现实中找不到属于自己的知音呢?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两位伟大的诗人,从不同的角度,重新解读了卓文君与司马相如。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PTU@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