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总是对过去的伤痛无法释怀?
你是否常常为纷繁的人际关系感到疲惫?
你是否认为生活的意义越来越模糊难见,总是不开心、不快乐,干啥都觉得没意思?
那么,现在,是时候和自己的心灵来一次心平气和的对话了。
契诃夫曾说过:“生活是恼人的牢笼。一个有思想的人到了成年时期,对生活有了成熟的感觉,他就不能不感到他关在一个无从脱逃的牢笼里面。”
不可否认,生活的确给了我们各种的束缚,表面上看这些束缚是情感的、物质的、人际关系的,但实质上,这些束缚都是心灵的。
心理学大师阿德勒认为,如果我们想挣脱内心的枷锁,让自己的心灵重获自由、重拾快乐,最重要的就是要摆脱以下这3个束缚。
第一个束缚——“过去”
如果你因错过了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错过群星——泰戈尔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坚信现在的、甚至将来的自己(结果)都是由过去的事情(原因)所决定。在心理学上,这种观点被称为“原因决定论”。
按照此观点推理,如果过去满是不幸,而我们又无法回到过去、改变过去的不幸,那么现在和将来的不幸其实也就早已注定。
因此,大家总是理直气壮的把过去不愉快的经历当成自己现在、甚至是将来都无法开心快乐的理由,让自己心安理得的充当着过去的“囚徒”。
就如同著名的宋朝女词人李清照一样,她几乎整个中老年时期都沉浸在过去的伤痛中无法自拔,其作词风格也从早年的清丽、明快,变成了凄凉、低沉。
一句广为流传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更是清晰的表达了她难以克制和无法形容的哀思惆怅。最后,她在极度的孤苦和凄凉中,悄然辞世,似乎也成了可预料之事。
面对以上的“原因决定论”,阿德勒明确表示反对。
他认为,过去经历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看待那些经历,想要改变过去的确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对过去的看法,是完全可以改变的。
同时,那些所谓的心理创伤的症状,其实并不是过去经历的产物,而是在为现在的“目的”所服务。
比如,有一部分人被解聘后,内心无法接受,一直闭门不出,拒绝再上班和一切社交,一旦和人接触就会脸红、紧张、焦虑。
在阿德勒看来,探讨当事人的症状没什么意义,探讨这个症状的功能(好处)——终于可以让自己死宅到底,避免成长和独立,同时还能因为“过去的悲惨经历”获得亲友更多的关爱,却很有意义。
也就是说,很多时候,人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拿“过去的伤痛”当借口,去达到自己内心想逃避或者想获得更多关爱的真正目的。
我们只有明白,人不是受过去支配的存在,而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行动的存在;同时,身上的“伤疤”只能代表过去的经历,不能决定现在和将来的一切,才能帮助自己从过去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不再像从前那样顾影自怜。
第二个束缚——“人际关系”
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无声告白》
是否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用来衡量自己和他人成功和幸福与否的标准之一。
因此,我们每个人在潜意识里面都会特别在意自己的人际关系质量。在与人相处时,也总会在心里暗示自己要尽量多“配合”别人,哪怕自己受点委屈、吃点亏也不要紧,最重要的是人际关系能够保持和谐圆满。
电视剧《风平浪静的闲暇》中的女主就是典型的“配合达人”,她为了得到别人的喜欢和认可,总是压抑和强迫自己去讨好身边所有的人,直到自己因为实在无法承受内心的压力和痛苦而病倒,她才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
这段经历的描述在豆瓣评论组里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大家都觉得在女主的身上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纷纷表示处理人际关系确实让人心力交瘁。
面对大家在人际关系中的苦苦挣扎,阿德勒指出,如果我们过于希望获得别人的认可,就难免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舍弃真正的自我,活在别人的人生之中。这样的行为,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无疑是一种伤害。
要想避免这种伤害,我们首先就要学会过自己的生活,不要过分在意他人的评价,也不要时时、事事追求他人的认可,更不要害怕被他人讨厌。
那些不顾你的处境和感受为难你或者你一拒绝就和你翻脸的人,即便不再来往也不用觉得可惜。因为人际关系的本质是彼此理解,求同存异,互惠共赢,而不是单方面的付出,委曲求全。
其次,我们还要学会“课题分离”,也就是把自己的事情和别人的事情在心中划分出明确的界限。不要让别人随意干涉自己的事情,也不要轻易去干涉别人的事情。这样做不仅双方都会减少很多麻烦和冲突,自己的内心也会少很多痛苦和纠结。
比较理想的人际关系状态就是“我喜欢你,但是与你无关”,因为我喜欢你,这是我的课题,你要不要接受,那就是你的课题。
在生活中,如果每个人都不再为满足他人的期待而迷失自我,都做好自己的“课题”(事情),不对他人妄加干涉,那么彼此的纷扰和个人的内心冲突都会随之减少,我们自然就能从人际关系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不再像从前那般忧心烦恼。
第三个束缚——“未来”
只有知道了通往今天的路,我们才能清楚而明智地规划未来——斯蒂文生
不愿甘于平凡,要成为与众不同的人,似乎一直是大多数人潜意识里的愿望。
因此,我们总会给自己的人生定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
如果以登山来比喻我们对于人生的态度,可能大部分人会认为一定要登上山顶才算是不枉此生。否则,自己的人生就会失去色彩,变得毫无意义。
电影《人生遥控器》的男主就和大多数人一样,一心追逐众人眼中有意义的人生,完全忽略自己眼下的生活质量和情感体验,总是活在对未来的忧虑之中。哪怕当下和妻儿的关系已经日渐疏离,自己也因为太过焦虑而几近崩溃,他也仍然坚持沉浸在对未来的规划之中……
对于很多人选择将生活的焦点都放在未来,并且忽略自己的心声,不顾一切的追求众人眼中认为有意义的生活,阿德勒是不赞成的。
他认为,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每个人的人生意义,都应该由自己赋予。也就是说,所谓的人生意义根本就没有统一、绝对的评判标准,自己的人生其实只要自己觉得有意义就足矣。
同时,对每个人而言,最重要的不是遥望山顶、聚焦未来,而是享受沿路的风景、“活在当下”。
那些追求人生必须登顶的人,无疑是把自己的人生看成了一条可预知的“线”。但实际上,我们的人生只是“点”的连续,是由一连串的刹那所组成。
计划式的人生不是有没有必要,而是很多事情你根本无法计划。所以于我们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将注意力都倾注在未来之上,而是要过好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
就像矛盾所说的那样:“未来的,等来了时再说,不要空想,我们最应该做的是抓住现在。”
我们要明白,唯有活在当下,聚焦此时此刻,做好现在能做的事,不要将自己困在对未来的执念中;同时意识到人生的意义不需要由他人来评定,是由我们自己所决定,才能帮助自己从未来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不再像从前那样焦灼不安。
挣脱过去、人际关系以及未来对心灵的束缚,你的心境自然会豁然开朗,你会发现人生的选择和决定权其实一直都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真正作茧自缚的始作俑者从来都是我们自己,而能助我们破茧成蝶、重获新生者也唯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