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与效率的生活案例(效率与公平)

效率与公平(公平与效率的生活案例)

分粥的故事:分粥的人为什么要最后拿

在称重和计量工具还没有被发明的古代,有七个人一起生活。大家各司其职,缺一不可,日子过得平淡且规律,唯独有件事让大家心烦,那就是每天进餐时如何均分玉米粥的问题。

他们尝试很多分粥的方法。起初,他们通过商定选一个人出来专门负责分粥,但实行起来才发现,这个负责分粥的人每次分给自己的粥都是最多的。随后他们又通过投票改选几次,但每次都是这种情况。

既然设立专人分粥行不通,大家就轮流当分粥的人,每人一天。虽然每个人都有了给自己多分粥的机会,但却存在着更大的弊端——每个人只有在自己主持分粥的那天才吃得最饱,而在没有权利分粥的六天只能吃个半饱。

看到这种局面,组长痛定思痛,决定承担分粥的角色,且发誓保证公平。最开始几天,组长还能坚持公平分粥,但很快,奉承和献殷勤的人多了,组长迫于人情压力,公平分粥这件事也就干不下去了。

七个人再次聚到一起讨论,他们决定建立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以期形成一个完善的分配与监督体制。终于,分粥这件事做到了公平公正,但由于委员会运作流程复杂,等分粥完毕时,粥都凉了。

被冷粥吃坏肚子的人们解散了监督委员会,他们决定在轮流分粥的基础上进行一次改革,即先把粥分成七碗,然后分粥的人最后一个领粥。

终于,在新制度下,七碗粥每次都像用仪器量过一样,分毫不差。因为分粥的人意识到:如果七碗粥有多有少,他最终拿到的一定是最少的那份。

所谓公平与效率

如果把粥看做一种资源,那么如何把粥分得更均匀,同时把粥这种资源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就涉及了公平与效率的概念。

所谓效率,就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产出与投入的比值,或者叫效益与成本之比值。效率与产出或者收益的大小成正比,而与成本或投入成反比,比值大效率就高。也就是说,如果想提高效率,就需要降低成本投入或提高效益与产出。

所谓公平,指人与人的利益关系,以及这种利益关系的原则制度、做法、行为等都合乎社会发展的需要。公平的属性具有历史范畴,不存在永恒的公平,不同的社会,人们对公平的观念也是不同的。

有人说,效率与公平的实质关系,就是如何把蛋糕做大,又如何把蛋糕分的更均匀。凡事涉及效率与公平,我们一定要寻求一个二者的最佳契合点,以实现效率,促进公平。

尽管令效率与公平完美结合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我们既不能只强调效率而忽视公平,也不能因为公平而放弃效率。

公平与效率难两全

经济学家的思维较其他人总要多些理性。他们普遍认为,强调二者中的任何一个,都难免要付出牺牲其一的代价。因而,绝大多数人都希望同时实现的效率与公平,事实上会出现一种两难的处境。

很多事情表面上看似不那么公平,同时也并未达到(事实上也无法达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即资源利用效率并没有达到最优。

自1978年开放40年以来,我们一直实行“效率优先”的策略。但在这个过程中,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地区经济发展的极度不平衡等问题,让每个人都看到了不公平状况下对效率产生的负面影响。长此以往,公平感会导致各阶层之间“分配性冲突”的增加,直接影响经济增长。

但在公平与效率很难两全的情况下,我们的经济决策作出了相对合理的分工,即坚持“市场讲效率、政 fu讲公平”的策略,政fu尽快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市场依旧偏重效率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效率与公平的困扰。

不要刻意为点滴的不公而大动干戈,也不要过于追求效率而无视施加于人的普遍不公。总之还是那句话,公平永远是相对的。

聪明的领导会不断调整公平与效率的平衡点,这是一种决策的艺术。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PTU@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