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妁怎么读(妁怎么读)

有关于古代女性医师的影视剧作品十分匮乏,

古装医疗职业剧本身存在着非常高的时代门槛,

如果再被限定职业性别,无异于难上加难,

刚刚完结的《大唐女法医》,本身题材具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可惜豆瓣评分和观众口碑皆平平无奇,

四年前还有一部《女医明妃传》,顶着爆款的预期,上线后反响惨淡,

人淡如菊刘诗诗,加上未婚老干部霍建华,还附赠温润玉如贵公子黄轩,这样的组合仍然没办法撑起一部内容新鲜的古装职业剧,

是题材的锅?还是编剧的脑子里没货?或者是演员扛不起剧?

也许未来能有一部口碑质量双飞的神剧来回答这些问题,

今天,我们抛开不成功的古代医女剧集,跟大家聊聊历史上那些真实的医女故事!

1 定个调先,古代医女地位很低哒

现代人普遍认为,从秦汉到明清及民国时期,女性地位低下是社会主流,

但严格来说,女性地位被强力打压,女性群体被多如牛毛的繁文缛节所束缚,盛于元明两代,到清代达成最严苛成就,民国开始,女性地位又开始了缓慢爬坡,

1915年创刊的《妇女杂志》刊文多为男性细数女性缺点的内容

第23代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既是商国的王后,也是独立统御封地的诸侯,今天的河北邢台就是妇好的封地,

青铜器上铸的“妇好”铭文

没有军事任务时,在封地主持生产生活,接到丈夫的军事召集令,就率领军队开启征战模式,指哪打哪,战斗力爆表,

妇好率领万三千军队伐羌方的甲骨文

在商代,像妇好这样的杰出女性,非常多,在武丁的60多个妻子中,与妇好齐名的妇(jǐng),以及好多未被记录姓名的伟大女性,都真切的存在过,灿烂过。

妇好生育卜辞甲骨文

春秋战国时代,主张限制女性社会活动的儒家学说,只是诸子百家纷纷纭纭中小小一个学派,

华夏疆域内,各国民众充分享有文化自由,女性当然也是繁盛文化的参与者,

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历史上,留下姓名的精英女性被后世无数次重复书写。

秦汉也好,唐宋也罢,女性舒展着筋骨,放肆发育,

规矩是有的,但并不过分严苛,二婚三婚女性带着二三四五个拖油瓶子女,再嫁头婚小伙子,仍然可以高昂着头,

唐宋时代的“放妻书” 言辞谦卑 男方会大方祝福女方再遇良人,这种胸襟气度,今天的男男女女们真该好好学学

甚至二婚再嫁个皇帝,坐上皇后宝座的女性,也是大有人在的,

宋真宗的皇后刘氏曾嫁给蜀地银匠,家贫被卖给韩王赵恒,后成为宋朝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主

只不过到了明代,儒学在专制统治者的手中,一再收紧规则,女性地位肉眼可见的下降,

甚至很多史书中有姓名的女性,都莫名其妙的被抹去姓名,只留下民间野史的只言片语,

尽管在封建帝制时代,女性权利在很长时间内是相对有保障的,但如果你是个医女,就另当别论了,

稳婆和药婆是女性医者最常见的职业分类,稳婆主营接生业务,药婆有点像没有执照的药剂师,

古人普遍认为女性生产是个略污秽的事情,所以连带着导致稳婆的工作性质也被轻视了,

而药婆呢,总会被深宅大院里的毒杀事件牵连,大家觉得没读过圣贤书的女药师,德行方面不值得信赖,

这毫无根据且完全不能自洽的联想力,导致女性医师在漫长的封建帝国时代,其社会价值被过分低估了。

为什么要在一篇讲古代医女的文章里,聊看起来毫不相干的女性地位演变呢?

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必须交代的背景信息,只有了解这些,才能明白下面几位穿越历史,被现代人认识的古代医女,其个体价值有多弥足珍贵。

2 做医女,就要做到《史记》留名

回顾历史人物,大家习惯从各种第一聊起,我们也从善如流,

首先登场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史书记载的女医生——义妁(shuò),也写为义姁,

义妁生活在西汉武帝时期,生卒年不详,家庭背景不详,早年生活经历也不详,

之所以能被司马迁写入《史记》,全赖她有个酷吏弟弟义纵:

“纵有姊姁,以医幸王太后。王太后问:“有子兄弟为官者乎?”姊曰:“有弟无行,不可。”太后乃告上,拜义姁弟纵为中郎,补上党郡中令。”

没错,义妁在《史记》中的亮相就是这么言简意赅,

义妁的存在,仅为了说明其弟义纵能以平民之身,爬上大汉高级公务员职位是何原因,

但就是这寥寥几笔,我们已经可以勾勒出义妁相对高超的医术了,

由于西汉时期并没有科举考试,皇帝要选拔人才入朝为官是通过“察举”的方式,

察举制本身是个可以展开万字单聊的课题,今天只作笼统的解释,

汉朝皇帝会在各地派出眼线,暗中观察哪里有大孝子,或才能出众的人,相当于海选,

海选合格的人才名单,必须快马加鞭告知皇帝,然后皇帝拍板要不要召这个人进入面试环节,

那些有机会通过海选和面试的人,就会成为大汉高级公务员,

从《史记》的记载中可以明确,义妁家族应该是祖上十八代都没有人当过官,或者达成过任何亮眼的成就,

义妁的弟弟也是因为姐姐的关系才能获得汉武帝母亲王太后的特别推荐,

王太后没有留下画像,影视剧里的王太后凑个数吧,忽略这个错误百出的服饰造型,看个热闹吧

因此我们合理推断,义妁能够有机会进入大汉宫廷,为王太后做医疗保健,并能“幸”王太后(也就是获得信赖、宠幸),是因为她的大保健手法高超,让王太后身心都获得了疗愈,

且义妁进入宫廷前,在民间就拥有良好的口碑,然后被暗中观察的海选官看中,并举荐给了皇帝,

那么义妁在民间的医术口碑大概是什么等级呢?

义妁入宫前是河东郡人,也就是今天的山西运城人,当时西汉都城长安是今天的陕西西安,

两者相距近250公里,今天我们在平坦的公路上,不吃不喝不停顿的骑自行车行进,需要21个小时能走完全程,

两千多年前的西汉,从运城到西安,以今天的地形地貌来看,翻山越岭是必然的,即便骑着汗血马分秒必争,走完全程也最少需要两三天时间,

更何况,从前的车,马,邮件都慢,

这个距离说远不远,说近也绝对不近,

如果我们今天要跑到离家两三天路程之外的地方去求医问药,要么是自己家附近的医院水平不咋地,要么是目标地点的医院水准够高杆,

汉武帝要翻山越岭的给自己老妈请大夫,道理同上,

这就充分说明了义妁的行医口碑评分,肯定超过了《大唐女法医》的豆瓣评分,不然汉武帝可太没溜儿了,百里迢迢,请个吉祥物到宫廷为王太后祈福吗?

也有观点认为义妁能够成为王太后的女医,是因为太医令都是男性,不方便给太后诊病,

虽然是汉武帝奠定了中国封建帝国时代独尊儒术的基调,但有汉一代,男女大防并没那么多条条框框,

王太后本名王娡,嫁给汉景帝前,已经有过一次婚育史了,前夫金王孙,两人生女金俗,

王娡的妈妈在算命摊子上得知自己的女儿将来贵不可言,但看金女婿的憨样,实在没有咸鱼翻身的道理,

胆大心细的王妈妈马上重拳出击,拆散了女儿和金女婿的姻缘,强行把女儿送进了太子刘恒的府邸,

后面的故事略,总之,王娡以二婚的姿态,登顶西汉王朝女性地位的最高点,且汉武帝十分看重自己的异父姐姐,

西汉未央宫复原图

有这种背景,那么王太后必须拘泥礼教,不能被男性医者诊治的说法就不太成立了,

除非王太后得了妇科病,非得女医出马不行,

如果是后者,反而更加说明了义妁医术高超,毕竟今天用现代医学,都很难轻松诊治妇科病。

尽管义妁凭本事赢得了王太后的信赖,且提携了胞弟义纵,

不过今人要更详细的了解义妁的生平与事迹,只能靠脑补了,

一介平民,靠医术进入帝国权力者的家庭,并留名《史记》,实力是有的,但受限于时代对女医的轻视,我们对义妁的了解,就止步于此了。

3 做医女,最重要的是会找老公

按照出生日期从前到后的出场顺序,接下来聊得这位女医名叫鲍潜光,是中国第一位女灸学家。

比义妁幸运的是,鲍女士的生卒年可考,虽不确切,但起码有个范围,

鲍潜光生活在两晋时期,公元288年或309年出生,公元343年离世,

(后面为了表述方便,我们会用鲍姑这个民间通用名称呼鲍潜光)

生卒年可考的女性,出身都不会太低,鲍姑的父亲鲍靓官至南海郡太守,相当于今天的省长,

抛开鲍靓的政治身份,在社会身份层面,鲍靓还是个道教信徒,喜好炼丹制药,

自东汉起,道教兴起,承担了一部分助推民间医学保健的任务,这是后话,过会我们详谈,

鲍姑凭借这样的家教条件,自幼就跟随父亲炼丹修道,于是对医学产生了极大地兴趣,并由此跨入艾灸领域,

现代人对艾灸也并不陌生,这是一种传承千年的古老疗法,虽然我并未见过艾灸治好什么病,关于疗效,我只能不负责任的说,心诚则灵吧,

但这种技法能流传千年,必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尤其是在两晋时,人们可以依赖的医疗手法十分有限,艾灸是良方,

鲍姑由于有炼丹需求,所以随父亲在南海郡(今东南地区)生活时,经常入山采药,

熟能生巧,长期的采药作业,使得鲍姑与药草们相看两相悦,

鲍姑掌握了丰富的药草学知识,而药草们。。。。。。也都静静等待鲍姑采撷,接受入药的命运,

鲍姑对艾灸疗法的研究,是成体系的,一门学科,研究者如果进入系统性运用阶段,我们就可以称其为专业,

鲍姑之于艾灸,当得起专业二字,

因为鲍姑的艾灸理论,都被她的丈夫葛洪辑录于《肘后备急方》中,这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

关于葛洪,大家是不是听着十分耳熟,没错,就是东晋著名的炼丹家和医药学家,也是历史课本中的常驻嘉宾,

鲍姑的医学理论,大都被丈夫收录到自己的医学著述中,这让后人可以清晰了解到鲍姑的医学理论,

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鲍姑葛洪夫妇关于疫病的治疗策略,比如传染病麻风病的治疗方式,原文如下:

“或云不如及活流弃之,后子孙转相注易,其家乃赉粮,将之送置山穴中。”

这个方法看起来比较残酷,但在医疗水平低下的古代,麻风病是治不了的,且具备很强的传染性,一人得病,全家中招,

所以隔离疗法是唯一有效的方式,今天,当我们面对传染性疾病,隔断传染源,也是不二手段,

鲍姑夫妇提出隔离疗法的先进性,只要做个对比,就能凸显出来,

距离鲍姑1500年后的埃及,在1883年爆发霍乱疫情时,患者只需要在石灰、硫磺、盐酸混合的药堆上,站上一分钟,就可以回家躺平了,他们认为这样,患者身上的病症,就不会传染给其他人了。

德国研究小组进驻埃及研究1883年霍乱,最终科赫发现霍乱弧菌

发散一下,道教的兴起,跟东汉末年席卷中原地区的瘟疫有着因果关系,那时候凡有瘟病爆发,都会被认定为是执政者失了德,所以上天惩罚老百姓,以警示统治者,这个逻辑也是很感人了,但架不住老百姓深信不疑啊,所以皇帝们必须假模假式的发个罪己诏之类的,为百姓祈福,但病毒和细菌也不是靠罪己诏就能杀死的啊,眼看着皇帝表达忏悔也没用,老百姓们只好另谋出路,这时,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声称自己画个符就能治病,更早之前的张陵早就趟熟了这条路,创立天师道,就是后来常说的五斗米道,自称是太上老君派来拯救全人类的超级英雄,自封张天师,擅长念咒和画符治病,由此,道教兴起,信众渐渐庞大。但道教也不是全凭感觉闭着眼发展,在漫长的摸索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道家养生保健理论,成为组成中医的重要部分,道学者,也始终兼顾传统医学家的身份。从传统中医的角度简单的聊了下道教,视角比较单一,并不能全面反映道教的发展,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另行搜索了解。

最后点个小标题,为什么说鲍姑的经历,说明了医女应该嫁个好老公呢?

因为在男权社会,女性即便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也不能轻易著书立说,更惶论形成什么独立的思考体系,

而鲍姑因为丈夫葛洪本身也研究医药的关系,得以妇唱夫随,其医学理论能够被丈夫记录并公开,由此锤死了鲍姑女医学家的身份,

使得后来女性权利几乎完全丧失的时代里,高高在上的男权拥护者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抹去鲍潜光的成绩,

我们今天,可以有理有据的说,鲍潜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灸学家,有字为证!

四、做医女,长寿才有说服力

接下来这位生活在明代的医女,看过《女医明妃传》的盆友就很熟悉啦——谈允贤!

看了第一部分铺陈的时代背景,我们就应该明白,谈允贤生活在女性地位极端低下的明代,

在明代做医女,未婚要过父母长辈的关,已婚要过丈夫公婆的关,丈夫不在还要过儿子的关,

一套流程下来,完美诠释了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三从理论,

《女诫》是东汉班昭撰写的一篇教导班家女性做人道理的私书

明代的普通人家,听说清清白白的女儿要出去做医女了,首先一家人抱头痛哭一顿,然后数数家庭资产总共多少枚铜钱,但凡吃得起饭,绝不会让女儿从医,

女医在社会地位方面非常低下,当然了,普通女性社会地位本身也高不到哪去,

女医要学习医理知识,只能跟男性医师的妻子讨教医学顺口溜,因为男大夫是绝不会自轻自贱到去教授陌生女人医学知识的,

太男权了,但身处时代的洪流,女医们只能含泪接受,

刚才说的是普通家庭对待医女的态度,而在江南富庶地区,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尤其在医学世家,又是另一番局面,

谈允贤,恰好投生在不普通的医学世家,她的祖父曾任南京刑部郎中,在南京地界称得上名医,她的祖母也精通药理,父母虽然不做医生,但家学如此,包容度还是高于普通父母的,

谈允贤从小跟着祖母熟读医书,注意,谈允贤生活的明代,距离义妁和鲍潜光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

这时候中国的传统中医架构已经齐备,并平稳发展了上百年,所以谈允贤接受的,算是正规的传统中医教育,

据说她未出阁时就根据掌握的中医知识自我调理身体,出嫁后,更是自己调理气血不调的症状,生了一子三女后,她也担负起了子女们的疾病治疗工作,

明清两代男女之间界限严格,富贵人家的女性生病了,碍于礼教,是不好叫男大夫进内宅大方瞧病的,

男大夫们要隔着重重帘幔,小心翼翼隔着方巾手帕等为女患者诊脉,

《红楼梦》第51回,宝玉请大夫给晴雯看病,大夫看见帘幔里伸出的手有着长长的红色指甲,知道患者是个女性,吓得赶紧收回目光,不敢直视这只手,等老嬷嬷盖上一只手帕才敢诊脉,

这个今天人不能理解的桥段,写实的还原了明清时代礼教的严苛,

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女性看病难的问题,中医是望闻问切的组合拳,大夫给女性看病,必须放弃望闻问三个环节,单凭隔着手帕的虚无式切脉,能看好病就有鬼了,

所以深宅大院里的上流女性们急切的需要女医,女医是每个富贵家庭的刚需服务者,

这就形成了一个怪圈,一边发自肺腑的寻求女医服务,一边又真情实感的瞧不起女医,果然迂腐礼教令人愚蠢,

当然了,如果某个女医因医术高超,获得了上流社会甚至皇室的普遍认可,那她就可以彻底翻身,从卑躬屈膝小医女,一跃成为万人称赞的女神医了,

从前对她冷嘲热讽、吆五喝六的老爷夫人们,也得跟着众人的节奏,点头哈腰殷勤谄媚一番,

社会地位提高了,财富自然源源不断,有钱,自然抵消了所谓出身和职业,

也正是因为这种极端情况的存在,使得很多女性义无反顾的走上从医之路,万一自己成了知名女医呢?尽管这个万一是确确实实的万中有一,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驱使着一批又一批女性走上臆想出来的理想之路,

我不能评判这是对是错,因为每个时代的进步,都少不了这些留不下姓名的小小个体们,做出的微不足道的努力,她们可能并未对时代产生决定性影响,但她们作为历史的参与者,是历史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就凭这,也值得我们为其赞叹。

命运对谈允贤给予了特殊的关照,电视剧《女医明妃传》中,为了表现大女主气质,给谈允贤的从医之路设置了诸多障碍,

但现实中的谈允贤,要幸运一些,待字闺中时祖母亲授医术,出嫁后得以将看病作为正当职业,且进入了大明皇室的女医供应商名单,

谈允贤,就是那个万中有一的成功女医,且她的儿子十分孝顺,将母亲写成的《女医杂言》认真抄写,并主持印刷,

《女医杂言》是谈允贤多年诊病所遇到的各种案例描述,属于难得的女性医疗实战教学手册,参考价值可观,

谈允贤夫家姓杨,因此冠夫姓杨谈允贤

谈允贤活到95岁去世,因为其知心马大姐式的诊疗风格,其身后名也让其他医女艳羡。

到了清代咸丰年间,谈允贤的幸运被复制到了曾懿身上,

这位书香门第走出来的官小姐,接受了超越当时时代的良好教育,

也因为她过人的医学天赋,使得她成为难得的中西医结合式女医代表,

她写就的《医学篇》,广泛覆盖妇科、小儿科、外科等多种医学分类理论,是不可多得的全科医学著作,

为古代医女的成就,填上了举足轻重的一笔。

总体来说,古代医女的职业环境是恶劣的,职业发展是灰暗的,职业待遇是不公平的,

但这些都没有阻挡医女们超越自我与时代桎梏的决心,

最后,给那些曾为古典医学做出贡献与牺牲的医女们,点个赞呗!

医女的故事就到这里啦,下期见咯~~

喜欢本篇内容请给我们点个在看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PTU@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