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心源(中医奇书《四圣心源》解读:口苦、泛酸、口咸、黏腻等的缘由)
中医在判断疾病的时候,常常会把患者口中的异常味觉当作一项重要指标,不同的异常味觉所反映的脏腑问题也是不同的。
人的味觉多种多样,中医把它大致分为五种,叫做五味,分别是酸、苦、甘、辛、咸,五味分别对应五行的木、火、土、金、水。
五行是气的运动状态,五味则是人的味觉,它们是如何建立联系的呢?《四圣心源》是这样解释的:
木曰曲直,曲直作酸。火曰炎上,炎上作苦。金曰从革,从革作辛。水曰润下,润下作咸。土爰稼穑,稼穑作甘。
——《四圣心源》
五行理论中:木主升发而化火;自然现象中:木态有曲有直;木气对应人体为肝气,肝气本应升发,肝气舒畅,如木态之直立,则肝木直升而化心火;肝气郁结,如木态之曲折,则肝木横阻而口中作酸。
五行理论中:金主降敛而化水;自然现象中:金石为我用则曰从,悖我意则曰革;金气对应人体为肺气,肺气本应降敛,肺气通降,如金石随我用,则肺气降敛而化肾水;肺无降路,如金石阻我行,则肺金郁塞而口中作辛。
五行理论中:火主阳极且降而化金;自然现象中:火性盛茂且炎上;火气对应人体为心气,心气本应清明,离中有阴,如午半日降,则引阳而下而化金;离中阴损,如九日当空,则脏腑焦灼而口中作苦。
五行理论中:水主阴极且升而化木;自然现象中:水性封藏且润下;水气对应人体为肾气,肾气本应藏精,坎中有阳,如子半日升,则催阴而上而化木;坎中无阳,如死水腐浸,则脏腑寒凝而口中作咸。
五行理论中:土主运化而生四象;自然现象中:土长养万物故曰稼穑,万物归于尘土故称土母;对应人体则脾胃共主中土之气,脾运化水谷而生精养脏,胃纳容百物而降渣通腑。五谷甘淡而口中和,如土气中和而地纳百川。脾胃气虚则运化无力而口中淡寡,仓廪填实则湿气氤氲而口内甘腻。
平人心肾相交,则火下炎而不苦,水上润而不咸;气血通达,则木直升而不酸,金从降而不辛。
水火以立两极,两极随金木以升降。肾水随木而左升,心火随金而右降。木气郁曲而失升达,则肾水下润,故现酸咸之味;金气悖革而不从降,则心火上炎,故现辛苦之味。而水火相交,金木升降,总缘于中土斡旋之力。
故书言:
“不苦、不咸、不酸、不辛,是以味甘。己土不升,则水木下陷,而作酸咸;戊土不降,则火金上逆,而作苦辛。”
——《四圣心源》
上一期我们说过,五味皆由脾所主,四脏之内,皆含土气,四脏之酸苦辛咸,皆缘由土气之中郁,不郁则口淡味和,土郁则传于四脏,而异味各现矣。故黄元御强调:“调和五藏之原,职在中宫也。”
中医之理得于自然,所以学中医也要回归于自然,自然界就是中医的实验室和观察室。道家人云游四海,舍纳百川,其意大概就在于此吧!